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普陀老年助餐服务2.0版的建议

日期:2024-03-15 来源: 普陀区政协

2023年11月,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民生工程,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

上海市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2008年就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19年,上海出台系列政策法规全面提升老年助餐服务水平。普陀区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区,早在2008年甘泉路街道章家巷老年食堂就已开办,是普陀区首家社区食堂,也是上海第一家全年无休的老年食堂。到2022年底,我区已建设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02家,其中社区长者食堂35家,老年助餐点67个,覆盖全区10个街镇的助餐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目前,普陀区60岁以上老人有37万,每日需要送餐上门的老人有3000多人。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经过多年发展我区的老年助餐服务已完成基础建设,进入提质阶段,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主要问题

1、老年助餐点发展不均衡

普陀区老年人口已达37万人,且这一数字还会持续增长,这将对现有的老年助餐服务点所能提供的服务能力形成挑战。同时,区内人口结构很不均衡,不同街道拥有的老年助餐服务点数量也有较大差异。现有的老人助餐点建设由各街道主导,标准并不统一。部分助餐点面积较小,部分面积本不小的助餐点餐桌间的距离较窄,不符合老人的行动需求。

2、老年助餐质量有待提高

老年人对助餐的需求较之年轻人有很大不同,对饭菜的性价比、口感以及品种等都与年轻人存在很大差异。从调研看,老年人对这三个方面的满意度还不高。老年助餐点常规提供三菜一汤套餐,菜品选择性有限。部分老人表示“吃来吃去就那几样菜”“来过几次,菜都差不多,就不想去了”。不少患有疾病的老年人需要特殊餐食,目前的供给量还无法很好满足特定需要。对此,助餐点经营者也有困难,现有助餐点规模相对较小,很难满足好特定需求的餐食供给。此外,送餐成本也给运营方带来了较重的经济负担,送餐过程涉及很多环节,食品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3、社会力量参与相对不足

老年助餐作为公共服务存在诸多掣肘之处。中心城区服务点的运营成本高,但老年餐的定价在政府的干预下却偏低。服务对象偏少难以形成规模化运营,这种相对较低的投入回报比严重影响着社会餐饮企业参与老年助餐服务行业的积极性。志愿者流动性高、资质较低的特征与老年服务对工作者稳定性高、资质高的要求相冲突,难以维持服务稳定性。此外,随着老年人数的持续增加,财政负担也会不断加大。

二、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心关注老年人生活特别是吃饭问题。普陀区老年助餐已经完成了1.0版的背景下,就打造老年助餐2.0版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制订行业标准 提升服务品质

尽管民政部等已经发布了《行动方案》,其中围绕5个方面部署的重点任务,还有待进一步形成细化方案,特别是亟待制订行业标准。老年助餐服务既涉及食品安全的大事,也涉及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甚至对部分患病老人而言,普通食品就是他们的禁忌食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商家鱼龙混杂,都导致了助餐服务难以实现提质的目标。建议区内相关部门在已制订的助餐补贴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制订助餐服务行业标准。

2、引入社会力量参与 满足差异需求

从调研看,基层投入了大量财力和人力提供老年助餐服务,但老年人的满意度并不高。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老年人的异质化需求较大。不同性别、年龄、收入等情况的老人需求差异大,这种异质化需要与不具有规模效应的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形成冲突。按照既往公共服务的发展经验看,解决这一问题的途经之一是引入社会力量。我区具备良好的外卖平台企业基础,可以试点开设长者专区,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元选择和更优质产品,探索提升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的新模式。

3、形成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提高保障水平

当前对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还未形成有效监管机制,不少基层社区存在自营自管的情况。希望加快落实《行动方案》精神,就老年助餐点的具体服务流程和质量标准,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监管办法,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制定出一整套完善有效的监管机制。各监管部门应当对食品安全和消防等方面进行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突击检查,并设定相应的惩罚机制。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