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

日期:2016-02-03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区政协科技科协界别组

上海经过新世纪初期全面建设“四个中心”的实质性发展,提出了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新目标。作为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普陀区,曾是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在未来发展中重点打造“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经济发展能级和区位品质的客观需求,也是强化区域经济功能建设、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一、经济转型提升区位品质

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行为,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基本要求。切实把握时代创新发展趋势,普陀区提出重点打造“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充分体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升我区的区位品质。区位或者说经济区位,是指地理范畴上的经济增长带或经济增长点及其辐射范围。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依赖单一动力,资本与创新相互作用的双驱动应成为主要选择。普陀打造“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的提出,综合考量了区域经济活动的各种因素,除自然因素之外,还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确保区位经济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获得极大优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区地处上海西部交通要津,也是上海的老工业区之一。从19世纪开始,我国民族实业家先后在此建立榨油、面粉、纺织、造纸、印刷、橡胶、搪瓷、烟草、机器制造等工业。真如镇、陈家渡、曹家渡一带先后形成以农副产品为主的集市贸易市场。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区凭借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逐步成为以商品批发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市场大区,各类专业贸易市场的得到大的发展,其中蔬菜、水产、大宗商品交易等在全市占有半数以上市场份额,全区市场交易总额、商品销售总额、工业生产销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在全市居于前列,逐步形成上海西区物资贸易中心,奠定了发展现代商贸业的良好基础。然而,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传统商贸业升级已是势在必行。因此,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规划布局新一轮发展战略,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课题。我区着力打造“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大力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发挥区域经济功能特色,融入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性建设。通过构建“一轴两翼”功能布局,发展集聚经济,不断促进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整合互动,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努力提升区位品质,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飞跃。

二、营造环境,推进楼宇集聚经济发展

现代城市最集中的特征之一突出表现为楼宇集聚经济发展,楼宇集聚经济成为城市要素集聚的“粘合剂”、城市转型发展的“助推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和城市风貌的“美容剂”,不断凸显出强大的演绎力、整合力、驱动力和提升力,在城市永恒发展中具有无穷的生命力。积极推进楼宇集聚经济发展,对于我区打造“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楼宇集聚经济的概念,目前学界尚无权威的定义,基本是从狭义的角度提出,认为楼宇载体主要指城市新开发楼盘和闲置用房如商务楼、写字楼、城市综合体,不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团体的办公自用房,以及已有特定投资和经营主体的商场、市场、宾馆、医院、学校等建筑。本文提出楼宇集聚经济的广义概念,即除狭义定义的内涵外,外延包括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和配套效应、以产生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建筑物利用,如科研楼宇、科技孵化器、工业遗产、校园遗产、历史保护建筑、标准厂房和SOHO等新兴楼宇类型,从城市空间动态、系统的宏观角度看,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还可以包括居民住宅区域的建筑物利用,如社区楼宇等。

楼宇从城市三维空间土地利用(商务中心高度和强度指数衡量)角度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城市内占地面积较小、容积率较高、建筑面积较大并用于经营性的楼宇,如商务楼、写字楼等;另一类是指城市功能区占地面积较大、建筑面积也较大但容积率较低的楼宇,如都市工业、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产业楼宇等,这两类楼宇更多体现了经济层面的“空间存在”,可以归入对楼宇经济的狭义定义。从打造“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来考虑,宜新增两类楼宇:一类是具有配套功能的楼宇,如商场、市场、宾馆、医院、学校等;再一类就是以经济型楼宇为依托的社区楼宇,这两类楼宇更多体现了社会层面以人为本的“社会存在”,可以归入楼宇经济的广义定义,是后工业社会精细化管理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也是公共管理创新的要求。

楼宇集聚经济是一种在楼宇内产生、发展并衍生的现代经济形态,作为一种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应具备以商用楼宇和办公楼宇为基本载体、以服务业、新型都市产业和创新产业为依托、以产业集聚为基础、以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形成为标志、以税源增殖为价值衡量、以政府推动和市场结合为前提等发展要素,从而在空间和区位上形成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创新密集、服务密集、税收密集的经济板块,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1、注重创新集聚区功能定位研究

发展创新集聚经济不是简单片面追求单位出租率和产出水平,高水平高质量集聚经济的发展追求量和质的同步,尤其创新集聚区既要突出特色,也要突出功能,确保有限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得以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一是依据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创新集聚区开发性导向研究。通过制定和实施倾向性、差异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创新集聚区合理聚集、优化布局和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二是充分发挥产业融合和集群效应,结合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创新集聚区特色产业集群的专业性研究,打造匹配城市圈层的功能性集聚区平台,形成产业、资金、人才和信息等集聚的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辐射力。

2、注重创新集聚经济理论研究

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创新集聚经济的形成机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创新集聚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有效的组织形式,对其的研究在较长一段时间仍将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首先是基于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创新集聚经济研究,如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集聚经济的形成机理、集聚经济的实证分析、集聚产业政策,以及集聚对产业、企业组织和市场结构影响等。其次是对创新集聚经济动因的深入研究,比如区域市场效应与集聚的关系,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与集聚的关系,以及集聚模式等。第三是多区域、多层次创新集聚经济地理模型及其聚集的空间分布研究,如集聚与一体化的关系,产业集聚的数量、规模、区位与空间协调,探索创新集聚经济与城市功能、城市环境协调发展,避免产业发展模式趋同化现象,以求在区域经济综合服务功能层面上达到产业、功能和生态的合一。

3、注重创新集聚经济的学科交叉研究

整合城市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加强对创新集聚经济空间结构的多核化趋势以及功能集聚与扩散的研究;融合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集聚与环境、气候等的关系,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提高集聚区品质,促进宜居城市建设;同时,大数据时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云应用开始逐渐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融入到企业的日常业务,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以信息学为基础,提高创新集聚经济信息化研究和管理水平。

4、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区域经济产业能级

我国经济已发展到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的新阶段,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自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当前也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因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成为我区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在土地和资源硬约束的条件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是节能降耗、环保和节约用地,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能级提高,并通过发展创新经济促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经济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和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

5、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现代服务业作为楼宇集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是衔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也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神经,从交通运输、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物流网应用到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无论是组织形式、经营业态的创新,还是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都突出体现了时代高端服务经济的特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网络化、系统化、智能化、信息化和虚拟化等科技手段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夯实楼宇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并在加强对楼宇经济发展作用、特点和规律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上海楼宇经济发展水平。现代服务业服务体制方面,合理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建设一批产业园区配套服务平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服务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研发设计服务中心等创意产业服务体系。

6、建立政府高效管理和服务机制

打造“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不是依靠大兴土木建设就能简单构筑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态,其发展涉及城建、交通、信息、金融、中介、人才、节能、环保、社会管理等综合“区域生态”因素的支撑。政府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明确责任主体,避免从部门利益出发,各自为政。要适应创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改进服务方式,为创新经济发展提供开放、平等、规范的环境,在创新服务、招商引资、绩效考核等方面建立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能。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