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真如文化底蕴 彰显副中心未来特色
普陀区政协宗教界别组
真如城市副中心(以下简称副中心)是上海继徐家汇、浦东花木、五角场之后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副中心建设,按照我区“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基调,“将进入大建设、大发展时期”。一个地区若能经久不衰,吸引人们近悦远来,其中必有文化。我们认为,城市副中心,不仅是个经济活动的集散地,更应是个公共生活丰富、文化积淀深厚的区域社会、文化中心。因此,造就一个能够展示文化底蕴,彰显未来特色的真如副中心,是建设真如副中心需要把握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其中,展示真如佛教文化、古镇文化,为真如副中心建设和发展,增加文化底蕴,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真如寺现状与真如副中心的关系
具有800年历史的真如寺,经过15年修复,现已成为占地20亩左右,规模较为可观的中心城区中的一座重要的佛教寺庙。它已具有四大优势:一是地理优势。它身处真如副中心,是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环境优势。它内部结构层次分明,西傍桃浦河,坐落真如古镇,是闹中取静的田园式庙宇;三是文化优势。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宗教文化中的佛教文化,是副中心唯一的独特性文化;四是知名优势。它因悠久历史和相当规模等因素,市宗教主管部门已将其定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第四大佛教寺庙,是一座知名度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加的宗教场所。
真如寺与真如副中心的关系,作为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我们大体可以为它们做这样的定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就真如寺作为真如副中心的组成部分而言,自然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它对于副中心的意义在于:
第一,是真如副中心的文化明珠。古刹及其历史、艺术所具有的稀有性,宗教文化较之于社会大众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佛教作为信仰文化对于部分群众的影响性将展示出佛教文化特有的魅力。
第二,是真如副中心的游览胜地。真如寺的建筑风格、结构特色、佛教艺术、田园风光等等,都令人赏心悦目;宗教文化的影响力,古寺古镇结合的吸引力,伴随着副中心区域经济的繁荣,交通枢纽的便捷,市政景观的绚丽,客来人往的聚散而不断增强,真如寺必将成为游览、休闲的好地方。
第三,是真如副中心的形象窗口。真如寺及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都会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和感觉效应,其和谐、平静的氛围都会给人们传递文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成为展示良好形象的窗口。
二、真如寺在真如副中心能够发挥的主要功能与特色
真如寺在真如副中心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理应而且能够发挥至少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依托真如寺庙,带动周边业态转型发展(促进功能)。
目前有关法规对宗教和宗教场所的定义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和机构,其内部的法物流通以及门票收入等属于合法的自养范畴。换言之,它不能如企业那样开展大规模经营和盈利活动。正是这种现状和宗教的特殊性,才给社会带来了众多商机;这种商机,与宗教搭台、经济唱戏是不同的。就真如寺而言,它与一般佛教寺庙一样,要求内部及其周边环境整洁、优雅,宁静而少喧嚣,文化、文明氛围浓郁,以此为主题,有许多业态可以与之相匹配,如与其宗教文化高度关联的文化产品业态,与其氛围相适应的休闲娱乐业态,与其风俗习惯互为补充的餐饮、礼仪业态,与其传统精神相关的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业态,与其优美环境相关的观光游览业态,等等。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未来真如副中心的魅力,真如寺佛教文化的特殊影响力和辐射力,再加上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促进真如寺周边现有业态的转型与发展,从而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和人文环境建设作出贡献。
