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学校重性心理疾病学生干预的提案

日期:2024-03-15 来源: 普陀区政协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等原因,心理疾病患者逐年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统计,精神障碍影响着约10亿人,有10%~20%的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碍。据《2022国民健康洞察报告》,在我国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在各种健康困扰中排列首位。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统计,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

这些数字的背后,揭露了一个严峻事实: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亟待完善。

二、当前我区学校干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在对重性心理疾病学生干预过程中,普陀区各学校已经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力不从心。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对于重性心理疾病学生的干预不是学校一家的事情,需要家长重视、积极应对、并与学校协同合作。但现实情况是,当学校尝试和家庭进行合作时,往往会遇到以下困境:

1、家长教养方式不当,忽略孩子的心理状态。家长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很难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的情绪长时间得不到回应会不断的积压,最终可能导致情绪的爆发和心理的崩溃。孩子在和家长互动的过程中,也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安抚和转化自己的情绪。有些家长甚至会觉得孩子当下的状态只是为了逃避学习,而不是真的心里难受。

2、家长不愿接受现实,拒绝与学校沟通合作。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装病、长大了就会好的、在家一切正常等,因此不愿承认孩子有心理问题,甚至对老师的沟通反馈心有抵触;还有些家长明知自己孩子有问题,但出于各种考量,不想让学校知晓,拒绝学校的心理介入。

3、家长对就医有顾虑,拒绝带孩子就医治疗。家长对就医有顾虑,害怕孩子被贴标签,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在这些原因之下,一些家长拒绝就医,更加不肯用药。而且有些还会找各种借口推脱,或是诋毁医生就诊过程不当。

三、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重性心理疾病学生干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议社会各方联动协同合作,指导家长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体对策如下:

1、建议整合社会资源。对于一些沟通无果或是家庭问题严重(如:家暴)的家长,学校的力量有限。如果能整合家庭、医院、社区(包括青保、社工、妇联、公安等)等多方力量,建立合作同盟,寻求专业支持,相信更能助力学生维护身心健康,全方位为学生打造托起生命的保护网。医生的专业指导和教育支持,可以帮助老师更有针对性地加强课堂行为管理、调整学习策略指导,让行为干预真正落到实处,积极开展过程性个案分析跟踪。社工、妇联、公安的多方介入,可以增加对问题家庭的影响力,保障孩子在家中应有的权益,真正发挥家庭教育指导的积极作用。

2、建议加强科普宣传。邀请专业人士为家长开设专题培训,借助学校公众号推送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资料,让家长养成科学的育儿方式,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3、建议做好个别沟通。对于教养方式不当或对就医仍有芥蒂的家长,由年级组长、班主任、心理教师与其当面会谈或是上门家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并强调就诊用药的必要性,打消家长的顾虑。对于有需要的学生,学校开通绿色通道转介到上海市儿童医院、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曹杨街道社区工作站等。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