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们讨论区政府工作报告(四)

日期:2011-02-21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养老“以人为本”  教育关注需求
周旭东委员说,随着老年人比例逐年上升,养老问题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因为每个家庭都面临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将经历这个阶段。现在社会上的养老设施和老年人服务还存在诸多问题,让老人没有幸福感。普陀区近年来一直比较重视养老问题,也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实践,反响较好。但我感觉还可以做得更好,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老年人人格,让老年人能安度幸福晚年着手,加大投入力度,多层次、多角度地解决好养老问题。
关于教育问题,现在的中国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文凭导向,这是教育的悲哀。我们太重视文凭,造成社会需求与教育培养不相符。我一直在呼吁,建议把曹杨职校办好,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引进国际认可的技能证书,办出特色,与社会需求接轨,充分认识培养高级技工的重要性。
着眼长远  注重长效管理
张科平委员说,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我区发展很快。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希望政府更加注重长效管理,“短胜靠谋、中胜靠策、长胜靠略、永胜靠则”,因此要有长远的考虑,要有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
 
关于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的三点建议
吴瑞君委员建议:1、在推进老年俱乐部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对老年俱乐部的功能加以梳理,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2、对“空巢”老人家庭的扶助,要更加重视精神慰藉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调解。3、对社区困难失智老人的关怀服务,重在构建社区服务网络,形成长效服务机制。报告还提到“要促进外来人口的有序流动”,建议要加强外来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政府相关部门的外来人口信息资源,推进实有人口管理,为流动人口的分层分类管理打好基础。
 
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工作
汤新委员建议:1、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是科技人才的竞争,科技人才的住房、生活设施、子女就学等问题是焦点,希望区政府加强相关配套的投入。2、院所是科研生产平台,希望政府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为科研院所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撑,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3、科技产业中的一些亮点往往也是工作中的难点和突破点,要集中资金投入,聚焦重点项目,形成区域科技工作的创新点。4、推进科普示范城区的创建工作,提升居民总体科学素质,着重点要放在科普实事项目建设上,比如:教育、社区、科普工作队伍的建设,基础建设等。
 
加强社会传统伦理宣传
 陈小康委员说,为提升普陀区文化品质,近年来区里在传统文化、艺术方面加大投入,这对全区的文化人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建议区有关部门对本区市民及中小学生加强社会传统伦理方面的宣传,这是营造安定、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要让《论语》、《弟子规》等人文精髓渗入每个人心里,形成风尚,使每一个老年人养老生活安康,使每一个家庭子女健康成长。
 
传承办博有效管理机制
黄炳耀委员说,政府工作报告对世博会保障工作进行了很好的总结。普陀区在办博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管理经验,希望能把办博过程中积累的城市管理方面好的机制、方法传承下去,使区域面貌有更大的变化。
 
建议加大教育发展支持力度
俞玲玲委员说,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深感振奋。2010年我区发展成就来之不易,2011年又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年,政府提出要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提出要“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推进文化设施退租还文”。但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方面,仅提到“调整优化教育存量资源,积极应对入园、入学高峰”,没有强调公建配套学校要加紧落实,也未提及“退租还教”,我感到这不利于解决入园入学高峰问题,长远来看对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也是不利的。
 
统筹社会资源  推进养老事业
贺良正委员说,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千万万老年人能否安度晚年,也是关系到更多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青年人和中年人能否解决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的问题。建议各部门协作建设老年公寓,提供统一的医疗保健、清洁卫生、文体娱乐等服务,采取个人支付费用和社会保障体系财政投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促进我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包丽静委员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着力提升民生改善工作的水平,本届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确实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新的一年,还要继续做好。比如,我区的机构养老承载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建议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财政预算显阳光
潘黎委员说,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有新意,尤其是绩效管理和考评制度的尝试,有助于形成对权钱行为的有效监督,并让纳税人真正了解财政去向及其合理性。唯有阳光下的监督,才能建立起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才能真正体现“预算在民”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政本质。希望政府以此为开端,不断扩大绩效考核的领域,完善绩效考核的手段和方法,使之成为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
 
扎实推进国际商贸功能重要承载区建设
郑柏存委员说,“国际商贸功能重要承载区”的定位很好,紧邻虹桥枢纽,区位优势明显。建议:1、作为承载条件,除了硬件以外,应更加重视物流技术等软件的提升。2、要调动区内央企设计单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关于节能减排和苏州河景观建设的建议
罗晓明委员说,区“十二五”规划中,关于节能减排重点领域和企业设备的减排政策等涉及较多,建议再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苏州河桥梁建设很好,但桥底缺少景观配套,建议相关建设应跟上。
 
