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在普陀区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普陀区政协文艺界别组
一、调研背景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高度重视,2017年3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为公共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法律保障。上海市发布的2040城市发展战略中,明确要建设有温度的人文之城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十三五”期间,普陀区委提出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的目标,对区的公共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
二、研究目的
目前,覆盖普陀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财政投入稳步增长。通过本次课题调研,为普陀区进一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完善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体现普陀区情特色的区域公共文化大格局提出思路和建议。
三、现状概况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升
(1)公共设施标准化建设等级提升
截至2017年5月,普陀区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超过34万平方米
。区图书馆作为全国首家公共图书馆入选全国首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并于2017年6月通过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检查。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均为国家地市级一级馆,各街道、镇图书馆达到市特级、一级馆水平。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116万册。全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分别达到市示范性、一级、二级中心水平。
(2)群众文化活动空间全覆盖
各街道、镇实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长寿、长风、甘泉3个街道建成配备固定舞台的文化广场。其中,长风综艺大舞台获评首批上海优秀城市文化广场。截至2017年一季度,全区256个居(村)委会中共建有269个综合文化活动室。
(3)退租还文成效显著
截至2016年12月区属文化场馆退租还文面积总计21586.11平方米,其中区文化馆10459.66平方米,甘泉文化馆5841.45平方米,桃浦文化馆4225平方米,区美术馆1420平方米。区美术馆、桃浦文化馆全面完成退租还文工作。
(二)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1)节庆活动形成品牌
打造普陀特色文化节庆品牌。全区上下整合资源,成功举办了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互联网电影系列活动、十届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端午民俗活动、十届上海市民文化节苏州河(普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等。
(2)群文活动丰富多彩
各街镇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新的特色文化项目层出不穷,形成了一批体现普陀特色的文化活动。如苏州河文化艺术节、“长风杯”新上海人歌手大赛、“相约中环”艺术风尚周、宜川戏曲节、“曹杨之春”社区文化艺术节,“图书漂流”活动、上海当代作家作品手稿系列展示、“冬冬乐”少儿系列读书活动、青少年智能图书馆等项目,在全市、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长风杯”新上海人歌手大赛、苏州河文化艺术节入选100个“群众喜爱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项目”。宜川路街道(戏曲文化)连续两届被评为“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3)文化团队日渐壮大
截至2017年5月,全区共有54支区级群众文化团队,220支街道、镇群众文化团队,1070支居(村)委会群众文化团队。群众文化团队总数达到1290支;文化艺术类社团、协会共6支。2017年1-4月份共举办各级各类文化活动27625场,1155955人次参与。
四、存在的问题
(1)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不足
全区目前无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高标准高规格大体量的综合性文化场所缺乏。现有区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内涵提升空间较大,三级公共设施网络作用发挥仍需进一步加强。部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硬件设施陈旧。桃浦等部分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布点尚不均衡。
(2)反映普陀生活的原创文化作品较少
目前除了一些群文活动,优秀的精品文化创作几无。特别是有声有色地反映普陀区经济发展、民生关注、社会治理等群众喜闻乐见、反映群众心声、体现当代生活的文艺作品缺失。
(3)各类专业文化人才缺口较大
高层次文化事业管理人才、文化专业与技能人才等比较缺乏,已成全区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短板之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人员和社工的专业性不足、职业稳定性不强。
(4)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机制不成熟
政府对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的扶持服务工作仍显不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有待突破。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配送资源库不够。政府面向市场采购文化产品、尤其是供基层采购作为依据和参考的区级公共文化资源库尚未完全建立。
五、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活动内容
(1)支持富有普陀特色的文艺创作和文化团队
定期推出反映普陀亮点的文化创作精品。积极抓好现实题材创作, 组织市级专业团组、区文联等文化团体、各类民间人才,聚合众力、深入采风,有方案有步骤有资金地引导各级文艺工作者和民间文艺爱好者聚焦普陀区城市更新、苏州河文化、桃浦真如地区转型发展、社会事业管理创新等当代火热生活题材,把文艺创作汇入现实洪流,提升文化作品原创力量,力争每年形成一台反映普陀建设宜创宜业宜居生态城区的主力大戏和一批诗歌、书画、故事、小品等精品样板,讲好演好展好传播好普陀故事,通过全区性巡演,用身边事激励更多普陀人民投身到美好生活的建设中。
鼓励特色文化团队建设。要聚集一批有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各类文艺能人和重点团队,鼓励精品文艺创作和特色文化团队建设。适时开展、主动挖掘普陀历史文化底蕴、群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新风尚、新面貌、新故事,以演出、朗诵会、吉祥物、形象设计或微电影大赛等多种形式,沉淀流传一批精品,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为普陀文化传承和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2)打造一批具有普陀特色的文化品牌
