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设健康人群为目标
进一步推进区域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发展的思考
普陀区政协体育界别组
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作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其发展状况是一个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该地区体育综合实力的体现。普陀区要从体育大区建成体育强区,公共体育设施是一项基本前提和基础支撑;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同时也是社会公共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可提供服务的资源类型,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基础保障,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扩大区域内的体育人口,建设健康人群。
近些年来,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着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方便社区居民健身,区委和区府加强了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深受区域广大老百姓的欢迎。
据初步统计,2004年至今,我区在财力较为有限的情况下,新建了40多个社区健身苑(点)、12个社区公共运动场、2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个社区市民体质监测站、6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及1个集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棋牌等项目为一体的多功能体育公园,整合了71所中小学校的室外体育场地实施向社区开放,使我区的人均体育面积在区域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有新的提高,即:由2003年的人均1.2平方米增至目前的1.39平方米,社区居民就近参与健身日趋方便。
由于我区体育设施基础薄弱,历史上欠账较多,因此,尽管这些年设施的总数量和人均占有面积都较以往有一定的增加,但相比于本市兄弟区县,我区的设施资源仍然呈现出“规模小、功能性差、品质较为落后”的特点;在与区教育、卫生和文化等其他社会事业条线的硬件设施发展比较中也属“短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公共体育设施总体资源不足。我区人均体育面积1.39平方米,低于2003年全市1.75平方米的平均水平,和上海市“十一五”规划中人均体育面积2.5平方米的目标更是相差甚远。目前,体育场地的不足,已成为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体育健身的一个重要因素;群众日益增长的、旺盛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与薄弱、紧缺的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之间的矛盾已比较突出。
二是缺少专业化地标性的体育设施。至今我区还没有一个能承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集社区居民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标志性的体育设施。现有的5个区属体育场馆,设施陈旧失修,品质不高,均无力承办市级以上体育比赛;以适合中老年健身锻炼的社区健身苑(点)为主的社区体育设施,面积偏小、活动内容单一,已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
三是社区之间体育设施配置不均衡。由于历史原因和区域人口变化等因素,我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滞后,布局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在一些地域较广阔、人口不断导入的街镇,公共体育设施资源稀缺更是严重。从区域现有的体育设施分布来看,我区西部的公共体育设施资源较少。不同社区体育资源不平衡,导致不同社区居民在享有基本体育权益上的不公平。
四是功能性业余训练设施匮乏。目前,区少体校大部分项目的“业训”均分散到基层各中小学校中,有的甚至在郊区。这种太过分散的训练模式,不利于运动队的管理;功能性匮乏的训练条件,不利于项目的发展和完善,与“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极不相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应该说,形成公共体育设施欠帐过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缺少早期规划;二是财政投入不够;三是缺乏对已建体育资源的保护;四是部分历史原因造成的体育资源匮乏。客观原因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为了发展区域经济,主要的空间、财力投入了产业发展、商务开发,自然无更多财力和空间再投入用于体育健身活动的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建设。
以上这些状况需要我们在建立和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引起高度关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予以改善。
二、本区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发展依据与基本原则
早在2002 年7 月22 日,中发[2002]8 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就指出,“政府重点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群众体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县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规定,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新建居民小区、经济开发区和学校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最新颁布的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也明确指出:“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应当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方便群众就近参加健身活动”。国家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我国整个体育事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国家、社会及每一个公民都比以往更加关注体育。体育宣传加强,体育氛围浓厚,体育赛事增多,体育经费投入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增多,体育的地位空前提高,全民体育意识普遍增强。无论是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区域公共体育设施资源自身所特有的增进身心健康;丰富闲暇生活;改善生活方式;加强社区整合,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民众参与;发展体育文化等诸多功能日益凸现,体现了公共体育设施资源的发展与现代人的发展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一致性和适应性。
因此,我们在发展公共体育设施资源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公共体育设施;坚持“合理布局、有效服务”原则,设施的布局设点充分考虑服务半径及可操作性要求;坚持“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原则,充分体现便民、利民和惠民,努力拓展全民健身场地建设新途径,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旺盛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三、本区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发展思路与对策措施
