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委员 王东伟
普陀区今年重点推进“智联普陀城市大脑”平台建设,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城市环境、安防、基础设施的智能感知和数据采集,提升普陀城区管理精细化,优化综合运行。智慧社区作为“城市大脑的神经元”,既是社会治理,居民自治和共治的基本单元,也是居民感受“城市大脑”便捷与温度的最好载体。
一、智慧社区推动社区精细化管理和惠民服务
所谓智慧社区是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化和物联泛感知设施实现社区信息采集全局化、管理精细化和服务精准化的一种社区建设理念和模式。随着新时代居民对便捷、安全、高效和精细化的城区管理和服务需求与日俱增,政府将更多的资源和服务下沉到基层,形成了以街道片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为载体的基层管理服务机制,智慧社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智慧社区是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精准管理、主动服务、多元主体协调联动机制等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的重要平台,智慧社区平台可以整合社区各类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例如,实现居民诉求、人口、房屋、车辆和设施等社区各类数据资源共享和应用、满足居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让居民生活更安全、更和谐、更方便和更幸福。
智慧社区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些发展中困惑。比如:老旧社区智慧化升级改造资金问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不高、建设模式和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尚不成熟等。
二、智慧社区建设模式创新实践
普陀区委、区政府准确把握新形势和新要求,在全市率先推出全面建设“智联普陀城市大脑”,在创新建设模式和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完善社区“神经元”与“智联普陀城市大脑”的信息对接,发挥城市大脑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以长寿街道音乐广场智慧社区建设为例,在以下三方面值得总结推广: 首先,探索解决商品房小区智慧社区建设资金来源。此次建设资金来源与以老旧小区改造不同,不是单纯依靠政府或者物业公司,而是在市场运作模式下推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遵循“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市场运行和社会共治”的方针,由街道牵头制定了业委会、物业、建设单位和街道四方共同出资的建设模式,建设内容和资金由业主大会投标表决,并且高票通过,用维修基金解决了部分资金来源。为商品房小区改造缺乏资金来源提供了解决途径,成为上海的首创之举。
其次,通过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互动,调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新模式。音乐广场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业主们全程参与,从意见征询、方案论证到业主大会表决。业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建设内容提出建议,激活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今后业主可以通过“音乐之声”的微信公众号在线上完成“自主治理”。业主既是精细化管理最大的“受益人”,更是社区治理最强的“生力军”,树立了自治的样板。
最后,智慧社区可持续运营的探索。街道与企业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发挥智慧社区信息资源、平台整合和流程规范的作用。其一,合作开发目前市场上第三方平台不具备,而社区有大量需求的服务内容,例如特殊教育、个性化照料、老人智能看护等增值服务;其二,集成服务资源。以智慧社区综合平台为统一服务入口,形成第三方服务圈用,例如,家庭生活服务、家庭宽带服务、金融服务等社区服务,通过线上和线下服务相结合获取收益;其三,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将数据价值变为收益进行社区持续运营。例如,用数据为维修基金审核提供依据,获取增值服务;通过数据分析居民服务需求,以资源交换的方式精准引进服务商。
三、智慧社区持续运营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模式,需要在持续运营收支平衡、长效处置机制和完善服务功能等方面继续探索,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智慧社区运营收支如何平衡。根据对智慧社区运营的调研,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其一,将信息资源转化为服务资源。安全、可控地将数据资源进行“政用、民用和商用”。社区治理、公共安全及文体服务等政用数据,政府可以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按年支付;其二,以社区综合平台作为社区服务的入口,由企业负责运营,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社会化服务,街道社区配合协调相关资源,企业享有收益,解决企业前期投入成本;其三,打造良好的服务生态圈,以“互联网+”思维通过市场化和规模化运作获得持续盈利能力。通过生活服务线上线下整合、家庭定制服务、物业增值服务和金融服务等途径实现增值收入。
二是引入社会力量完善社区治理与服务的长效处置机制。社区治理与服务机制将成为智慧社区运营的关键,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建立政府基层和社会力量联合的社区治理和服务机制。智慧社区在发现问题和高质量解决问题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建立高效和落地的处置机制和人力资源是关键,充分利用好物业管理公司的处置资源,服务生态圈的专业化服务资源,探索市场价值调节机制,是智慧社区实现高效运转,政府和社会面对的共同课题。
三是完善智慧社区服务功能,提升居民智慧体验及服务获得感。以居民的具体需求为导向,围绕社区生活服务、社区管理及公共服务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在智慧社区服务清单的基础上,整合多方资源,提供有价值的公益和增值服务。发展教育、文化,加大弱势群体关爱力度,为幼儿孤老等弱势群体提供安全保障,将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提升居民的智慧体验以及服务获得感。
最后,不断完善智慧社区建设标准,制定规划,建设、组织、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安全等体系化规范和措施,推动多元化的市场融资体系,实现以企业为市场主体,建设满足社会治理与服务、以及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智慧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