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文化亮点 深耕产业内涵 撬动苏河水岸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

日期:2022-02-17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民盟区委 早在07年,时任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普陀调研时就曾指出,要挖掘苏州河百年工业文明,传承历史文脉,着力发展水岸经济,促进沿岸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市“一江一河”规划提出,将苏州河沿岸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现代生活示范水岸,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的转变。去年11月,姜冬冬书记具体提出了打造苏河人文历史风光带和创新创意文化集聚区,全面打响苏河水岸文化品牌的发展目标。 越是对苏州河进行调研,我们就越是深刻感受到,苏河十八湾是苏州河对普陀人民的美好馈赠。这里既有繁华市区稀缺的自然风貌,又有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织荟萃的历史文脉,还有以造币厂,火柴厂为代表的众多老上海商业建筑遗址。这为人文历史风光带和文化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历史和空间基础。 依托这些资源,普陀在水岸沿线已初步形成了一些人文亮点,如“苏河之冠”城市文化生活街区、“苏河左岸”艺术亲子体验区,苏州河书房主题空间等。考察中我们也发现,苏河边文化产业正逐步聚集,目前已有创意产业园区17家,其中,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市级示范园区2家,市级创意产业园区9家。这为创新创意文化集聚区的建设提供了基础。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目前苏河水岸的人文历史风光尚缺乏亮点,除老牌的M50和新晋网红天安·千树以外,其他人文点位的社会显示度明显不足,在上海甚至普陀本区居民中的知名度、认可度不高,而且其人文气质与现代体验感也与当下Z时代人群的审美存在较大差距。 另外,由于创意产业园的产权分散,所以招商时各自为阵,没有明确的主导产业,更难以形成上下游企业间的链合,致使产业集群的效率优势无法体现。再加上企业对于普陀区的产业政策(3+5+X)感知度不足,使得区域在知名文化企业引进时缺乏吸引力。 对应以上问题,我们提出3个建议: 一是做好人文历史风光带的顶层设计,我们应将“苏河十八湾”作为一个景观整体进行品牌策划,有效整合开心麻花、笑果文化等头部企业的影响力,力争做到“苏河十八湾,湾湾有故事,湾湾有话题”“苏河十八湾,湾湾可体验,湾湾可打卡”,通过新媒体渠道广泛宣传,成为居民晚间、周末、节假日丰富精神娱乐生活的首选之地。 比如“三湾一弄”原有丰富的历史遗址,现在有了新晋网红天安·千树,未来可以打造“时光穿梭机”主题,在这块区域民众既能体验红色文化的忆苦思甜,也可以有海派文化的时尚新潮,还可以有江南文化的精致典雅。 二是培育“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业态,面向未来的文化产业,一定是人文与数字化深度结合的产物。“元宇宙”概念的提出与走红也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文化数字经济的巨大潜力。因此建议普陀可以将“文化+科技”作为抓手与亮点,超前布局苏河沿岸“文化科技园”集群,形成三大矩阵,包括“文化主导,科技辅助”的观赏体验文化产业,如有科技含量、体验超凡的舞台剧;“文化与科技并重”的互动体验文化产业,如创设VR场景让孩子体验不同的职业,最后是“科技驱动,文化点睛”的沉浸体验文化产业,如扮演人物在虚拟现实中探索苏州河的前世今生。联通文化创意、制作与科技软硬件的研发、生产,吸引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同时入驻,碰撞火花;同时培育一批兼具“文化”与“科技”特质的新型企业。 三是制定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建议在市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上对优秀项目增加区级补贴,人才引进政策向文化科技产业倾斜,并重点锁定、引进一批有粉丝基础的文化KOL,带动高端人才进驻普陀,以组合拳强化招商引资。 为大型文体娱乐活动的审批、安保、防疫、宣传广告等制定针对性政策与服务,大力引进社会关注度高、参与热情高的赛事、演出等,丰富十八湾的体验项目,打造新型节日活动品牌,聚集人气。 设计有诚意的消费政策,如水岸打卡积分优惠联动活动,促进C端消费。同时大力推出符合学校研学需求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拓展活动需求的活动路线产品与销售政策,充分挖掘工作日白天时段的资源利用。 期待不断深耕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壤,让苏河水岸文化创业产业繁荣发展!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