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联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一)
区领导孙荣乾、顾顺祥、裴崎等出席会议听取意见
1月20日上午,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联组讨论。区委副书记、区长孙荣乾,区委副书记顾顺祥,区委常委、副区长裴崎出席会议,听取委员意见。区政协副主席柴晓苗、谢筠、秘书长包昌华出席联组讨论。
联组会议上,13名委员做了交流发言,3名委员作了书面发言,提出了不少很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区委副书记、区长孙荣乾对委员们的发言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将把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带回去,认真研究、梳理,把委员反映的难点问题处理好。区政府将在区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广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心、支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和水平,同时,希望广大委员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反映意见、建议,帮助政府把工作做得更好。
区委副书记顾顺祥向委员们简要通报了本区社会建设方面的情况,并希望政协委员群策群力、献计献策,共同推进普陀区经济社会发展。
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建议
白雪委员说,上海世博会即将召开,外来人口的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创建和谐平安社区已离不开外来人口的参与。毫无疑问,外来人口推动了上海的经济社会建设,也给这个城市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例如:就业、子女就学、计划生育等。我们在基层日常人口信息采集工作中经常遇到被调查对象不理解、不配合等情况,拒绝我们上门调查,拒不出示相关证明材料,以涉及个人隐私为由拒绝沟通。建议以劳动就业、子女就学、计划生育为切入点,采用劳动保障部门、属地公安部门、教育部门、居委会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落实外来人口的管理,需要用人单位的配合,用人单位要看到属地居委会的证明,需核实是否持有居住证,一旦求职者被用人单位录用,该单位就必须向属地劳动保障部门备案。属地公安部门应同居委会合作,加强出租房的管理,要求房东和承租者以及共同居住人带齐个人身份证明,一同到居委会办理相关手续。教育部门在每学期开学前,要求外来学生家长持居住、借住地居委会出具的相关证明。居委会在日常工作中,应在社区内进行宣传教育工作,进行走访排摸工作时,对拒绝登记的调查对象要报告给社区民警及有关部门以求得支持和帮助。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还需要充分利用好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现有资源,各职能部门需通力合作相互借助。加强现有流动人口政策的执行力度,以持之以恒的热情投身工作。
完善提案采纳后的长效管理机制
戴顺康委员说,从提案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承办单位越来越重视委员提案,办理人员态度好的占总数的99%,也确实在改进和执行。有的提案涉及的一些建议经过整治后,有所好转,但没有一个长效管理机制。比如,2009年整治市容环境,迎世博是重中之重,我做了一份提案“关于加大区内轨道交通站点周围环境整治的提案”,区城管大队听取我的建议,也整治了一段时间,效果很好,但现在再去看看,“老毛病”又死灰复燃。委员们也不可能每年提同样的提案,所以承办单位既然已经在做了,就要形成一个长效的管理态势,认认真真地长期做好,这样才是真正的办复提案。今年是世博年,区机关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加起来也有几百人,我们可以带头做一天的世博志愿者,也可以带动更多的群众去参与世博。
建立惠民、开放的终身学习体系
金德琅委员说,我区在社区教育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社区学校实体化建设”在全市,甚至在全国都很有影响。我区社区学院的资源整合、体制机制创新、功能开放等均受到市委领导高度肯定。我区以学习型社区建设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获得了教育部、市级兄弟区县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市民的赞扬。今年市人大将审议“上海市促进终身教育发展条例”,我区应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希望区领导在继续重视关心社区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利用各种载体和渠道,加强我区以学习型社区建设为标志的社区教育、终身教育体系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的宣传。进一步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将我区以学习型社区为标志的惠民、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关于推进我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建议
李煜委员说,目前我区保障性住房存在两方面状况,一是需求量大;二是可规划利用建设用地少。建议:1、主动参与市级保障性住房基地建设。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在后续建设中,我区可否申请提前介入,与其他区联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委派区属企业投入一定比例资金进行参建。2、加大调查力度,掌握需求数量。成立专门调研小组,由区房管局牵头,区民政、公安、街镇及居委会参与。3、利用规划调整,争取建设用地。一是争取部分建设用地。目前桃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以及部分与其他区,如宝山区的交界地带等,有可能性;二是合理提高容积率,增加保障性住房;三是在土地“招、拍、挂”中增加代建部分保障性住房的条件,使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在同一地块内共同建设开发;四是加大对已有房屋资源,尤其是闲置或者规划调整的工业厂房的回收和利用。4、尝试开发企业招投标。在由国资委企业全资开发企业荣威置业负责的基础上,可考虑企业的市场化招标,在规划理念、建设质量方面尽可能进行优化。5、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廉租房反复使用的特点解决土地资源稀缺的状况。经济适用房方面,在居住者满五年可主动提出市场流通外,能否制定被动退出办法,只要发现购房者资产状况明显改善的,就要求退出经济适用房,以可持续地使更多困难家庭拥有居所。