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以提升普陀体育的综合竞争力为主导,努力改善区域公共体育设施相对落后的局面,逐步实现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区域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发展的新构架,构建和完善我区均衡、便利、多样、公益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策措施为:
盘活存量。为缓解社区居民健身场地紧缺的矛盾,要进一步加快社区体育设施资源的整合共享,盘活存量资源,提高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尤其是学校室外体育场地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要进一步面向青少年学生及社区居民实行多层次、多时段、全方位的开放。在规范开放标准,完善服务内容,扩大开放面的基础上,其他企事业内部及学校的室内体育设施,也要逐步加以整合和利用,建立开放服务网络,实行多种形式、多种优惠的服务,为市民健身提供新的条件和便利。
增加总量。在区委区府的领导下,依据区域人口发展趋势并从普陀实际出发,尽早编制完成《普陀区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的布局规划与建设》方案,形成近期建设布局和长远发展预留空间控制相结合、分阶段累积式的建设与一次性集中式的建设有机结合的布局建设规划。同时,充分利用广场、绿化带、公园等公共场所和适宜的自然条件开辟健身设施。未来几年,可结合区域大型公共绿地的建设,增加社区基础性体育设施,建设社区公共运动场。使社区公共运动场这一继社区健身苑(点)后的又一政府实事工程覆盖9个社区,惠及百姓。
挖潜改造。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资源,进行挖潜改造,逐步改善业余训练条件,增加功能性体育设施。根据区域土地资源紧缺的实际情况,现阶段,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资源,通过合办联办走体教结合之路,新增和改造青少年业余训练重点项目设施。可将射箭、射击训练场和赛艇、龙舟练浆池等设施放到传统校。
共建共享。未来我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将逐步形成“一主、多副、全覆盖”的总体空间布局。“一主”,指以区域现代化、综合性、地标特征为内容的体育设施核心区;“多副”,指以社区级大众化、综合性健身设施为内容的社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全覆盖”,指以小区级“基础性、多样化”体育设施为内容的基本健身设施活动点。
目前来看,我区小区级的健身苑(点),经过前几年的建设,已基本达到各居委会的全覆盖,社区公共运动场也有望通过努力在今后的几年内达到街道(镇)全覆盖;社区级市民健身活动中心现已建成长征和桃浦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在当今土地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建议采取适当调整和增加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体育设施面积,作为对“多副”概念的社区级体育设施建设的完善和补充,达到共建共享的效应。
四、本区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发展保障与推进项目
为了进一步构建以政府公共服务为基本保障、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目标的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优化设施配置,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体育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特提出三方面保障措施:
一是在区委、区府的领导下,依据区域人口发展趋势,编制好《普陀区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的布局规划与建设》方案,形成近期建设布局和长远发展预留空间控制相结合、分阶段累积式的建设与一次性集中式的建设有机结合的布局规划。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与政策引导的有机结合,破除各种体制机制的障碍,把政府、社会、市场的各种资源充分地调动起来,形成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有效解决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功能配置、效用发挥等问题。
三是要做好对已建体育设施的保护,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对全区体育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及时掌控,制定相应政策,严禁擅自占用或改变其性质。
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本区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具体可发展的项目为:
规划(建设)区域现代化、标志性体育场馆。为提升区域公共体育设施功能和品位,注重发挥综合性体育场馆设施的辐射作用,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十二五”期间,是否有可能通过政府规划用地、加大财政积累、引进国际性赛事、借助社会资金、盘活存量资源、置换现有体育场馆等多个途径,按照能承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的要求,充分挖掘内在潜力,在真如副中心或在长风生态商务区或在桃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出数十亩土地,规划(建造)一座现代化、多功能、具有普陀地标性特征的,集社区居民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场馆。
改建一座专业斯诺克球馆。为更好地发挥区域现有的体育“名人”资源优势,使之与区域发展相协调。建议结合苏州河沿线综合开发建设及长风生态商务区的开发与建设,利用苏州河边上老厂房改造,借助于“台球神童”丁俊晖和“九球天后”潘晓婷在我区开设台球馆的名人效应,建设一座专业性的、能承办国际比赛的斯诺克球馆。
建设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我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2008年再一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由于现有的硬件条件名不副实,故至今还未挂牌。按照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建议使我区的“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能够名符其实。
实施对真如体育场进行整体改造。现有的真如体育场地处居民区,虽几经修缮,但变化不大,功能缺乏;加之门面狭小,无停车场地,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健身需求。建议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实施对真如体育场进行整体改造。可通过对场馆的布局调整、现有门面房搬迁,以及建筑顶层、地下空间的利用,增加体育场地面积,增设乒乓、羽毛球、篮球、健身健美等大众健身设施功能。使之成为与真如副中心规划功能和地位相匹配的市民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以上项目的推进需要依靠政府及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才能实现,只有制度、财政、法规和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完善,服务水平才能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