民盟普陀区委
创业是带动就业的一种有效形式,李克强总理曾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区围绕“十三五”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的创业扶持政策,打造“一带两平台”创业空间,推进“海纳百创”、“创业汇”创业服务品牌宣传,在园区、校区、社区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成效面前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区创业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是创业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企业实际运作情况并不理想。尽管出台了各类创业扶持政策,享受政策的企业数量不断攀升,但所扶持的初创企业实际运作情况并不十分理想。所扶持的企业三年存活率并不高。有些创业组织不断根据政策导向重复开关企业,持续享受各类政策。一些具有创业价值的企业却得不到足够的扶持。在创业政策上,普陀区的区域特色并不明显。
二是创业服务供给多样化,但与创业者需求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我区创业服务的供给体系与创业者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供给决定需求的模式无法与创业者的切实需求之间实现对接。另外,现有服务模式下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沟通机制不够完善。
三是创业宣传不断深化,但缺乏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性的评估。虽然创新创业扶持形式多样化,并获社会广泛关注,但目前主要的关注点聚焦在活动形式的创新上,缺乏就业带动力的体现。通过一系列扶持创业的活动,可见的仅仅是开业率和开业后的存活率,而缺乏就业带动指数的描绘和评估。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的思考和建议是:
“孵”、“育”深度结合,放大“一带两平台”效应。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依靠社会力量;既要有面上统一的政策扶持,又要有针对不同创业者的个性化服务;既要加强政策出台前的调研,更要关注政策落地后的效果。具体体现在:
一是要引入社会力量,完善创业教育和咨询工作,提高创业质量
充分发挥我区开业专家志愿团作用:为创业者安排专业对口的专家,提供预约咨询服务;作为传统咨询服务的补充,还可开展在线咨询服务;针对不同需求,组织创业沙龙、举办创业讲座,提升创业能力。
优化学校的相关课程建设,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加强在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引入创业相关课程,包含创业风险及预防,创业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兴趣与选择等内容,提高创业能力。
二是要立足普陀培育特色,深化服务以创业带就业
利用普陀地理位置便利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普陀创业投资,在现有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打造产业群,发挥规模优势。要加强“网上园区”建设。网上园区要有政府办事指南和相关链接,为企业办事提供帮助;要有社区互动,为企业间信息共享协作提高提供便利;还要引入各类创业资源,发挥好“一带两平台”的作用。
同时,要简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程序,努力做到“一站式”服务。增加投融资渠道和方式,推出“菜单式”服务,让创业者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拥有更多、更灵活的选择;加强市场调研,公开经济数据,为创业者决策提供帮助;采用政府购买等方式,在主流媒体上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三是要优化评估和监督机制,提高科学性,做好标准化
从经验、能力、心理三方面进一步完善创业能力评估体系,提高门槛,设专业的测试人员进行解释,提供标准化建议;创业能力测试通过的创业者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加创业能力培训;创业能力培训项目可采取菜单式,根据测试结果决定培训内容。设立政府补贴门槛,对创业园区内企业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分级,享受相应的税收减免和补贴政策。完善信用评估体系。同时尽量采用民间融资方式,借用社会闲散资金融资创业,或采取资产抵押为主,个人信用为辅的贷款方式,减少政府贷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