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日期:2024-01-23 来源: 普陀区政协

1月17日上午,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举行“打响‘中华武数’科创品牌,助推普陀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会议,中共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出席并讲话,区政协主席杭春芳主持。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红珍,区委常委、副区长李荣华,副区长肖立,区政协副主席徐仁彬出席会议。10位委员作了发言,肖立作回应讲话。现将委员发言内容摘编如下:

宗延平建议:1.加强外资企业招商力度。制定产业政策,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提供高品质低租金的办公场所吸引外资企业入驻普陀。2.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对普陀营商环境的认可,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吸引更多产业、头部企业入驻普陀,提升普陀区外资企业的集聚效应。

朱  华:建议:1.扶持区内有潜力的企业申报市级“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提供包括企业资质评级、企业估值服务、申报政策咨询、税收优惠及政府补贴、企业并购重组等4大类12项服务。依托上海市优惠政策助力区内有潜力的优质中小企业提升发展速度。2.协助区内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通过质押融资解决资金瓶颈,优化科技要素和金融资本的对接,发挥融资驱动作用,进一步通过“知识+资本”的融合模式,为高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资本服务,以高水平金融化发展赋能科技创新。3.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鼓励区内科创企业通过认股权的方式全面打通融资渠道,借助现有的中小企股权融资备案登记资质,引导金融机构、产业园区、私募股权和创投机构共同参与,为科创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和服务,帮助解决科创企业的发展难题。

龚南杰:围绕“普陀区科创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以中以创新园为样板和抓手,进一步促进国际创新合作和产业互动,加强技术交流。2.拓展清华创新中心“容量”,加强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向上海的清华校友聚集地、清华组织根据地、清华活动举办地等方向拓展,让清华上海校友逐渐在普陀聚集。3.利用普陀区地处中心城区和地域广阔的优势,聚焦高技术、高产值且对场地有潜在需求的产业,以差异化方式吸引企业落地。4.成立早期引导基金以及社会配资基金,对有前景的团队和技术投早、投小、投未来,利用普陀区资源培育未来的百亿市值企业,吸引顶尖人才入驻,收获普陀区自己的“拼多多”“米哈游”。

吴海生:就如何进一步壮大普陀科创产业提出以下建议:1.用好区内外的企业家资源,聘请企业家和专家作为政府的科创招商顾问,帮助政府招商部门了解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编写重点产业招商指南,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对接目标企业和招商部门。2.把握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发挥普陀自身优势,找准定位,提高工作效率。

谈  成:对进一步推进武宁创新共同体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和载体。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发展,引进长三角产业发展研究院、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龙头骨干企业和跨国企业来普陀区设立企业研发中心。2.集聚创新服务,营造创新生态。引进一批全球或全国知名的品牌化、专业化众创空间,打造全链条创新孵化服务体系。3.建设一批高能级园区、楼宇载体,推动空间集聚。梳理和整合目前区域特色产业园区和楼宇,新建一批科技创新友好型空间载体。4.加大资本招商,场景招商力度。充分发挥普陀“半马苏河”科创基金的产业引导和财政资金扶持作用,大力实施资本招商,推进招投联动。5.打造武宁创新共同体标志性载体,设计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打造“武宁创新共同体会客厅”和云创新服务平台。

宗  磊:在桃浦智创城新十年再上新台阶建设中,在“人靠谱(普)、事办妥(陀)”的基础上,增加“搭好台,唱好戏”的新举措。建议:1.搭好台。从强化区域形象与领地感包装、城市界面与景观环境改造、建筑设计感三个层面进行区域形象改造,全面提升城市主界面的能级表现和领地氛围感。2.唱好戏。以桃浦中央绿地为核心载体,树立“生态绿色、科技创新、品质居住、多维交通、人文高地”的全面认知与形象,扩大影响面和影响人群,发动各层级(包括街道、社区等)组织活动,强化宣传力度,增强人气,提升吸引力,全面提升普陀在全市范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陈耀光为推动普陀区构建“中华武数”科创布局成果进一步落地生根,建议:1.加大对基础教育资源的关注,通过加大推进高端人才子女的教育资源匹配,吸引高端人才走进普陀。2.缩短居住证转户口时间,简化相关手续流程,提高政务部门为民办事效率。3.重视智能驾驶的推广及商业化产业落地。聚焦可以快速落地的人机共驾、移动售卖等场景,以点带面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示范运营。同时参照合肥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建立相关行业制度,助力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

