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普陀区委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全面系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全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再次深入上海的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考察,冀望上海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上海之治”必将成为“中国之治”的生动例证和时代样本。
上海在城市治理转型升级的实践进程中,以“大数据”综合应用赋能城市治理,既是重要课题也是必然要求,更是打造智慧城市“区域范式”的突破口和落脚点。普陀在这方面一直是排头兵,作为上海市首个区级智慧城市实践区,集聚全区之力推进建设的智慧城市大脑——“智联普陀”,是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综合平台,也是普陀区推进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成果。如何进一步激活“智联普陀”的创新动能,立足大数据赋能,在普陀打造“上海之治”的新范本,经过广泛调研,形成一些思考和建议:
借助物联网技术的“智联普陀城市大脑”,通过“1234X”工程,将46类生活及管理应用场景的近10万个传感器覆盖全区,为城区智慧治理提供了领先的硬件环境,本着进一步发挥这些先天优势的目的,立足问题导向,我们发现三个瓶颈性的现状问题:
一是基于数据的分析、预测和运营能力,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十万个传感器采集的海量动态实时数据,在数据去重提纯、数据算法磨合和数据模型化应用等数据运营方面,现有体制内专业人才有限,存在“不缺食材缺厨师”的情况,令大数据采集后的深化应用潜力未得到进一步挖掘。
二是基础数据与业务数据融合的利用率,有进一步强化可能。政府不同部门信息化程度不一,现有采集数据难免存在“纵强横弱、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海量的低值基础数据与政府统计数据、社会服务数据、物联网行为数据、企业商业运行数据等业务数据,在融合利用的介质和项目上还不多,数据资源整合效能有待提升。
三是城市共治共建中的数据应用场景,有进一步拓宽机会。借助大数据实现政府、居民、企业、社群等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模式,是智慧城市治理的关键。除了单纯投诉建言,如何在共治共建中丰富公众参与渠道和应用场景,以社群运营为轴的数据分布式处理,提供了拓展的广阔机遇。
根据以上现状问题,从大数据赋能城市治理能级提升的角度,提出三点建议:
一、打造人才共享机制,跨界组建“普陀城市大脑实验室”
整合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大数据专业化人力资源,跨界组建隶属于区府办的“普陀城市大脑实验室”。实验室以针对智联普陀数据资源,探索城市综合治理的数据应用项目和服务,以及大数据分析预测与政府决策联动机制为职能,采取政府管理,业界主导,学界参与的非盈利模式运营。同时,基于大数据研究应用人才培养和集聚,拓展校企合作共建培训基地,并在海外设置人才驿站。
二、聚焦营商环境优化,重点推进企业服务大数据分析系统
在普陀区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的目标下,立足“无所不在”的营商环境优化标准,基于智联普陀平台,重点打造基于企业成长的全方位营商环境大数据分析服务系统,实现商业数据一库聚合、企业画像一屏展现、智能分析一键生成、服务治理一体运行,率先建立领先的数字化营商环境示范平台。
三、探索“数据共同体”模式,构筑公众社群运营平台
依托物联数据基础、以公众社群运营数据轴,通过多源大数据的集成衔接和数据画像技术,实现区域治理对象的关联图谱建设;通过线上+线下”多主体的社群运营服务,调动居民积极性,实现“远亲不如近邻”的社区邻里共享机制;通过大数据可视化、公益积分游戏化等手段,实现城市管理部门与居民互动的社群运营平台,探索高效便捷有温度的数据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