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陆国斌委员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过全区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区委提出的“止跌——持平——回升——达标”的目标要求。然而政府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仍存在较大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先后发生个别干部严重违法违纪案件,有损普陀的整体形象,更是造成老百姓对党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建议: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对干部的提拔一定要慎重,要加强考察、公示,不要“带病上岗”,真正做到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滋生。
要重视科技专项发展基金的落实
陆泽明委员说,2010年区预算安排科技类投入3.9亿元,其中专项基金投入3亿元。孙区长的报告就促进区域经济转型着重提出了今年科技工作的重点。这些足以体现区政府对全区科技发展的重视,这是鼓舞人心的。问题是,科技投入的预安排必须要重视各基金支持项目的落实,否则主观愿望不能得以落实就没有实际效果。据了解,去年区级科技投入并未把预算安排经费全部用完。有人形象比喻科技投入“不差钱”,就差项目。建议:1、要根据实情编制产业科技提升的目录指南,只要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对产业发展有贡献,对财政收入有贡献的技术类项目,都应支持,并予以正确的导向和扶持。2、我区中小企业较多,大多数与高新技术无紧密联系,但对本区贡献了财政收入的48%以上,所以这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需求也应满足。可以和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联动来支持这类企业的科技提升。包括这些企业创建品牌和产业特色中需要的科技支持都应支持。政府可以做些调研,然后提出一些支持项目,让企业“对号入座”。3、要发挥区内,甚至市级科技平台的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应用项目的研发。政府可以发挥桥梁作用。4、帮助中小企业引进科技人才,中小企业缺乏科技人才,有时很难发现项目、提出项目。区里应帮助疏通科技人才与中小企业的对接。5、科技投入不要拘泥于简单的项目支持,也可考虑建立政府监管、部分投入和企业互助的科技专项基金,甚至间接地对科技成长型企业的投入,同时规定退出机制,多形式地帮助提高中心企业的科技水平。
加强决策咨询研究
汪胜洋委员说,在经济转型阶段,要从领导、队伍、机制体制、资金保障等方面入手,加强决策咨询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区委党校等培训单位的作用,除开展培训以外,政府可设立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普陀发展战略及目标。
吁请关心回民小学新校舍建设
王健委员说,在区领导的关心下,前阶段回民小学新校舍地址得以落实了,但周边的社区居民因种种原因阻碍了新校舍的破土动工。区教育局为此前后协调,但效果甚微,此事确实也超出了教育局的职能范围。为此,想借助政协这一平台,为我区唯一一所少数民族学校呼吁一下,恳请区领导给予关心、帮助。希望回民小学的新校舍能早日建成。
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爱护精神病患者
王舜琏委员说,近十年来,我们精神卫生中心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得到了很大发展,改扩建项目已经立项。目前主要面临两大困难,希望区政府各部门给予一定支持。首先,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迎世博、办世博,确保把精神病人影响社会秩序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我区在册的精神病人有6449人,加上因种种原因没有在册的隐性患者共1.2万。而目前我中心的额定病床数只有200张,目前已收治病人600余人,改扩建的项目是来不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因此,在卫生局的支持帮助下,从2009年初,我们就开始想方设法增加床位,上半年压缩行政人员的办公面积,增加30余张床位,关闭一个护理病区,腾出70余张床位,近期又腾挪压缩康复科,估计能增加60张床位,目前病房在装修过程中,二月底可以开始使用。然而即使这样满打满算,也只有700余张床位。此外,医务人员不足也是一个大问题。目前我院只有30名医生,不仅要管理好在院的病人,还要完成院外几千名病人的动态管理。此外,还要为普通人群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世博会期跨度长,我们深深感到压力很大,世博前和世博期间收治病人的数量难以预计。希望政府各部门从场地、经费、人员上给予一定支持。据悉,兄弟区县已有借用空置厂房或学校储备数百张床位,借调一定数量的医护人员的做法,以备不时之需。建议我区是否也可以有一个预案,以积极应对世博前、世博期间精神病人的收治管理问题。其次,希望社会各界从各个角度来关心爱护精神病人,据统计,住院病人被家属探视的比例是很低的,每次探视,被探视的病人的比率只有5%,因为疾病的特殊性,因病致贫的家庭很多。我们工作人员经常把自己的衣服捐赠给他们,实在找不到家属了,自己送他们去看病。然而,我们的力量真的有限,可以说杯水车薪。建议可否制定一个相对细致的方案,由街道居委或慈善组织督促监护人或者帮助监护人来关心他们,并给予他们一定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