杜  焱:就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部门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在区域的引领效应、支撑效应和溢出效应,做好服务、支撑、对接和衔接工作。关心大院大所颠覆性和前沿性技术研发的培育期、成长期、稳定期,并给予充分的协调支持。2.搭建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易平台,推动技术和成果为行业企业服务,助力普陀区企业转型升级。3.保障和支持大院大所在推动普陀区经济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优先实施机会。4.利用武宁创新共同体在行业内的影响力,采用“一园一策”方法,加强普陀区招商引资。

朱  莺:对全力推进“中华武数”科创平台的场景建设,打造区域数字化转型“样板房”提出以下建议:1.加快引进头部企业,逐步明晰定位。深度挖掘普陀区产业基础和优势,锚定行业赛道目标,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创新策源与科技研发、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的融合。2.抓住“数据要素X”国家政策落实的机遇,推进中小企业数字赋能。对典型案例做展板、建标准,抢跑“数据要素X”区域间竞争。组织专项工程、制定遴选标准、给予有力扶持,多措并举推进目标实现。梳理现有核心企业,形成“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数字生态,更加关键的是打造数字化小微企业特色园,培育中小企业管理者数字赋能理念。3.配合数字发展战略,做好招商服务的“标杆”。关心小微企业的发展,定期为招商人员开展全产业链学习培训。

李启川:建议:1.推进金融产品服务的多元化和持续创新。银行依据本区科技型企业的特点及融资需求,提供丰富和多元化的贷款产品和服务。2.搭建多渠道多层次的沟通机制。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创新产品的宣传引导,主动触达服务本区科技型和普惠型企业,通过搭建多渠道、多层次的平台和非专业服务团队,推动企业、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升企业家的获得感和满意度。3.金融机构要主动拥抱数字时代,不断推进数字金融发展和优化服务,融合互联网技术提升企业融资的便捷度和满意度。


1月17日上午,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举行“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持续推进城区建设高颜值”专题协商会议,中共普陀区委副书记、区长肖文高出席并讲话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伟,副区长魏子新出席会区政协副主席欧阳萍主持8位委员作了发言,魏子新作回应讲话。现将委员发言内容摘编如下:

蒋 婵:就苏州河水上旅游带开发提出建议:1.完善机制协调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水岸资源联动开发建设机制,集中力量打造爆点。2.通过沿岸资源系统排摸,打造苏州河沿岸核心景点,建立苏州河旅游新的吸睛品牌。3.进一步挖掘苏州河沿途故事、人物和精神内涵,塑造标志性的滨河地标,打造一条曲曲有风景、段段有特色、湾湾有故事的城市滨水活力秀带。

 针对公共绿地的建设或改良,在夜景照明的设置和运营方面建议:1.树立正确的“城市美化观”,将照明与科技、艺术、低碳有机结合。2.在灯具的应用上,要考虑选择合适的色温、亮度和方向。3.加强管理,严格把握照明设备的使用时间和频率。4.在灯光设计和使用中充分考虑动植物的生长需求,控制照明时长和感知光照强度。

 建议:1.城区高颜值的建设要注重城区的内在美。以长寿商业板块的城市更新为例,围绕百年长寿的历史文脉,设置城市精神堡垒以及文创衍生品。2.城市的高颜值需要与景观和自然相结合,新会路、西康路等道路就原有城市尺度和景观打造成为City Walk慢生活商业步道,提供悠然自得的城市环境和生活状态。3.城市的高颜值建设应该紧密与人民的需求相关联,如党群服务中心可以与青年会客厅结合商业空间可以和青年驿站结合。

 对于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善老旧区域风貌提升建设品质及颜值,提出以下建议:1.老旧街区要以物质空间改善与社区发展目标并重,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房屋修缮、雨洪管控等针对性改造。2.整合旧厂房建筑的开放空间,为市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活动场所。3.以工业遗存集群改造为载体,打造工业遗存公园,结合绿地开敞空间,塑造创意文化、活力体验为核心的公共活动中心。

吴玉霞对加快完善我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后续管理,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加梯后使用事项告知,如安全检测、应急电话管理等事项,提高管理效能。2.规范合同内容,由政府牵头促进拟定统一格式合同范本,明确加梯与维保的责任主体。3.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加梯及维保工程,加快培育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加梯及维保公司服务质量评估,建立违规公司黑名单制度。

