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青年发展需求现状调查报告

日期:2017-02-08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普陀区政协共青团青联界别组

普陀区政协共青团青联界别组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团委,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身心健康、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社会参与和权利表达方面,于20165-10月抽样调研787名区域青年的发展需求状况,此次调研对象为18-35岁,且主要来自企业、政府机关、街道、社会组织等青年群体。其中男性占比39.6%,女性占比60.4%,且23-32岁的人占65%。通过本次调研为普陀区青年群体提供人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支持和保障。

、数据分析结果

1、身心健康

普陀区青年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较为健康。生活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和经济,其次是学习和家庭。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工作内容不合自身兴趣、物质生活压力等是导致工作压力的主要因素。

2、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

普陀区青年对工作比较满意,但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一是大部分青年拥有稳定的工作,抑制了创业积极性;二是缺少缺乏资金、专业知识、技术、政策支持和信息渠道,希望获得培养计划、扶持创业、入职培训、经费支持等帮助。

3、社会参与

普陀区青年的业余活动较为简单,主要是体育锻炼、休闲娱乐活动、文化娱乐活动,难以满足其精神发展需求。对于居住区和团委组织的活动,参与意愿比较乐观,但参与度并不特别高。主要由于不知情、时间冲突、距离太远、社区活动少、需求不对口等因素。

4、权利表达

物质需求方面,青年群体更加追求住房、交通、医疗等基本物质生存资料,食品安全需求有待提高。情感需求方面,青年群体的单位归属感、小区归属感比较强,工作环境、同事和领导,环境、物业服务和安全保障分别是主要影响因素。

二、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从共青团、青联的角度出发

1、拓展并畅通青年诉求渠道

畅通利益表达渠道。走进青年,鼓励8小时之外联系青年。重视互联网阵地。回应、引导和解决青年诉求。拓展诉求表达新路径。整合力量,做好“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试点、青年汇智团,让青年参与、讨论、设计、评议团青工作。

2、加强和重视工作创新

互联网在青年群众工作创新中必不可少,是青年群体表达诉求的主要途径,也是团青组织了解青年思想动态的重要渠道。通过网络,能更多地听到真实的声音,拉近与青年距离。

3、转变思想教育观念及方式方法

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发展需求、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青年工作价值导向体系,组织丰富多样的正能量活动,以青少年文体风尚节、青年志愿者服务等为载体,提升制度化、项目化、品牌化、社会化水平,激发青年向上的持久内生动力。

4、夯实青年发展组织基础

探索成立普陀区“青年家园”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加强对全区青年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培育、建设、服务,凝聚、培养和举荐青年社会组织骨干。将部分青少年服务类事务通过委托、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承担。

(二)从政府的角度出发

1、创建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社会和谐发展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前提,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青年群体健康发展的基础。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维持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制定合理的经济制度、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以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成长成才,保障青年群体的合法权益。

2、公共服务应更加关注青年发展

在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把促进青年发展作为重点之一,推动公共财政支出向青少年亟需的领域和事务倾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各类青少年事业。人大、政协也应加强对青年发展和服务的调研、指导和监督。

3、促进青年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事务

建立青年参与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引导、组织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发挥民间青年组织的社会管理服务功能,形成及时关注、分析、反馈机制。完善普陀区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共青团、青联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制度化,为青少年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平台;进一步发挥青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中的作用。继续推行机关青年干部赴社区挂职锻炼行动计划,作为居民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补充。加大青年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力度,提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政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中的青年比例。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