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优化普陀区0-3岁托育生态环境的研究

日期:2019-01-17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区政协妇联界别组
“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优生优育”是新时代家长共同的心声。与此同时,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本市3岁以下婴幼儿数量有所增长,人民群众对托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对一部分有生育二孩意愿的家庭而言,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压力的加大和养育责任的加重,还牵涉到家庭早期教育及孩子入托等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重视,可能会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但目前本市托育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质量参差不齐,亟待加强引导、规范和监管。
联合国“纪念国际家庭年20周年”会议指出,世界家庭政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由家庭的自我保障转变为由社会与政府共同支持;二是家庭政策从支持型转为发展型的导向,即从满足家庭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转向建构家庭的功能,进而提升家庭的能力;三是家庭政策向普惠型转变,即政策对象开始从一部分贫困家庭扩大到一般家庭。可见,“家庭育儿”的发展趋势是“社会育儿”。我国家庭支持与服务也逐渐向政府担当趋势发展,并逐渐面向全体家庭,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尽力给更多的家庭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政策服务和保障,让育儿的压力更多由社会来承担,减少家长家庭育儿压力,这是减少社会矛盾滋生的有效解决办法也是社会走向高度文明发展的有力证明。
因此,在原有托育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精准排摸区情现状,积极营造并优化托育生态环境;真正做到精准服务于每一个婴幼儿及家庭,促使其健康优质发展,这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发展所需、时代进步所需。
一、普陀区托育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调研悉当前公办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主要是1所公办早教中心、19所民办幼儿园及5所公办幼儿园。其中:普陀早教中心目前是我区服务和满足03家庭托育需求最主要的公办机构,除了已经形成的基于家长多种需求的多样化托育服务模式,还联合区72家早教指导站开展每年12次的公益早教活动;公办、民办幼儿园则主要是2-3岁幼儿托班;民办托育亲子园虽有19家申报,但目前只有2家符合规范标准,还在建设中尚未开业。具体情况分布见下表:
机构名称
多样化托育类型
幼儿年龄
人数
合计
 
 
公办普陀早教中心
全日制托班(10个)
半日制托班(1个)
2-3岁
296
 
 
 
 
 
2142
日常亲子班(12个)
2-3岁
360
特教半日制班(1个)
2-6岁
8
融合小班(1个)
2-3岁
6
特教个训
2-6岁
42
 
双休日亲子班(95个)
2-3岁
495
19-24个月
570
13-18个月
270
7-12个月
95
公办石岚新村幼儿园
全日制托班(1个)
2-3岁
20
160
公办管弄新村幼儿园
全日制托班(1个)
2-3岁
20
公办童星幼儿园
全日制托班(1个)
2-3岁
20
公办真如翠英幼儿园
全日制托班(1个)
2-3岁
20
公办华师大附属幼儿园
全日制托班(4个)
2-3岁
80
民办19所幼儿园
全日制托班(29个)
2-3岁
518
民办托育机构
申报19家,符合标准2家
暂无
人数总计
2821人(其中2-3岁幼儿为1886人)
 
