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区域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
促进数字医疗产业发展
复星集团全球合伙人复星健康控股执行总裁何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促进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的均等化与精准化,筑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才能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践行《“健康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的核心方针。
长期以来普陀区面对人口数量大、老龄化程度高、医疗专业服务难度大等困难,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医疗服务事业发展,区域医疗中心和医联体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不断完善,社区卫生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十四五”以来,区里相继出台了《进一步提升本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2023年上海市普陀区中医药工作要点》等促进基层医疗发展的政策,持续推动东、西部两大医联体的建设,服务持续优化,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努力为普陀区人民提供高质量标准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普陀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持续提升。
但是,面对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对于优质医疗服务的期盼,面对国家对区域医疗服务能力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面对科技赋能带动医疗行业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普陀区的基层医疗服务依然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
首先,区域医疗体系顶层设计面临迭代升级的挑战。
顶层统筹机制需进一步升级,重点关注跨部门联动和统一服务平台的建设。在上海的16个区中,已有徐汇、静安、长宁等7个区出台制定了“健康服务和健康产业”的全区紧密协调的顶层设计文件。以徐汇区为例,今年由区卫健委、区发改委、区财政、区科委联合制订提出三年行动计划,开启了以“紧密型结合”为基调,应用场景与产业发展全方位融合的新一轮“医联体建设”。
应用场景和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统筹。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是普陀区重点发展产业,但本区的大健康应用场景,特别是贯穿三甲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联体”应用场景,还没有与产业的发展形成相互助力,本区内的产学研用商业转化成果更是需要重点发力的领域。
新技术新项目的引入需要进一步统筹。我们看到申康每年组织上海市属三级医院与大型医疗设备、手术机器人等公司进行战略签约,帮助医院引进顶尖设备和技术,但是在区域医疗和基层医疗方面,暂时没有形成类似的合作机制。
区东、西部医联体的高效协同需要进一步加强。上海作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在医疗整体环境、医疗资源布局上,确实存在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这也形成了区域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多元性、多样性,会呈现多个医联体的模式,但是多个医联体之间依然需要建立统一的机制,明确整体目标,达到资源的高效协同。
第二,区域医疗面临“投入不足,结构不优”的挑战。
根据近年的统计数据,普陀区医疗财政投入整体相对较少,在上海市中心城区处于低位。在社区卫生中心的投入不足,基层经费占比较小。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普陀区常住人口为1,239,800人,2022年GDP1248亿元,基层医联体发展专项资金投入约200万元,人均投入约为1.62元,投入占GDP百分比约0.0016%。经调研,上海市徐汇区在基层医联体的人均投入约100元,占GDP百分比0.05%,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基层医联体人均投入约17.2元,投入占GDP百分比约0.02%,可以看出从人均投入和GDP总和占比来说,普陀区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第三,区域医疗面临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医疗需求的挑战。
“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累计规划数百亿资金用于改善基层医疗设备配置,作为基层医疗核心力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都配备了CT机等高端医疗设备,但基层服务能力依然不足。具体分析原因可总结为:1)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普陀区的三级医院数量在全市较少,所以如何让老百姓享受就近的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挑战更大;2)人才存在缺口,诊断医师培养时间长、难度大,有设备无医生情况较多,基层的痛点更加突出。3)信息化、智能化基础建设薄弱,基层医疗机构对于信息化、智能化的规划、运营、建设、运维能力都相对不足,缺乏专技人才,缺乏相应保障预算,缺乏医工结合的应用经验。
这些问题也影响了老百姓对于基层就医的信任度,进而加剧了上述问题,形成恶性循环。从全国来看,这也是我们基层医疗普遍碰到的共性问题,是需要区域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予以解决的。
因此,为进一步推动科技赋能普陀区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促进数字医疗产业发展,拟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紧密型”的统一服务平台和机制,横向纵向调动资源,推动全区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