毛项杰建议:妥善处理好岸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在拆建的同时与都市化进程结合,“以旧新”成为普陀区历史留存的记忆打卡点。对于已经拆除的艺术墙绘等残垣断壁,建议与周边的街区党群驿站水岸驿站等相统筹,展示新价值。

王国敬就如何调动企业、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设立各种企业荣誉奖项,以激励企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2.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推广企业,提高企业知名度同时体现企业价值。3.政府与企业保持密切沟通和联系,了解企业的需求和问题,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4.社区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吸引力

 对于如何构建青年友好型科创城区,使城区形象更具生命力提出以下建议:1.坚持多元主体参与,营造良好创业、就业氛围,形成学科链、产业链、创新链共生的良好格局。2.强化城区空间融合,构建“三生共同体”,使政府、企业、青年人才的不同需求都能在创新园区得到体现和满足。3.推动数智人文建设,打造青年城区品牌,形成具有高显示度的园区品牌。


1月17上午区政协十五届次会议举行“聚焦‘半马苏河’民生品牌,努力实现人民生活高品质”专题协商会议,中共普陀区委副书记周艳出席并讲话。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魏静,区委常委、武装部大校政委吴朝阳,副区长蒋龙出席会议,区政协副主席顾薇玲主持7位委员作了发言,蒋龙作回应讲话。现将委员发言内容摘编如下

刘  斌:建议:1.进一步放宽对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的条件,更多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2.加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持续跟踪,动员区内企业增设见习或实习方式,拓宽实习转就业渠道。3.加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提供灵活方便的就业信息渠道。4.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业大赛,促进区域重点行业发展,以创业促就业。

李  晶:关注普陀区老龄化问题,深化“一键通”服务场景应用,提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质量。建议:1.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区级项目和街镇级项目在激活市场活力、推进优质适老化产品开发生产方面增加投入,增加产品选择性,推进市场良性竞争,提高产品质量。2.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特殊人群对“一键通”服务的接受度和利用率。规范并细化“一键通”使用情况的阶段性反馈机制,建立预警机制和主动关爱方式,确保老年人居家生活安全。3.区政府增加使用者视角的数智服务支出补贴,结合区级低收入及以下需救助人群分级分类标准安排相关支出,减轻数智服务使用费负担。

黄  诚:以高质量就业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议:1.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在相关就业服务站点加大人力、物力保障。2.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就业服务,让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参与就业服务站点工作,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3.联动人社、税务等职能部门,协商研究政策支持;联动宣传部门加大就业价值观宣传;联动人大、纪委等部门监督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多方合力。4.强化党建引领,打造就业公共服务平台,集成政府、社区、学校、企业四方资源,把岗位匹配做到最前端,让现有的党群服务阵地真正起到作用。

奚  岚:构建“靠谱”托育体系,让每一个受众获得“高品质”的托育服务。建议:1.突破发展瓶颈,继续新建社区托育服务点,形成托育服务“15分钟生活圈”。2.协同各委办局,对已运营的社区“宝宝屋”常态化巡查,形成托育服务自律机制,保障社区托育服务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将社区“宝宝屋”建设,作为普陀区2024年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区创建的重要考核指标。3.加强从业人员职前师德师风建设和职后专业培训,为社区托育储备合规的专业人员。

邱  婕: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建议:1.加快发展零工市场。将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对所有灵活就业人员免费提供规范可持续的基本就业公共服务。2.依托电子劳动合同等平台加快数字化人社发展,创新“直播卖岗”方式促就业。3.畅通新业态群体的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通道。4.优化高校创业政策,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更多激励政策。

沈  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提升疾控能力。建议:1.加快硬件设施建设,提升应急救治能级。构建紧急医学救援的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人才梯队,提高传染病临床救治水平,增强突发性疫情应对能力。2.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深化城区基层治理。建立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实现公共卫生信息化与“一网统管”平台进行对接联通,建立公共卫生综合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完善移动防疫指挥中心。3.坚持重点学科建设,注重人才队伍培育。与高校共建合作,建立具有专业权威性、区域影响力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完善人才队伍培育的体制机制,集成多方培训资源,搭建资源管理平台,组织开展分级分类培训项目,满足常态化岗位胜任力的维持和提升,支持应急状态下针对性的快速部署和培训。4.进一步构建“智慧公卫科普”,实现科普推广的科技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建设区域化联动视角下的公共卫生特色科普街区。充分发挥区域化、属地化联动作用,开展面向整个区域的公共卫生科普宣教工作。

