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普陀区委
为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2016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卫生中心)开展了医养结合工作,并在万里街道开展了“照护之家”嵌入式养老试点。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柱,卫生中心又是医养结合的重要载体。因此,强化卫生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必须予以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一)老年照护需求评估机制不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标准与规范不健全
一是评估过程缺乏第三方监督,评估结果与照护等级缺乏客观性、公正性,社会公信度不高。
二是医养结合服务标准、操作规范、考核评价等都缺乏统一可行的制度和机制。
(二)老年护理床位数不达标,床位挤占现象频现
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到2020年本区老年护理床位应达4000余张。而目前本区基层医疗单位和二级医院的床位仅2000余张,缺口较大,导致床位被无需医护服务的老年人长期挤占。
(三)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缺乏联动,老年人后续康复期治疗缺乏保障
一是本区公立医疗机构各自为政,双向转诊通道不畅通,分级诊疗不明晰,医联体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二是信息不畅,老年人寻求合适的治疗护理场所困难,又长期往返于二、三级医院住院,既加重了医疗负担,又加剧了二、三级医院的紧张局面。
(四)医护人员紧缺且收入不高,成为医养结合体系建设的瓶颈
一是按照核定的床位数,本区医师床位比达1:14(标准为1:1.3)、护士床位比达1:7.6(标准为1:2.5),远低于卫生部制定的标准。
二是医护人员收入不高,缺乏完善的岗位薪酬激励制度,医养结合缺乏动力。
(五)护工不足且水平堪忧,成为推进医养结合的难题
现有护工普遍年龄偏大、劳动强度大、学历低、技能低、收入低;各养老机构和卫生机构普遍存在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
二、若干建议
(一)加快建立老年照护统一需求第三方评估平台,完善评估监督机制
1、加快第三方评估平台建设,完善监督机制,确保评估的客观和公正,严格按评估结果提供医疗、护理、养老的差异性照护服务。
2、建立针对第三方评估的满意度调研机制,共同监督评估体系的运行,保证公共资源的精准提供。
(二)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标准,规范操作流程
1、尽快制定医养结合服务的标准,包括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操作流程规范和考核评价标准等。
2、厘清责任范围。对确需医护治疗和专业护理的老人由卫生中心提供医护服务;对仅需日常普通护理的应交由护工、家属或社区志愿者提供服务。
(三)整合卫生中心的医护资源,开展健康和康复管理
1、结合新医改“1+1+1”签约服务模式,临近的卫生中心通过共享病房资源,实现就近治疗。
2、强化卫生中心以医学治疗、康复护理为主的功能,将需生活护理照料的老年人分流到养老院、护理院或家庭。
3、发挥各卫生中心的医疗特色,为患有老年常见病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医护服务或住院医护服务。如:长风的骨质疏松治疗,白玉的脑卒中治疗等。
(四)构建各级医疗机构的联动机制,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1、畅通各级医院间双向转诊通道,促进分级诊疗,在医院、护理院、养老院、社区和家庭,建立多层次的、流动的、高价值的纵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承接需长期照护的失能老人,解决医疗机构中老年人的日常护理问题,避免医疗资源被疾病稳定的老年人长期占用。
3、在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应建立双向绿色通道,疾病变化时可及时向二、三级医院转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五)强化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
1、要强化全科医学、老年医学、养老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建设区域老年医疗中心。
2、对参与医养结合的机构应给予财政补偿,对参与医养结合工作人员应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各类养老服务人才到社区服务。
3、加强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护理人员以及居家护理人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岗位培训,提升养老护理人员技能。
4、鼓励退休的医疗人才发挥余热,鼓励开展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人才流动并下沉社区。
(六)积极吸引和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
1、鼓励更多的“小老人”服务“老老人”,大力弘扬老年人互助的社会风尚。
2、在各街道社区成立志愿者之家,构建志愿者服务信息平台,进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
3、发挥志愿者中专业人士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健康咨询等养老服务。
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在未来构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中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