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创新 服务实体经济
打造上海科技金融产业园
普陀区政协经济界别组
【摘要】报告分析了普陀区并购金融集聚区的基础和现状,通过对科技金融产业及发展前景的研究,提出并购金融集聚区发展的升级版——打造上海科技金融产业园的建议,从发展科技金融产业园的定位、目标和产业布局、支撑产业发展的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科技金融产业及其前景分析
首先,从科技金融及其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应用来看,定义为现代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和创新,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产业核心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改善客户体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金融需求。
其次,从产业特征来看,科技金融并不是“科技”和“金融”两者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新理念、新思路下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是信息技术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制度和金融文化的融合。科技金融是实现金融产业变革,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和成本的重要手段,利用好科技金融带来的金融创新,促进科技进步、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结构转型才是科技金融发展的目的。目前主导者是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专利的高科技公司或研究机构,它们通常不直接从事金融业务,而是以创新产品研发、产业联盟、标准化组织为纽带,与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其产业生态由提供创新金融服务的信息科技公司,传统金融机构、为金融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科技公司、涉足该领域的投资公司与孵化器以及监管机构等共同组成,它们分别从构建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彻底改变现有金融生态,驱动金融产业的智能化各项新技术的发展等推动行业发展。
再次,从资本对科技金融领域的投资来看,风险投资在科技金融领域的投资额逐年递增,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 2015年投资额达到 191 亿美元,远超2013年的 40. 5 亿美元,全球已有超过2000家的科技金融公司。来自星展银行和安永联合发布的报告称,2016年中国科技金融投资额飙升至88亿美元,占据全球份额的25%之多。而零壹财经的《2016年全球科技金融投融资与指数报告》也显示,2016年全球科技金融领域共发生504笔投融资事件,获投公司累计融资金额达1135亿元,其中,中国科技金融投融资共281笔,占全球56%;总金额875亿元,占全球77%。
结论:科技金融是产业和金融的结合,具有颠覆传统行业的潜力,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和变革,反过来金融业发展也服务于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从普陀区现有基础,科技金融跨界的产业发展趋势,应围绕科技与金融互动为产业转型为突破口,在全市布局中抢占先机。
二、上海科技金融产业园产业基础分析、优势和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长风并购金融集聚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长风地区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研判上海科技金融产业园的优劣势。
1、基本现状。长风地区产业集聚初步形成。集聚了一大批投资类机构,以联交所等为核心的并购金融功能平台体系形成初步框架,围绕并购金融形成的金融生态已经基本形成,系统集成、软件研发、设计等服务型企业入驻,配套环境不断改善。
2、核心优势。普陀区具有发展科技金融的资源和优势。近几年,普陀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其中,华师大“工业控制安全创新服务功能型平台”和电科所“机器人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在全市“四梁八柱”首批18家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中占据两席,区域内集聚机器人及相关配套企业34家。普陀区具有工业生产、研发和商务办公等不可多得的产业发展空间。长风生态商务区10平方公里为上海科技金融产业园核心区域,通过整体更新,形成发展空间较大、产业载体业态丰富、产城高度融合的区域;以长风生态商务区为依托,普陀区还积极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目前发展的并购金融集聚区集聚了一批功能性平台、一批股权投资基金及管理企业以及专业服务机构,已经形成了各种金融要素集聚的形态格局。
3、存在问题。一是并购金融业态、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智能科技、智能制造、园区和校区资源整合不够、贡献不足。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兴科技金融要素分布很难形成规模化的“块状”集聚。二是应对区域竞争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全市各区大都聚焦金融,在楼宇供给逐步过剩、扶持政策逐步拉平、传统功能平台作用弱化的背景下,长风地区发展并购金融存在资本和核心竞争优势不足的问题。三是集聚效应尚未形成。尽管长风地区围绕并购金融布局了投资服务机构、专业服务机构、集成服务机构等,但这些机构间的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结论:分析以长风地区为基础发展上海科技金融产业园的短板在于:一是科技与金融各类资源整合不够,科技与金融领域的领军型和平台型企业匮乏。二是科技与金融产业的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三是产业政策、金融供给和企业需求三方融合不够。
三、发展上海科技金融产业园的对策和建议
(一)科技金融产业园定位和发展目标
普陀建设上海科技金融产业园应着眼全球化布局,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普陀率先推出上海科技金融产业园,定位为上海科技金融产业聚集区、上海科技金融产业基地以及上海科技金融服务实验区。其发展目标就是发挥科技金融园区的综合功能,推进科技与金融互动、区域互动、政府与企业互动。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核心,打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金融服务业态。有效聚集科技、金融、投资、中介等机构,形成先进信息技术产业、高效金融资本流动、产融融合服务三者有机统一和互动发展,撬动更大的产业,成为上海重要经济增长极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长三角地区,并辐射国内各大经济区域乃至亚太经济圈。
