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日期:2022-02-17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医卫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近年来国内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我国目前有17.5%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等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现象。
一、工作与成效
(一)组建专业团队,完善精准服务体系
近5年来,我们组建多学科团队,建立完善以儿童青少年为中心、以1+N家庭工作系统为抓手的精神科医生问诊-心理治疗师干预-社会工作者宣教服务体系。区专科医院与区内10家中小学签订“心理健康教育医校同创共建协议书”,定期提供专业指导。积极推进特色专病、特色专科建设。
(二)医教资源联动,合力打造特色品牌
区卫健委和区教育局合力推进“健心引行 筑梦扬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项目,联合多部门发起“成长守护——心理健康公益互助联盟”,积极构建“公益+普惠+专业”服务模式。加强专业人才培育,推进心理服务资源下沉学校,为突发危机提供医疗干预。
(三)开展科普宣传,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利用“健康普陀医立方”等微信公众号推送科普文章280余篇。编撰发放《心理健康导报》。启动“悦心亭”项目,打造“心博士”心理咨询医生形象,面向青少年科普心理健康知识。疫情期间,在学习强国、新浪、今日头条等平台开展近40期的科普宣传,点击量高达16万人次。
(四)强化科研攻关,加快推进成果转化
围绕区内儿童青少年人群已完成市区各级课题近10项,发表研究成果20余篇。2021年,“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等三个项目被确定为区卫健系统特色专病、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市卫健委专项面上课题。我们着力关注区内儿童青少年厌学、自杀自伤等心身问题,把心理健康服务做深做实。
二、存在的困难
一是追踪问效难。一些“需要就医”的儿童及家庭接受专业诊疗服务的意愿低,分层个性化治疗方案开展难;部分学生隐藏真实感受;部分家庭因经济等多种因素而放弃治疗。二是专业能力不足。专业医师力量紧缺,学校心理教师存在配备不足、专业水平有层次差异等问题。三是亲子关系待提升。家长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薄弱,家长对学业成绩的关注明显高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巨大。四是场地、经费保障难。一些厌学、因病休学在家的儿童青少年,社会活动区域受限,专业医疗康复训练及培训机构缺乏等。
三、建议与展望
(一)进一步加强多方联动、同向发力
从源头、过程、结果、保障等方面综合管理施策,建立医院-学校-社区-公安的多方联动模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家庭参与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推动相关部门立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职责任务的要求,加强沟通,合力解决难点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分层治疗
第一层,将心理健康纳入学校常规体检内容,推动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第二层,逐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心理咨询室。第三层,充分发挥热线心理健康援助服务作用,完善专科医院门急诊诊疗服务,提高心理危机事件预警和处置能力。
(三)进一步提升培养力度、拓宽渠道
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保障医疗机构、学校专业人员的配备,健全由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学校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定期开展常见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健康评估、心理治疗等系统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四)进一步加大宣教力度、营造氛围
加大媒体科普宣传力度,有重点、分阶段的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加强网信、公安等部门对网络内容的监管,及时清理网上危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信息。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尤其是家庭亲子关系的宣传力度和意识程度。
(五)进一步争取资金支持、强化保障
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课题研究,完善监测评估干预机制。“一社区一方案”,整合社区网格化管理、各居委心理咨询服务点建设,“一街镇一站点”,开设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