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城市更新的建议(以长寿湾为例)
民革普陀区委
在城区面貌上,普陀区相应具备了“大而全”的特点,既有成熟的传统社区,又有现代化的居住、商务集聚区,还有传统工业、物流业片区,其现状表现特征体现为发展阶段不够平衡、发展水平不太一致。针对不同地区的传统禀赋和发展现状,可以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今年民革界别的课题研究共选取了三个典型案例,鉴于时间、篇幅以及选题的要求,仅以长寿湾地区为例,谈谈如何因地制宜,保持普陀老城区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的定义:所谓城市肌理,是指反映城市生态和自然环境条件的自然系统与体现在城市历史传统、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人工系统相互融合、长期作用形成的空间特质,是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所共同构筑的整体,这一整体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历史图式,反映了城市所处地域环境的文化特征。
波茨坦广场案例:广场、街道和公园是城市公共活动的空间载体。在这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建于柏林新中心的波茨坦广场几乎可以称为不朽的经典教科书。
其面向不同人群,设立了一系列尺度、形态、功能、围合感各具特色的公共开放空间,形成高密度公共空间供给。波茨坦广场采用 “柏林式”建筑作为一般地区的城市肌理;于重要节点则突出城市的辨识度,以五大高层建筑与周边地区形成鲜明对比,在城市天际线中脱颖而出,成为周边地区的视线焦点。通过这种方式塑造出整体均质有序又重点突出的城市空间格局。
作为“苏河十八湾”自中心城区进入普陀区的“第一湾”,长寿湾地区的现状和功能也富有很强的可塑性,如何在整体更新中既打造城市肌理又凸显地区特色,借鉴案例,建议如下:
1、强化地下空间利用和交通支撑
地区的提升一定不能局限于个别街坊、个别项目零打碎敲,必须通过一张蓝图加若干专项研究的开展(长寿湾地区属于老城区,几大待开发地块分属不同产权人,其开发实力、理念以及诉求都大相径庭)。理清地区发展脉络,明确发展定位和规划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编制地区建设导则,对于后续所有新建、改建项目,都应纳入这套体系中进行统一控制。具体措施包括:
①设地下步行通道,改善轨道交通江宁路站的步行体验,引入该站的人流;
②对已完成土地储备的傣家村和24坊,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可整体研究地下空间建设,形成跨昌化路地下空间的连通;
③推进红子鸡、月星地块的更新改造,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整体建设,统一运营,同时打通与天安千树地下空间的连接。
④通过更新项目的建设,实现在区域内地下空间车行交通的整体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实现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尽可能提供充足的地下停车位和活跃的地下公共活动空间。
2、塑造丰富多样的公共开放空间
通过地下交通系统和公共空间的营造,将车行交通及停车疏解至地下,释放地上空间供行人活动。
在之前的开发建设中,长寿地区对于公共空间的塑造明显不足,必须通过区域内的提升补足。可以通过在M50、天安千树沿河岸线地区,及昌化路、澳门路口结合周边地块的改造等途径,打造一系列不同尺度和功能的公共开场空间。
通过围合方式和铺装的变化,形成街心绿地、商业广场、滨河步道等形态,提供丰富有趣的公共空间和慢行体验。公共开放空间还兼具吸引人流,提升地区商业活力的作用。
3、营造形态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
长寿湾地区现状建筑形态比较丰富,苏州河沿线留存了一定数量颇具历史意义的近代工业遗址,以大体量、方盒式的厂房建筑为特色;而不同阶段留存的高层、多层住宅及旧式里弄建筑,则体现了时代递进的居住空间与品质特点;横空出世的天安千树“空中巴比伦花园”更是该地区最具话题性的特色建筑和人流吸引点(地块中还留存有近百年的优秀历史建筑,经过修缮后向公众开放)。
在长寿湾地区开展新建和改建工作,要充分尊重历史和现状;在一般地区要体现整体性,将建筑融入地区既有的城市肌理;在局部点位通过高度或者形态的变化,适当地营造具有特色的节点,形成疏密有致,富有韵律的空间结构。
4、体现区域人文特色
目前最能代表长寿湾地区两类人文特色的建筑群是苏州河民族工业遗存和M50现代艺术,因此在城市更新中也应突出、发扬以及延续其风格。
建议在诸如地铁地下连通道、大型停车场等公共其余的装饰上,通过工业装置和浮雕等方式对接民族工业风格;充分发挥纺织博物馆、原荣氏阜丰面粉厂历史建筑等文化设施的展示功能,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民族工业遗存展览展示;保留或重新打造M50涂鸦墙,甚至考虑在滨河岸线予以延伸,形成上海最具吸引力的现代艺术展示空间等;尽可能结合引进新的科技手段,为空间的形成、展示以及人文交流提供耳目一新的平台。
综合上述,以整体规划为主导,充分结合实际情况,重塑区域空间,丰富人文特色,是在更新旧城区中打造城市肌理的要素。回溯到二十多年前波茨坦广场的打造,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