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指标,加速普陀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

日期:2025-06-13 来源: 普陀区政协

一、普陀区公共建筑节能减排发展现状

  建筑能耗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据显著位置,其中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尤为突出,占比高达建筑能耗总量的38%。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普陀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跟上海市公共机构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普陀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和《普陀区支持节能减排降碳实施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的实施,不仅加强了节能目标的综合管理,还充分发挥了公共机构的示范作用,并有效推进了节能低碳示范项目的创建。例如,普陀区自2012年起便启动了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的建设,桃浦智创城、真如城市副中心区域更是荣获了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的最高星级认证,而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更是被誉为国内首座“5Z”绿色建筑典范。

二、普陀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减排改造面临的挑战

  尽管普陀区在公共建筑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具体而言,普陀区拥有大量的既有公共建筑,但已完成节能改造的建筑占比相对较低,这限制了整体的节能减排效果。根据《普陀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规定,普陀区已设定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宏观目标,即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累计完成360万平米以上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并鼓励采用高效制冷行动,更新淘汰低效设备,运用智能管控等技术进行技术升级。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项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首先,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共建筑、老旧建筑或经济效益不佳的项目,节能改造所需的前期资金投入巨大,且投资回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得业主在自筹资金时面临巨大的压力,难以承担高昂的节能设备采购、安装及改造费用,从而在决策时犹豫不决,导致节能工作难以推进。

     其次,部分既有公共建筑的业主过于关注短期的成本和效益,而忽视了节能技术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长远价值。这种短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节能改造工作的进行。

  最后,普陀区在政策支持力度上仍存在不足。尽管已经出台了一些支持节能减排的政策,并设立了专项资金,但这些政策的补贴标准相对较低,申请程序也较为繁琐。同时,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也有待加强。以“十四五”以来的情况为例,普陀区共受理的企业申请扶持项目仅为15个,扶持资金总额仅为478.41万元,其中涉及公共建筑节能减排领域的资金更是有限。

  因此,为了推动普陀区节能减排工作的进程,需要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通过“政策激励+责任评价+市场推动”等手段,提高业主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应以“小步快跑”的方式逐步推动关键指标的落实,确保节能改造工作能够稳步前进。

三、普陀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减排的推进策略

  第一,精准定位节能减排的关键指标,挖掘节能减排的潜力。根据数据分析,公共建筑的空调设备和照明设备能耗占比最高,分别达到48.8%和39.4%,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针对上海地区的气候特点,现有空调系统存在的除湿效果不佳、室内温差大、能源浪费等问题,可以通过采用自适应变参量控制技术的智慧型调节阀替换传统开关量阀门,实现温度稳定、噪声降低、自动除湿,并减少冷冻(热)水使用量60%以上,空调能耗降低20%以上。以某酒店改造为例,改造后的风机盘管系统两年节省电费71万余元,远超投资成本,同时提升了客户舒适度。此外,新型节能照明系统利用雷达感应模块,实现智能控制,节能效果可达50%~70%。同时,通过整合能耗系统与BA自控系统,实现数据自动反馈与逻辑控制,进一步提升节能效率。除了上述措施,还可以从围护结构、给排水系统、供热供冷系统、智慧管控平台等方面入手,采用幕墙隔热透光喷涂技术、全新风运行技术、节能散热涂料等,实现高效节能。通过精准选择关键指标,实施针对性改造,可以有效降低初期投入,提高投入产出比。

  第二,构建多元激励机制,提升既有公共建筑管理方的节能减排意识。借鉴长宁区经验,可以建立“对标排名公示制度”,将建筑能耗与同类型建筑进行比较,公开排名结果,并对能效领先的建筑给予资金奖励,激发建筑业主的节能降碳主体责任。同时,引入社会评价或认可机制,如与BOMA中国合作,推动建筑能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建筑竞争力和市场价值。开展CN100、ESG等评价体系认定工作,有助于提升建筑形象,吸引投资,优化内部管理,适应可持续发展趋势。这些措施能够激发业主的节能降碳意愿,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三,持续优化节能减排政策,推动普陀区既有公共建筑的绿色低碳转型。从宏观政策层面出发,可以借鉴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经验,制定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减排发展路线图,明确标定、分类、试点等步骤,通过试点探索“政策激励+市场推动”的实施路径。提高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额度,扩大覆盖范围,构建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财政、税务及相关经济优惠政策体系,满足项目资金需求。同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设立节能减排产业基金、发行绿色债券等,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建筑节能减排项目,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探索其他市场合作措施。通过持续迭代和优化政策,推动普陀区既有公共建筑的绿色低碳转型,为上海生态之城的建设贡献力量。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