关于改善民生工作的三点建议
戴顺康委员说,2010年,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用于民生工作,受到好评。希望在新一轮规划中继续加大民生改善工作力度,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实惠。提三点建议:1、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桃浦地区卫生事业发展。2、教育也是民生的大问题,虽然全区新增幼儿园学额配量1747个,这还远远不够。幼儿的入托还有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因此盼望覆盖面能更广。3、方便居民出行,去年完成了轨道交通7号线、11号线各站点的复位工作,配合推进了13号线本区站点的建设,大大方便了民众的出行。希望考虑真光路和梅川路沿线地区的轨道交通建设,为群众提供更为方便的出行条件。
 
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三个特点
尹庆荣委员说,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亮点颇多,普陀区获得了多项全国性的荣誉称号,先进人物成为一种普陀新现象。二是数据翔实,经济发展、社会就业、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都用数据说话,通过真实数据反映普陀区一年的工作成效。三是目标明确,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围绕上海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目标和区域“商贸物流”的功能定位,明确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
 
加大对社区卫生事业关注力度
陆振兴委员、徐岚同志说,社区卫生事业在政府支持下,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离老百姓期盼尚有很大距离。比如,真如地区53万人口,按理需配备53名全科主治医师,但实际操作困难较大。希望能取得媒体更多正面舆论的支持和政府长效支持。
于为国委员说,家庭医生制推行,要借鉴国外经验,同时需要考虑到国内和区内的实际情况,多试点、摸索,逐步推行,定好位。
王舜琏委员、何敏慧同志说,区政府要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关注,以及对该行业医务人员的关怀。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药房的合作
沈朝维委员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全面实施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上海市的基本药品目录列出了老百姓看病所需药品688个品种,在社区卫生中心实现零差额共享。零售药房也供应基本药物,执行基本价格,但政府不补贴,这对药品零售行业影响较大。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零售药房联手合作,社区卫生中非基本药物的处方在零售药房也能使用,既方便病人、降低成本,也能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让苏州河文化景观更饱满
陈金虎委员说,从苏州河十八湾走过一遍后的感觉是亮点太少,除了M50、华东师范大学、造币厂等地方较好,其他地方大都只有故事,无明显标志。如何唤起城市记忆,让苏州河的文化景观更饱满,我觉得可从三个方面入手,打造新的亮点,如在十八湾的大片绿地中引入大量雕塑。一是城市工业记忆,在梦清园中放入全国人民对工业记忆的雕塑。二是人文记忆,用雕塑来宣传人文文化。三是现代印象,可以作为M50的延伸。通过这三点打造艺术长廊,用艺术的方式传播文化气息,只要策划好。不需要过多的投入,就可以达到宣传苏州河文化的作用。
 
文化建设可从“外进”到“内出”
郑有慧委员说,近年来,我区在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建设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如“刘海粟美术馆”在上海各区争取的情况下进驻我区。建议:在“引进”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出”,挖掘我们自己的资源,如政协文化艺术沙龙、苏州河文化长廊、M50等优质资源,实现上下联动。同时,逐步做好人才信息档案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大力培养文化艺术人才,提前谋划,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扶持专业服务业发展,提高依法行政意识
朱伟琴委员说,对2011年政府工作提两点建议:1、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而发展专业服务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专业服务业发展,对我区整体发展有几大好处:一是可以提升楼宇经济的层级。二是有利于增加税收。三是有利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对于社会管理和创新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在2011年中,对于专业服务业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特别是专业性比较强、有知名度的服务业,在人才引进、财政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从而吸引这些专业服务业落户普陀、扎根普陀。从上海市的全局角度来看,普陀的地域优势不大,所以必须从政策上加大力度,才能弥补吸引力上的不足。而从政府购买服务角度讲,对落户普陀的专业服务业也应提供更加良好的整体发展环境。除此之外,宣传力度上也应加大,广泛宣传这些选择落户普陀的企业,使他们在普陀生根、开花结果。2、进一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效力。通过25年的普法,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提高很快。但行政人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还不够深入。2011年是法治普陀创建的第一年,政府应在依法行政上采取实实在在的举措,比如通过项目的运作体现依法行政,使政府行政过程更透明,提高整个政府依法行政效能。
统筹教育、体育事业发展
刘亦武委员说,财政报告透明度越来越高,80亿中15亿在教育上,投入幅度还是很大的。但部分群众对教育体制的怨声还是不断,读书越来越苦,身体越来越差。现今教育体制下的学生体质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远,低水平层面上的体育普及无法长久发展。应逐渐把基层竞技体育归入教育系统,这样才能做到教育水平与学生体质之间的平衡。
 
心系“两会”  关注发展
郑建国委员因病未能出席会议,但仍关注区“两会”召开,关心区域发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积极协调联系,努力把普陀区建设成上海女足乃至中国女足的孵化基地。二是整合区内资源,加快推进安亭“普陀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三是建议在区中心医院或中医院建立“去除疼痛治疗室”。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