1.强化医联体顶层规划,明确共同建设目标,形成统筹机制。从普陀区整体规划出发对东、西部医联体进行统筹管理,实现日常管理平台、医疗服务平台、便民平台、科普平台等职能统一,实现“紧密型”医疗服务体系,横向联动区发改委、区财政、区招商、区科委等多部门联合破题,纵向充分调动街道的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建设中来。
2.强化东、西部医联体的高效协同,创建“一张网”工程。具体发展路径上可以平台科室强协同,临床科室构建学科联盟各有侧重,充分借助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在整体就医环节中,先从前期的科普、筛查、诊断,后期的康复这几个平台科室入手,形成全区“数智化一张网”,既符合分级诊疗中对于基层的定位,同时也更好的满足老百姓日常就医的获得感提升的需求。
3.引入“新项目、新课题”,激发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活力。除提升基础医疗服务能力外,引入专项项目,例如癌症早筛、老年人慢病专项,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通过共同参与国家级课题,进而引入全国知名专家,打造1-2个品牌项目,增强基层医疗工作人员自豪感和老百姓的信任感。
4.搭建产学研医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出专项扶持项目,开放本区内的应用场景,扶持“本区基层医疗机构联合上海市顶级三甲医院和本区内大健康注册企业”联合申报产学研转化项目,这种跨行业、跨区域的项目,目前在全国也具备一定创新性。一方面加强区内医疗机构与顶级医疗资源的合作,提升医疗专业水平,促进人才引进;另一方面创新的政策可以提升普陀区口碑,助力大健康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形成产业集聚。
二、逐步增加基层医疗的财政预算投入,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和产业龙头企业的创造性、积极性。
1.总体投入逐步增加,优化投入结构、促进全区医疗水平提升。普陀区既往的健康产业投入主要在重点项目和医疗设备上。伴随医疗设备完善,需要补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能力、服务能力。从人才上,需要持续引进,引领尖端技术的突破。光靠人才引进是不够的,同时需要加强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创新技术,推动全区医疗机构整体医疗水平提升,让群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享受到三级医院的诊疗服务。
2.创新模式,正向循环。坚持需求导向,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在争取财政资金投入保障的基础上,鼓励医疗机构创造性自筹,引入龙头企业共同建设,形成1+1+1>3的效果,促成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长效保障机制。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2022年建设“数智一体化平台”,建成1年后,全区在没有增加其他投入的基础上,实现月检查量提升100%,基层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收入增加数千万元,技术赋能带来1:2.5的ROI,医保对区外的支付比例连续下降,进而形成正向循环。
三、增加新技术的引入力度和投入占比,利用先进生产力形成快速补强。
1.引入创新技术,解决基层诊断能力瓶颈。上海市有57家三级医疗机构,普陀区仅有3家。仅靠传统的人才引进,很难吸引大批量、顶尖的医疗人才。所以需要通过引入创新技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例如,通过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5G远程等新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基层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误诊,提高服务效率和能力,盘活基层医疗设备使用情况,还可以无缝对接全国顶尖专家,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健康需求。
例如,早期肺癌筛查、冠心病筛查以及女性两癌筛查等,都是老百姓日常需求大、关心程度高,早诊早治对于疾病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的场景,基层配置的医疗设备也能满足日常诊断,借助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工具,结合5G远程技术连通上级医院,可以实现居民在家门口完成高质量检查和诊断的需求,真正实现“大医院舍得放、基层接得住、患者愿意去”的分级诊疗模式。
2.强化临床技术建设,提高学科能力水平。就医院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现状而言,从信息化、数字化,到实现数据驱动的AI智能决策都已是大势所趋。新技术的研发往往都是与全国行业大咖合作,通过产品引入进而加强与行业大咖的学术交流合作。
3.探寻创新模式,建立起普陀特色的基层智慧医疗技术应用示范。第一,纵向深入赋能每个业务场景,完成从管理到临床业务工作全方位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第二,横向贯通连接全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信息进行全面汇聚管理,落实互连互通,进一步全面实现互享、互认、互用。横向、纵向双管齐下,畅通业务流和管理流,加速普陀区医疗高质量发展“新基建”,推动医疗产业的数字化进程。
四、形成区域数据资产,为科研转化、人才引进、产业发展提供助推。
通过以海量数据形成数据资产,以创新平台作为数字化引擎,伴随整体“一张网工程”、“数智化转型”等战略达成,还会自然而然形成“区域动态大数据专病库”,并带来以下价值:
1.支持医务工作者的科研及成果转化,丰富科研资源积累,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实现“筑巢引凤”,促进高层次医疗人才引进。
2.通过开放场景、举办科创大赛促进创新研发企业的入驻,形成产业集聚,助力大健康领域差异化专业招商的实现。最终助力普陀区成为数据链、人才链、产业链打通的一个示范案例,构建起智慧医疗生态,实现以科技赋能区域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促进普陀区数字医疗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