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安宁疗护作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它对患者的生命末期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进安宁疗护服务力度的不断加大,安宁疗护也被列入了上海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普陀区于2017年作为全国第一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五个省市之一,在安宁疗护工作推进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体现在率先落实国家安宁疗护试点任务,做到先行先试;打造区域“1+12”安宁疗护服务体系,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承担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管理中心管理职能,率先在全市推广。
二、存在问题
根据《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工作指引》对我区12家社卫进行评价,发现仍有医疗机构安宁疗护学科发展不平衡现象;分别针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社会人士、在校学生进行调研,普遍提示提示生命教育的知晓率及普及率不高,医务人员也仅占48.26%;安宁疗护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不同的临床专科,安宁疗护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
三、建议与展望
1.全面推进“1+12”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建设
(一)“做强”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借助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管理中心及普陀区卫生健康事务管理中心,依托基本设施、人才队伍、服务质量、经费保障及绩效考核的全面提升,促进“1+12”安宁疗护服务体系优质、均衡发展。
(二)“做大”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有效推广安宁疗护建设成果,以“1+12”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先发优势为基础,形成“1+12+X”的发展新格局。“X”指综合性、专科(儿童)等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以及民营、养老机构等,安宁疗护理念需融入各级医疗机构。
(三)“做优”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议加大对已建的区域性安宁疗护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投入和升级,丰富“智慧安宁”的内涵。随着安宁疗护各项工作的开展,区域化安宁疗护服务管理平台的各项功能需进一步提升,尤其结合区域内转介服务的管理,可为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转诊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
2.全员提高安宁疗护的知晓率与普及率
(一)针对安宁疗护从业人员的生命教育,针对全区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肿瘤科、全科、老年科等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以项目化方式进行宣教,将全生命周期的生命教育融入安宁疗护服务,促进社卫安宁疗护资源得到有效应用。
(二)针对社会人士的生命教育,建议依托公共传媒加大宣传的力度。除开展特定日的宣传,如“世界安宁疗护日”等,还可持续播放安宁疗护宣传理念片、访谈类、科普类节目等。
(三)针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建议教育系统与卫生健康系统双向联动,提高生命教育的可及性。通过校内开设生命教育主题课程、开设生命教育主题社团、专题讲座、设立生命教育基地、编制相关科普教材等进行。通过生命教育的宣传,对于年轻人,希望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升其应对死亡的能力和认知;对于中年人,希望通过直接宣传的方式,引导其对于生命能够做出正确抉择;对于老年人,希望通过身边故事、案例呈现等方式提升其对安宁疗护的接纳度,逐年提升普陀区安宁疗护的知晓率。
3.全程提升安宁疗护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
(一)加大安宁疗护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的力度。依托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管理中心,加强安宁疗护岗前培训,制定相关制度与规范,满足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二)依托专业类医疗机构及院校的支撑,加强安宁疗护从业人员在心理、人文关怀等服务方面的能力提升。
(三)呼吁相关部门能够搭建安宁疗护从业人员专业职称晋升渠道,给予安宁疗护从业人员政策倾斜,赋予安宁疗护职业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呼吁上级部门对从业人员给予绩效扶持,加大力度,提高每收治一名住院安宁疗护患者补贴,确保安宁疗护人才队伍稳定,推动安宁疗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普陀区作为全国第一批安宁疗护工作试点区,将不断融入教育、宣传、街道镇等多元化力量,构建安宁疗护服务发展新格局,健全“家门口”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努力为国家和上海市的安宁疗护工作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普陀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