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银边”,打造多维度运动空间的提案

日期:2023-03-01 来源: 普陀区政协

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也是承载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教育培训等相关业态的基础保障,更是助推上海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一、相关背景及现状

    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体育产业的发展作为民生大计、强国之路被提上了日程,并入了快车道。国家提出指导方向:各级政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盘活存量资源,改造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上海市政府出台文件要求:加快中小型、社区型健身场馆建设,充分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社区健身休闲设施,推动各区构建“15分钟体育生活圈”,形成多样化的健身休闲圈层体系。

    “十四五”时期上海体育发展主要指标要求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而目前的场地供给仍然不足、集约化管理程度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上海共有体育场地54558个,其中符合国家体育总局标准的体育场地49954个,可利用体育场地4604个,然而普陀区符合总局标准的体育场地仅有2112个,可利用的体育场地仅有158个,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截至2020年,上海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25平方米,普陀区仅为0.98平方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排名靠后。

    二、存在的问题

    (一)普陀区人均体育场地存在的短板。 场地是制约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体育设施增量明显。十四五期间普陀冰上运动中心、长风都市运动中心、西宫体育空间、市体育宫改建项目都有了积极推进,但只依靠有限的大型体育项目对拉动整体体育场地面积,带动产业发展,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还远远不够。 (二)相关审批报建机制尚未健全 由于临时空地、屋顶这些闲置空间本身不具备产权或经营性质与产证不一致,导致办理营业执照、食品流通、卫生许可、运动高危证等相关证照难度大,特别是临时风雨大蓬由于隶属构建物,在政策法规上有相应冲突。而相关政策法规并没有明确提出可以在运动场搭建风雨大篷,导致主管部门在一些项目上也并未提供许可。 (三)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高 由于可利用场地信息获取困难,相关机制尚未健全,相关项目变数较大,导致众多对体育产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运营有兴趣的社会力量望而却步,阻碍了社会力量参与民生事业,体育产业的步伐。

    三、“金边银角”改造成功案例

    (一)长宁、普陀中环桥下空间

位于苏州河、新泾港、哈密路所围中环立交桥下的洛克公园北新泾馆原先为高架桥下交通运输闲置用地,总面积约3.5公顷,该空间以“火烈鸟”、“猎豹”、“斑马”的非洲动物主题元素打造了篮球场、足球场、体操房、苏河驿站、观景平台、滨河游憩通道和景观绿化等一系列设施,现已成为苏州河沿线居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普陀中环篮球公园原本是周边居民避之不及的垃圾清运车停放点,通过专业团队的统一规划、精心设计,使中环立交桥下方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成为迄今为止全市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利用城市复合用地改造、利用城市“金角银边”破解老百姓“健身去哪儿难题”的缩影。

(二)楼顶设施

位于闵行区沪闵路6088号凯德龙之梦5楼的洛克公园莘庄馆利用商场屋顶的闲置空间建造了可移动装配式室内篮球场及室外足球场,体育业态的入驻带动了商场的人气,拉动了周边的餐饮、店铺及停车场消费,开业以来累计服务运动人约35万人次。

    (三)黄浦滨江滑板极限公园

    位于黄浦滨江远望号东侧,其所处的“一号船坞”曾经是江南造船厂的旧址,现已打造成全球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最大的滑板极限主体时尚公园,是目前我国规格最高的滑板专业场地,未来可以承接世界顶级滑板赛事。该项目将“工业锈带”变成市民乐享的“生活秀带”,将船坞历史文化和时尚体育文化相结合,利用近1万平米的滨江公共空间,建成了富有特色的体育主体公园,让百年工业遗迹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相关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场地设施与城市空间布局融合发展是推进我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银边”,打造多维度运动空间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体绿结合,打造苏州河沿岸景观体育 建议将城市绿化与体育相结合,在普陀辖区苏州河沿岸可利用空间增设体育设施、河畔球场、健身驿站等,打造普陀区苏州河沿岸“网红球场”、”景观步道”,进一步提升苏州河沿线景观风貌,增添城市活力。

(二)盘活区内存量老旧厂房、仓库、桥下空间等余裕空间。老旧工业厂房宽敞明亮,层高相对普通建筑要高出不少,用来改建成各类篮球馆、羽毛球馆、网球馆等体育场馆具有天然的优势。建议梳理区内老旧厂房、仓库、桥下空间存量情况,通过利用老旧厂房改造新型体育空间推进城市与体育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利用桥下空间,打造成供广大市民修养休憩的运动新空间,满足全龄段人群的多样化需求,营造亲子互动、基础球类、休闲漫步等设施和场所,同时引入相关文化体育休闲元素,提升公共场地设施面积。

 (三)充分利用社区、商务楼宇闲置空间 建议以社区健身休闲服务为核心,充分利用社区及商务楼宇的闲置空间改造成“无需办卡、按次收费、价格亲民”的智能化共享健身房,不用再担心健身工作室“跑路”问题,真正让市民实现健身自由。市民健身房对空间的要求不如球类运动高,只需要普通室内200平米左右空间即可。

 (四)政策支持 建议对于充分利用临时空地、屋顶闲置空间等“金角银边”建造的体育空间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在政策法规上对群众性的临时运动场馆给予临时建筑许可,同时在相关证照办理上给予特殊的倾斜和批文并予以明确,设立合规、便捷的审批程序,明确项目建设的标准,对建设形式、建设规模、承载复核等进行硬性约束,加强监管,做好引导和规范工作,从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打造更多的“网红体育场”,缓解区内体育场馆稀缺和运动需求大的矛盾。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