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普陀区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的建议

日期:2018-01-23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关于构建普陀区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的建议
民建普陀区委
 
    2016年9月,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概念方案》,并已于2017年底前完成贯通。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初步形成了“类型丰富、服务均衡、保障有力”的服务设施体系,“层次清晰、功能互补、集约低碳、畅达便捷”的一体化滨江交通系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滨江公共空间体系,创造了舒适宜人、彰显文化、注重生态的高品质空间环境,正在把黄浦江两岸建设成为服务于市民健身休闲、观光旅游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岸线。
    上海市水务局已制定《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总体方案》,并于2017年10月21日宣布,制定了苏四期整治工程的三年行动计划。贯彻“绿色、开放、共享”的整治理念,作为苏四期整治内容之一,苏州河生态廊道在上海各区正陆续开建,到2020年苏州河两岸将建设约27公里的景观廊道和16公里的慢行步道。借鉴黄浦江两岸贯通的经验,结合苏四期整治工程的三年行动计划,对普陀区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的开发提出建议。
 
    贯通黄浦江沿岸公共空间的成功经验
    一、市级层面主要做法
    1、推进滨江公共岸线贯通:连通岸线长度约30公里,打通滨江空间断点,完成卢浦大桥浦西节点岸线连通工程、日晖港人行桥等项目,增强公共活动连续性。同时通过创新设置上跨观景平台、架设水上栈道、局部开辟通道或架设桥梁,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滨江步行活动连续。
    2、推进公共空间载体建设:构建“一带、多点、多楔”的滨江绿地空间结构。增加乔木种植,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悬挂绿化等各类立体绿化形式,有效提高三维绿量。期内新建约260公顷成片公共绿地等开放空间。
    3、推进滨江慢行系统建设:以徐汇、前滩、三林南片等区域为试点,加强步行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等建设,合理布局自行车租赁点、休息驿站,并与轨道交通、大型交通枢纽站实现“无缝对接”,将市民户外活动空间从腹地引向滨江。
    4、推进历史风貌与工业遗产资源保护利用: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形成由七个主题段落构成的历史风貌特色区布局,分别为外滩万国建筑历史文化风貌段,“复兴”、“新华”、“民生”等三大码头、仓储和船舶类风貌段,“世博浦西”、“龙华”、“杨浦”等三大工业、市政类风貌段。并以杨浦、徐汇、浦东为重点,开展一系列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塑造滨江特色文化景观。
    二、兄弟区贯通黄浦江两岸的部分做法
    1、杨浦区一方面统一编制了沿岸公共空间和产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思路和办法突破瓶颈,加快土地岸线码头空间释放。贯通被分成三段开发,整个规划按照先南段、再中段、后北段的“三段式”开发节奏进行。上海船厂旧厂址中长度分别达200米和240米的两座船坞,将被改造成同时满足演艺、展示、时尚发布等功能的大型秀场。
    2、黄浦区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同时提升沿江公共服务能级。黄浦区董家渡轮渡站等3个轮渡站堵点,实施创新改造,部分轮渡码头和交运部门协商,打造轮渡、旅游、观光、休闲等复合功能,实现“陆上看江”和“江上看陆”的水陆联动。对于外马路滨江一带的传统环卫码头成为阻断滨江贯通的堵点,经反复论证,黄浦区提出了“两全之策”:收购附近的一家酒店地块,新建一个垃圾中转站,将水运改为陆运,提升服务能级。
    3、徐汇区腾笼换鸟,协调黄浦江沿线企业腾地,贯通工程建设实施范围共5.1公里,涉及沿线11家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腾让,需腾让面积约64万平方米,约占全市贯通工程全线腾地总量的84%。在市浦江办等单位协调下,各市属单位企业努力克服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的困难,按照工程进度腾让土地,切实保障贯通工程的建设。
    4、虹口区依托上海国际客运中心邮轮码头优势,开办上港邮轮体验中心,引来市民参观游览。在虹口区国航中心段,黄浦江水被引至办公建筑群脚下一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游艇港池。滨江空间下面还“藏”着一条商业街,良好的休闲娱乐配套服务受到市民的欢迎。
    5、浦东新区以亲水步道、慢跑道和慢骑道3条主线串联沿江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与水上游线及空轨缆车预留线共同构成“蓝绿交响”的“五线谱”。新华滨江绿地段结合连续的高桩码头平台,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水舞台秀场;小陆家嘴滨江段通过生态修复和水上慢行步道建设,打造水上生态走廊;南浦大桥南码头轮渡滨江段通过园路及场地铺装、高架步行桥,贯通慢行步道,同时结合环境整治、绿地建设、轮渡码头改造等工程,打造区域市民活动节点;上中路隧道区域岸线通过环境整治、贯通工程、绿地建设,融合腹地日益发展的生活片区。
 