(二)上海科技金融产业园产业定位布局
1、五大核心功能
上海科技金融产业园拟形成产业生态良好、要素集聚明显、创新能力突出、地区贡献凸显的产业特点。
功能一、产业集聚。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智能系统集成和产品研发、园区和校园公共资源开放共享产业生态链;功能二、金融业态创新。从产品、服务和机构等各方面进行创新。例如,创新企业融资工具,服务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进提供债券和股票一揽子创新服务产品的券商;功能三、科技转化。金融、科技与资本有效对接,推动成果产业化;功能四、功能性支撑平台。建立具有行业共性和独占性的支撑平台,例如,引进科技金融专利数据共享平台、科技金融软件开发和测试的云计算平台等;功能五、产业孵化,产业升级换代。
2、四大产业集聚区。包括 “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 聚焦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与金融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上海科技金融产业园的核心; “互联网+产业集聚区” 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 “智能科技产业集聚区”,聚焦发展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等领域,包括国际中小企业总部社区、机器人产业园、智能系统集成和产品研发社区;“国际教育产业集聚区”,推进校园、园区的公共资源开放共享。
3、引进四类机构
第一类、金融和类金融企业、各类投资机构;第二类、信息科技企业。包括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云计算服务、大数据服务、区块链、机器人、智能系统集成和产品研发、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等;第三类、研发中心和培训机构;第四类、支撑服务企业。通信、基础设施、中介服务、行业协会等机构。
(三)打造上海科技金融产业园五大举措
其一、建立健全统筹联动工作机制。
设立上海科技金融产业园领导小组或联席会,加强对科技金融产业园发展的总体指导、对各部门出台政策的分类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拟设在牵头园区的主管委办,并开展科技金融产业园顶层规划设计。
其二、产业政策支持。
1、财政资金专项支持。加大对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支持力度,搭建多层次融资平台,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和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和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扩大资本规模。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具有科技金融核心技术及产业化转化、应用市场的科技项目,发挥科技资源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2、出台科技金融产业指导目录;3、在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拥有核心发明专利、自主关键技术及自主名优品牌的企业;4、对承担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建设任务的企业出台人才奖励措施和专项政策支持;5、科技金融标准化战略,重点支持企业研发科技金融国际国内相关技术标准;6、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组织,组建中介机构联合服务平台,开展科技金融产业发展研究、政府决策咨询、人才培养与交流等产业服务工作。
其三、招商环节和方法创新,瞄准潜在企业落户。
1、拆分产业链关键环节,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
科技金融产业链可以分为数据加工处理、资源服务平台支撑、应用软件开发、智能硬件配套、服务和产品应用等环节。根据科技金融的跨界和高科技特性,建议招商设置三个一机制:一个专门机构,负责牵头协调推进科技金融产业发展;一个专业招商队伍,负责科技金融产业招商;一个产业公司,负责科技金融类企业落地、功能平台建设等。以数据加工处理为例,其招商分为四个环节:数据获取、存储与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进行专业化招商。
2、招商方法创新
科技金融的招商有其专业性,通过方法创新,引进企业落户,以数据主题招商为例,通过打造科技金融数据资源中心、建立数据科技金融数据标准体系、开放API、用户测试和用户数据吸引相关解决方案和硬件供应商落位园区。
3、潜在落户企业瞄准产业链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按照产业链可以瞄准七类企业落户:金融服务类、云计算服务类、信息安全类、大数据分析类、人工智能类、服务机器人类、系统集成类等企业。通过建立金融科技实验室,邀请行业顶级企业华为、阿里、腾讯、百度及其旗下的公司参与共建。
其四、以长风生态园区为基础,针对科技金融园区进行“智慧化”升级。
针对科技金融产业特点,提供产业的支撑环境和服务平台建设。1、产业环境支撑。园区基础设施智能化支撑、智慧运营管理支撑、配套服务支撑。园区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包括:智慧建筑设施、科技金融创新公共实验室、企业创新展示空间、物联网平台等;2、园区智慧运营支撑。打造一个中心、二个服务域、四个支撑平台。一个综合运营中心功能:统一赋能中心、统一资源视图、统一服务渠道。二个服务域由产业服务域和社会服务域组成。产业服务域提供金融科技创新服务(开放APP和金融科技数据共享)、企业成长服务(人才、创新科技转化和创业指导)、资源服务(共享展厅、创新实验室等)、公共服务(物业、行政和资产托管等)。社会服务域包含: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物业、停车、访客、交通、健康、娱乐、餐饮等服务的智慧化升级;3、四个服务支撑平台包括:(1)科技金融产业功能性平台,提供金融科技大数据处理、服务和智能分析能力;(2)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软件增值平台、外包平台、科技金融公共实验室、公共测试环境、检测中心、开放实验室、仪器设备租赁,搭建全方位中介服务平台;(3)技术研发平台。设立科技金融研究院、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共建重点实验室
;(4)孵化创业平台。针对科技金融创业孵化器,培育发展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其五、品牌打造。建立中国科技金融产品交易会、科技金融高峰论坛等区域和国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