杨  立关于促进普陀区职场人群心理健康发展,建议:1.适当增加医院编制。2.调整完善现有公共交通设施,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和实际运行情况,优化线路走向和班次安排。3.多元化服务职场人群,由政府牵头,建立普陀区职场人群心理健康服务“15分钟生活圈”和“职业链”的全面覆盖。4.扩大心理健康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职场人群心理健康促进、职场人群心理健康关爱系统、心理健康数据库建设以及心理健康专业人才持续发展。


1月17日上午,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举行“落实文化强区战略,着力提升普陀文化软实力”专题协商会议,副区长王珏、付乐欣,区政协副主席严永强、柯政出席会议。严永强主持会议。12位委员作了发言,王珏作回应讲话。现将委员发言内容摘编如下:

孙万国:建议:1.以苏河情怀为主线,打造普陀靠谱文化标签。在苏河沿岸打造一系列地标性的文化场馆和设施,让苏河沿岸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凝聚效力。以“苏河宝宝”为标志,打造一个苏州河的文化符号。继续加强“苏州河论坛”的影响力,把文化要素融入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演讲。2.发挥各街道(镇)作用,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依托,开展具有各自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社区文化品牌。3.发挥重点企业的优势力量,创作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民喜爱的文化大餐。积极打造普陀文化名人、文化达人的多层次典型。

 斌:M50依托普陀区的大力支持,不断内深动力,增强经济韧性,围绕经济发展任务,助力招商、安商、稳商,园区税收稳步增长。今后M50将始终围绕“艺术、创意、生活”这一文化定位,做深做强做新,为增强普陀文化软实力添砖加瓦。

  陈劲松:普陀拥有不少公共绿地,建议合理地利用这些土地,打造中医农耕文化走廊,建设中医药植物科普基地:1.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让科普基地的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可行。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3.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基地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4.注重宣传推广工作,提高科普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杨燕娜:当前,普陀区正在推进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建议:1.通过增加投入、灵活机制、整合资源等方式,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2.依托“文化如水”的特性特质,在建设的方方面面加一层文化考量。持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进一步加强“半马苏河”活力秀带的总体规划、宣传和活动设计,培育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儿童友好新场域品牌。

陈之超:建议:1.加快文化科技两种业态的嵌入与融合,探索“互联网+文化”“沉浸式空间“互动短剧”等新模式,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探索普陀文化繁荣新路径2.依托红色资源,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新业态,打造普陀特色文旅融合新地标,助力半马苏河品牌提升。3.坚持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借助AIGC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字文创产品”开发。

      杨欣然:建议:1.打造以“五月苏河”为主线的超级水岸IP“青春尚河图”,将“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五五购物节”等节庆节点与“半马苏河”半程马拉松赛、“88部落”生活集市、半马苏河公园等品牌和载体有机整合、握指成拳。2.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考虑“半马苏河”活动规划和形式创新,用好长风湾、1690党群活动中心、苏河驿站等优质阵地资源。3.发挥“苏河十八湾”联通普陀全域、地理位置居中轴心的地理优势,立足本区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高地建设,将“半马苏河”作为全区青年人才的聚集地。

 浩:桃浦智创城作为普陀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目标是打造国际创新城。在已有的中以文化交流的基础上,适当引入更多的国际文化,以“文化交流”推动“创新发展”。建议:1.以中以(上海)创新园为起点,扩大国际朋友圈。2.以桃浦中央绿地为载体,吸引国际文化交流。3.以桃浦转型发展为契机,建设国际文化项目。

杨秀丽:建议:1.挖掘和梳理本区历史文化资源,建立系统的文学数据库。2.支持和发挥本区文联、作协等社团组织机构的作用。3.重点打造本区文学活动品牌。4.开展文学培训,挖掘文学精品旅游线路,延伸文学创意产业等。

      戴富祺:建议:1.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利用,用好普陀区的金角银边区域,将一些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城市空间转化为共享健身房,以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2.进一步增加公共健身设施供给,在区内建设更多公共健身设施,以方便市民随时进行健身活动。

 山:普陀道教文化缺位。建议:推动道教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戴晓军:建议:借鉴虹口打造北外滩经验,邀请区文旅局长和形象代言人进行大力宣传,在人文文化、旅游推广、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等方面多想办法。2.打造旅游专线,组织名人参观,将人流导入进来,让普陀“出圈”

 浩:建议:借鉴嘉定保利大剧院成功经验,在普陀引入体育分赛场、大型演唱会,带动消费,促进普陀经济社会发展。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