    构建普陀区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更是普陀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之一。浦江两岸胜利贯通更激发了我们构建普陀区域内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的憧憬,加速我们开发的步伐。
    一、  现状及存在问题
    据统计,全上海苏州河岸的“隔断”,南岸有25处,北岸有16处;普陀区境内数量最多,共有10余处“断点”,岸线不连续,沿岸景点碎片化,行人或游客到此只得折返或绕很长的路才能到达下一段岸线。断点形成主要有以下4种情况:
    一是小区占用为专享岸线。有些小区将河流岸线划入内部,成封闭在小区内的专享岸线。规模较大的有中远两湾城、大华清水湾、苏堤春晓、半岛花园,绵延数公里。小区内还存在部分居民违建占用。
    二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占用。上海烟草储运公司占用祁连山南路-云岭西路规范道路约500米;华东政法大学校门东-盘湾里约455米被封闭造成光复西路华东政法-宁夏路断点;贸易学校占用祁连山南路-贸易学校东侧约200米。
    三是社会公司占用或自建自用“景观带”。如M50创意园区、景源、E仓、苏河汇、中华1912、创邑金沙谷等河段,多家单位占用岸线。
    四是公共道路区域间无人承担贯通。如云岭西路-同普路规划道路未建,目前为绿地约200米;真光老真北二期动迁按规划未实施,约700米左右。
    二、  建议
    从苏州河岸线断点的产权属性看,主体多样且关系复杂,所有权、收益权与转让权分割,对整合发展造成较大阻碍。贯通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在实施中存在跨区域、跨部门、跨单位难协调的问题,是场攻坚克难的持久战。建议普陀区委、区政府对区段内苏州河公共空间开发先做调研,科学规划,研究空间布局方案再落实。
  (一)构建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定位
放眼长远,还河于民,成为生态之河、景观之河和人文之河,接续历史文脉,提升城市风貌,重塑滨水生活,建设文化载体和体育场所,以打造苏州河城市空间为支撑体系,打通滨水通道、增加滨水空间、营造水陆景观、打造生态廊道,形成文化、旅游、商务、生态、居住的复合名片,成为上海核心城区发展的新亮点。
  (二)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规划和功能设施布局
    1、制定可操作的、适合普陀区情的苏州河公共空间整体规划。如打造曹家村片区为苏州河沿线腹地绿地的延伸段,也是苏州河重要节点之一;打造M50片区为时尚创意文化+苏州河文化作为苏州河公共文化体验阵地等。
    2、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配备相应的各类配套设施来提升公共空间的整体活力和使用效率。高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增加设施数量,丰富设施种类,形成类型丰富、服务均衡、保障有力的设施体系。
  (1)公共服务设施:由商业配套设施、体育活动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文化活动设施等组成。
    ——商业配套设施。目前浦江两岸公共空间按生态休憩绿地2%的指标开发配套,存在游览不便、人流稀少且留不住客的现象。建议我区公共空间按绿地内建筑占地为总面积 3%-5%指标考量,融合便民惠民的因素,在公共空间内合理引入配套相关商业便利模式,并配备地下空间餐饮商业街,使公共空间更具人气,成为上海中心城区发展的新亮点。
    ——体育活动设施。按市民户外活动需求设置慢行道。慢行道可设置成三种颜色,黑色的沥青道提供给骑行一族,红色和绿色的塑胶道,则提供给散步和跑步的人群。定期举办马拉松、自行车为主题的活动和赛事。
    ——旅游服务设施。在沿河开放空间全线设置游憩标识系统、人流安全预警系统、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应急便民中心等。
    ——文化活动设施。在两岸公共空间全线设置体现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公共艺术、小型艺术展示等。
  (2)交通配套设施:结合公共设施、主要景点、活动场所等,同步配建公共停车等设施,重点推进沿河大型区域公共空间停车设施。增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与公共交通形成有力接点,不仅是一种交通方式的引入,更是传达“慢”型生活的理念。
  (3)绿化景观工程:打造滨水、绿坡等不同景致和感受的绿道景观,同时与沿岸设置的各景点相连,构建游憩网络;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有效提高三维绿量;设置各具地域特色的小品、雕塑;营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空间,种植设计应充分体现植物多样性和生态性。同时通过优化景观照明,提升夜景水平,既展现普陀精神又环保科学。
  (4)市政配套设施:重点推进以一定的服务半径为标准,合理布局公共厕所等卫生设施。
  (三)构建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措施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1)树立以人为本、全局为重思想。摒弃画地为牢、独享红利的思想,放下自身小利谋大利。
    (2)成立区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管理办公室,牵头协调相关工作,涉及相关单位可参照市浦江办。
    (3)调研学习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的做法和经验,制订《苏州河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行动计划》。
    (4)形成市区协调合作、滚动开发机制,加强和苏州河沿岸公共开放空间工程沿线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协调,推进签约。
    (5)政企携手开发土地收储合作。及早沟通,努力推进沿线企业动迁。同时加强准入门槛,可推进功能转为总部型办公。
    2、开发由易至难分段
    对于苏州河沿岸开发多种占用造成的断点,能贯通的直接贯通,不能贯通的修建观景平台或水上栈道,同时配合绿化。栈道可建2米宽左右,并引入“退界”。
可通过桥梁、栈道、下穿、局部绕行的方式,贯通渡口、河口、市政设施等断点;打通腹地与沿河的慢行联系,建设慢行优先的复合沿河通廊,为前往沿河的自行和行人提供良好的环境。
    3、产业发展延伸思考
    对苏州河沿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筑巢引凤,公共空间融入文化发展、高端商贸和科技企业。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