(二)展示文化底蕴,提升周边区域文化品味(提升功能)。
寺庙,是人们宗教信仰的场所,是人们心灵沟通和修炼的地方,是宗教文化展示的平台,其周边,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基地。以真如寺为中心,展示“真如”文化底蕴,提升周边区域文化品味,可从五个方面展开:
1、展示宗教文化特色。除了真如寺内部已有的东西,可在紧贴寺庙边缘处经营与佛教有关的书、刊、画、报、光碟等宣传品和纪念品(小商品),以增加宗教文化氛围。
2、展示古镇文化特色。真如,先有寺、后有镇,镇因寺名,以寺兴镇,也已近800年历史(见《真如寺志》第六页),其中,经历诸多变故,创造了特有的古镇文化,如真如庙会文化、真如羊肉饮食文化,真如古镇形态文化等,都是有价值的。
3、展示历史文化特色。真如寺、真如镇的800年历史,都值得继续挖掘和整理,编撰,汇编出值得后人记念的作品,以传后世。如仅以抗战为例,在真如地区就曾有过名战、名校、名人的故事,值得传承。
4、展示艺术文化特色。真如寺和镇的变迁所形成的建筑,结构艺术、风格艺术,绘画、书画艺术,佛像、法器艺术,环境艺术,器物陈设艺术,等等,也值得收集、整理和编撰。
5、展示现代文化特色。如古镇新貌、真如副中心规划、建设、陈列,副中心内重要设施布局以及交通,还有副中心内基地文化场所设施和活动等,都将是真如地域现代文化特色。
(三)发挥资源优势,参与周边公共生活服务(服务功能)。
发挥真如寺的服务功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为信教群众提供服务。优美的宗教场所、优良的道德道风,是净化人们心灵的重要因素。真如寺现有的内部条件已经具备,已经承担起并在不断改善对信众们的服务工作。
2、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真如寺周边的文化、经营设施、社会组织及相关机构都将可提供公众化服务。真如寺外围通过规划、改造,腾出一定空间,也可服务于社会需求。
3、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发挥佛教具有的公益、慈善优势与作用,鼓励真如寺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如扶贫帮困、助残助学、敬老爱幼等活动,还可创造条件,支持其合办或独办一些社会服务项目(包括设施等)。
4、为整合资源提供服务。真如寺有着对外联系广、人脉多的优势。在真如副中心建设和发展中,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并整合人脉资源,信息资源等,为公共生活、生产提供服务。
通过发挥以上三项基本功能,展示五个方面文化特色,提供四个方面服务,一定会促进真如副中心建设,促进真如副中心的繁荣与发展。
三、真如寺功能发挥所限及对策建议
(一)功能发挥受到的条件制约。按照“区十二五”规划提出“整合真如寺、玉佛寺宗教文化资源,推出面向海内外的文化旅游线路”的目标要求来衡量,真如寺优势、功能和作用的发挥,还受到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的影响与制约。主要有:
1、环境还不够理想:布局尚不太合理,视觉、观感尚不能令人难忘,某些地方还不够协调,甚或有点乱的感觉。
2、交通还不够方便:经常在真如寺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反映,在铜川路段(铜川路兰溪路口)和兰溪路(铜川路口至武宁路口)没有公交线路和站点,进出要走较远的路。
3、资源还不够丰富:真如寺西边的桃浦河资源还需要开发利用;真如寺及其周边的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还不够多。
4、影响还不够广泛:景点的格局还不够恢宏、气势,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还不够多,知晓度还不够高,宣传工作还有待加强。
(二)建议:
1、建立组织机构。建立区级层面的真如观光景点开发建设办公室,由发改委、规土局、真如镇、民宗办、旅游局、真如寺等部门和单位组成。该办公室与真如副中心建设对接,或作为副中心建设一个分支机构,重点进行规划设计和部分协调工作,待开发建设方案通过后,可纳入真如副中心总体建设方案,同步实施。
2、进行整体规划。按照统一规划、注重保护、必要开发、整体协调的原则,可将真如寺、古镇两部分合并,作为核心区,重新规划、设计出我区独特的文化旅游景点。规划范围可考虑东起曹杨路、西至大渡河路、南邻武宁路、北接铜川路。
3、扩大空间布局。在核心区内,要有足够的能够展示前述五种文化特色的场地、设施及产品;要有足够大的公共生活空间,如广场、休闲、娱乐、餐饮等场地与设施;要有足够的人流通道(宜设计为步行街)。在核心区外,安排好公交线路与站点,设立一定规模的地下停车场。
4、改善周边环境。在核心区的周边,开发利用好现有资源,如桃浦河;按计划动迁铜川水产市场,增强整体形象等。
5、加大研究力度。要组织相关人员尽快着手研究和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思路与方案,以便能与真如副中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决策,同步实施,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