二、普陀区托育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托育需求对托育规模承载缺口大
据以上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公办、民办托育机构服务规模针对3岁以下幼儿的实际托育服务总人数是2821人(其中2-3岁幼儿服务人数为1886人)。而两家民办托育机构预设班级总数为9个,预计服务人数约为180人。预测可服务3岁以下幼儿人数总量约达3000人次。通过教育局招生办获悉2019年度幼儿园小班招生统计人数约有9千多人。综合预估数据可见,现有规模仅满足了全区约三分之一的幼儿入园接受正规的早期教育,而这些预估数据中会有重量或者增量还不是很明确,有待进一步梳理统计。
问题二:公办幼儿园托班新兴力量招生不多
公办幼儿园目前开办托班的仅6所,招生人数不多。究其原因,其一早教中心和民办园托班解决入托难是近年我区工作惯性,家长已接受并先入为主,作为首选;其二公办幼儿园新增托班,是原有幼教资源挖潜,还受开班地域影响,教育局主管部门也作为新政实施,强调适度也不宜过多过快,作为招生新政策,宣传也不广泛,家长有不知情现象。
问题三:民办规范化管理的亲子园凤毛麟角
由于民办亲子园管理鱼龙混杂,会出现例如红黄蓝这样的伤害幼儿事件,因此政府托幼机构介入整顿取缔调整,某种程度上关掉承载托育需求的一扇窗,而规范化的筹办需要一个较长的重建过程,对解决当前托育需求远水解不了近渴。
问题四:家庭科学育儿心理存在焦虑现象
调查显示“80后”父母育儿观念受到书籍、网络较大影响,部分父母会陷入信息过多的焦虑或过分关注和干预儿童成长等问题;他们在育儿的金钱方面面对重金育儿与经济压力、对父母依赖性强又与父母教育理念有冲突。城市结构“独门独户”相对封闭的教养环境也会导致教养者不安与焦虑。显然“80后”父母虽然基本能胜任父母角色但非常需要教育观念的专业疏导和指导。
三、普陀区优化托育生态环境的思考和推荐
近年来,普陀区政府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已经非常关注,逐渐建立起了全纳的、多样化的托育服务模式。贯彻本市1+2最新文件精神,坚持“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结合本区人口出生数,做好未来三年本区托育服务需求合理预测,科学制定本区的托育服务发展规划,努力保障符合条件的适龄幼儿的托育服务需求进一步优化托育生态环境,既要关注育儿硬件环境因素更要关注环境中“以人为本”的软件因素。
(一)“自上而下”排摸详情,多渠道增加托育资源供给
在现有初步调研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全面排摸、深度挖潜工作,做到心中有底合理布局;大力推进托幼一体化工作,加大财政拨款力度投入,有效分配和利用教育资源建议政府部门
1. 联合卫计委、街道等部门统计排摸各幼儿园对口片区幼儿人数,既真实了解幼儿入托需求又能为区各大幼儿园排班布局提供参考。
2. 引导公办、民办幼儿园自行排摸调研、预设本园针对2-6岁幼儿排班布局的设想,鼓励开设托班,上下合力解决托育供需矛盾。
3. 鼓励公办、民办幼儿园开设或增设托班,但要做到确保满足3-6岁幼儿需求、确保满足幼儿园软、硬件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各方面资源的规范供给。
4. 针对有申报意向、有办园能力的托育园,提供规范办园样本和检验标准,提高效率不走冤枉路,早日获得托育服务告知承诺书,合法开展托育服务。
5. 探索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园区托育点的运营成本,引导更多有条件、有意向的单位设置公益性福利性托育机构。
6. 排摸网格化片区”、社区学校等场地资源,梳理区级行政事业单位房屋资源,加快推进公益性托育机构选址和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实现街镇全覆盖。
(二)“承上启下”机构服务,多样化提供托育辐射范围
只有所有的托育机构齐心协力、挖掘资源、提供机会,才能实现政府托育工作的有序推进;才能满足更多家庭幼儿入托的愿望,真正实现普陀区托育生态化、多样化发展。建议服务机构发挥主动性:
1. 公办、民办幼儿园、早教中心、亲子园做为实际服务机构,要尽可能积极主动挖掘潜能、广开思路,做好早教及托班创建和招生服务工作。
2. 幼儿园和教师需加大学习和宣传力度,创设良好环境和服务理念,让更多家长知晓并乐意选择家门口学校入托,让幼儿园托班招生成为新一轮主力军。
(三)“自下而上”家庭育儿,多方面挖掘家庭和家长资源
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对其日后良好习性的养成和智力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家庭育儿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自身保障为主。面对由家庭育儿功能弱化、家长育儿能力弱的社会现状,我们有必要借鉴美国经验通过制度化的家庭政策和社会化的家庭支持服务来分担育儿责任,以弥补家庭的功能缺失,促进儿童发展。
以往在家庭育儿中我们更多强调家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确实忽视了家庭有能力的一面。除了接受社会的政策支持与服务,很多家庭本身就是有能力的个体,如何组织并发挥好家庭的能力作用,让家庭教养在民间口口传递获得快速的学习是值得慎重思考的问题。
(四)“多方联合”构建平台,形成科学育儿家庭学习资源库
家长一方面觉得教育后代的责任重大,另一方面忙于工作没有精力去较系统地学习育儿和家庭教育知识。在教育机构系统中一般都建有供教师学习互动的资源库共享平台,而针对家长群体的基于科学育儿的资源库平台建设几乎没有。家长的社会境地地位、使用互联网状况、育儿知识结构等等都有不同,但是为缩小家长在育儿知识上的差距,政府应充分发挥移动媒体的“弥合作用”。
1. 建立完善的、可操作的、接近日常教养生活的资源库平台除了由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将科学的、纲要性的育儿理念、育儿内容、方法等自上而下输入呈现也可以引导社区、学校、家长将自己的育儿理念育儿方法等传送平台,经专业团队审核推送完成共享共建。
2. 充分利用社区的人力、物质、文化资源,建立幼儿图书馆、幼儿活动场所专门为婴幼儿不同家长人群开放育儿讲座针对经济困难的家庭给予相应照顾等等,通过宣传、家长沙龙等方式营造一种和谐温馨、互帮互助的人际环境。
社区真正成为家长获得育儿经验、互相交换意见的最佳场所。
(五)“多方联合”实时监控,保障托育机构市场的规范化
当前市场上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也有涉及托育服务内容的超范围经营,及其机构本身就属于非法经营的现状。同时,市政府的三岁以下托育工作1+2文件出台后,有许多公司与个人积极申办托育机构,但因为设置标准比较高难以达标后,许多机构就不申办自行开始非法运营。较多家长不清楚机构性质,盲目送孩子入托,出现问题就向政府部门投诉。建议区托幼联席会议各相关监督管理部门
1. 鼓励营利(非营利)性质的社会机构开设托育服务,但要做到规范申办流程不放松、软硬件配备不放松、监督验收不放松、后续跟踪不放松。
2. 设立培训实践基地,定期开展职后培训,保障托育从业人员每年完成不低于72课时在职培训,不断提升托育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
3. 鼓励区各机构“以研促教”,加强早教中心、幼儿园早期教育、家庭科学育儿的研究探索,从实践到理论实现专业成长,总结科学育儿成果,既造福家庭、幼儿又提升教师、机构乃至全区的高品质发展。
4. 应加强背景审核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严把入门关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应建立资格更新制度,形成终身学习激励机制提供专业发展支持。
5. 时时监督、及时取缔不符合规范的“作坊”,及时列入“黑名单”,确保规范办园机构的招生人数和教育公平、确保良好托育生态环境的营造。
推动摇篮的手也在推动人类的未来。重视0-3岁婴幼儿家庭育儿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了解家庭育儿优势能力,上下齐心构建完善的社会公共政策,推进婴幼儿及家庭健康优质发展。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