深耕苏州河地理标志品牌。从苏州河普陀段的文化流觞、传统文化宝藏、文化名人传承中,从苏州河在时空更迭中展现出的脉脉温情及工业阳刚气质的交叠中,凝练精华文化元素,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持续打造以苏州河文化艺术节为载体的地理标志主品牌,创新挖掘苏州河十八湾文化等子品牌。逐步树立和留存一批以苏州河普陀段为主题传承的河文化、精品文艺品牌。
强化群文品牌影响力。充分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全面推动街镇“一街一品”工程,进一步促进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提升。立足居民需求,积极搭建文化交流的学习、合作平台,培育和创新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增加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普陀文化走向国际,助力上海建设 “国际文化大都市”。
打造新文化品牌。积极引入专业力量,通过打造新文化品牌,为普陀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如与上海新民传媒、海上印社合作,在普陀区文化馆引进“海派艺术展示中心”和“侬好台北——两岸文创体验中心”项目,巩固提高“两创”成果的同时,在全区培育形成新的文化特色和亮点。
(3)扩大公共文化活动参与人群
公共文化服务向青年白领适度倾斜。依托长风生态商务区,打造草坪艺术周,营建绿地公共艺术体验空间,让上班族们能走出大楼、走出园区、走进文化,参与并享受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向未成年人适度倾斜。积极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动。推进家庭指导、亲子活动或未成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向残疾人适度倾斜。加强对残疾人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继续完善无障碍数字图书馆,为全市视力残疾人提供阅读便利。在各级公共图书馆开设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角),在各级公共图书馆为视力残疾人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送书上门服务。
(二)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1)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监管机制
强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场所、载体中,要坚持和持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丰富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强化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正确引导和监管公共文化服务始终体现正能量。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反映公众文化需求的征询反馈制度和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确定补贴或者奖励的依据。加强对重大文化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建立有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考核评价制度。
(2)探索文化活动中心管理新模式
针对各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存在的管理运营问题,各街镇要提升站位、敢于创新、勇于突破。既要树立公共文化场所的公共服务属性意识,强化社区活动中心的公益性、普惠性、保基本的功能,也要理解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运营效率、人才培育、品牌建设、文化供给等市场化管理趋势和方向。要善于总结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本区长寿路街道创新管理、引入第三方团队管理的经验和不足,大胆探索、细化研究、换位思考、因街镇施策,稳步推进街道文教科退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具体事务,改行监管之职的制度突破模式。
(3)完善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管理机制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机制。形成由政府引导搭台,企业、文化类社会组织、个人、文化志愿者队伍等多元力量广泛参与的机制。通过服务对象直接参与项目运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从前期规划、中期执行和后期考核的全方位融入群众意愿模式。
建立信用档案及合格供应商名录。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立健全方式灵活、程序规范、标准明确、结果评价、动态调整的购买机制,搭建多种形式的社会化供需对接平台,鼓励、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建立健全文化类社会组织的事中事后监管和退出机制。
完善文化志愿者服务机制。全区要培育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教育培训、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探索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探索“文化顾问”进社区模式。
(三)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保障力度
(1)优化文化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优化专业人才的招考模式。探索对特殊文化专业人才采用“两统一、两调整”模式,即统一时间参加由人社局组织的面向全社会举办的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统一采用人社局的笔试试卷;调整录取分数线,适当降低文化专业技能人才的选拔分数,调整面试方法,增加面试所占总分数的比重,安排专业师资进行专业面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优化管理骨干的聘用机制。要有预期、有方案、有步骤地培养和引进文化管理人才,避免出现文化管理骨干和专业运营人才断层。对特殊人才可破格采用以岗定薪、绩效薪酬的“一人一策”方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大对文化领军人才的政策支持,切实解决落户、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等问题。
(2)优化文化资源信息共享机制
推进文化普陀云建设,增加数字阅读、文化地图、秒杀电影票、积分体系等功能,汇聚整合普陀区各区级、社区级的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及活动信息,方便市民轻松掌握区内各级各类文化信息,实现活动预约和场馆预定。有关部门要对文化普陀云后台的大数据加强分析,有效应对制定公共文化政策,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建立区级公共文化资源信息库。健全并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的同时,建立好区级公共文化资源信息库,定期更新资源信息库,优化配送考核及竞争机制,沉淀优秀的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案例,形成基层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陀配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