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范例九

日期:2014-12-08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重视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和护工队伍建设
促进普陀区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
大家也许还记得不久前有电视台报道,养老院的护工将老人用绳子绑在椅子上的事件,追究其因,为一名护工同时需要照顾7~8个失能失智老人,应接不暇,只好违规使用约束带将老人暂时固定。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近年来,为应对“白发浪潮”冲击,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全区老龄服务体系正在扎实构建,为老服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虽然与过去相比养老服务业的现状在质量和数量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人口老龄化的急速发展,养老服务业供需失衡,高龄化、高失能率等情况使得对养老从业人员的需求与要求日益增长,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是专业人员相对缺乏。目前多数养老机构少专业医护人员,少专业管理人员,少护工人员,而持证上岗的护工则更为缺乏,以普陀区养老机构为例,现有医护人员72人,护工人员774人,需护理老人3919人,平均每名护工护理5位老人,有些养老院甚至达到一名护工同时护理8位老人,远超国家制定的一级护理1.5人、三级护理3.5人的标准,且又大多年龄偏大或退休返聘,专业人员青黄不接。从调研中发现,多数这行的从业人员都是凭借着一份爱心在持续工作。
二是护理强度越来越高。随着老龄、高龄化社会来临,患慢性疾病、早老性痴呆、伤残状态、失能失智的老人越来越多,目前我区养老院入住老人需专护和一级护理的达79.18%。
三是护工素质普遍偏低。目前护工队伍主要来自家政市场,且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正规的技能培训吸收理解能力较差,再加上个别护工缺乏爱心,粗暴对待老人、忽视失能失智老人、更有甚者向老人家属索钱索物等时有所闻,引发老人和家属强烈不满。
四是劳动待遇难以提高。养老从业人员待遇与其他行业相比相对偏低,一般一名护工每月收入2000~2500元,需负责护理4~6人,且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再加上养老机构经费本身就很紧张,从业人员在其他的福利待遇、提薪评定等方面机会又少。
五是身心健康水平偏低。俗语说“养小日鲜,养老日厌”,由于长期与日渐衰弱的老人相处,且工作环境单调、沉闷,大部分又与家人两地分居、少人沟通,容易导致养老从业人员情绪低落、厌烦、抑郁心理。针对我区养老机构目前的现状,推进养老事业的内涵式发展,即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社会养老的服务水平则尤为重要。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加强对养老事业的支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待遇。政府要保持对养老事业的持续投入,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提高投入强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养老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扶持社会组织介入养老社会化服务。可借鉴台湾地区社会慈善机构大量介入养老事业及创新模式生前契约等经验,争取公益组织、慈善基金等投入,探索养老期权、储蓄银行、智慧养老、企业有偿冠名等模式。同时政府也需加强制度监管、责任审计,保证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进一步拓宽专业护工来源渠道,加强从业人员的队伍培训。可实施在人力资源部门和劳务公司的协助下,在老、少、边、穷等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搭建护工招募平台和技能培训平台,加强护工人力资源储备,加大文化素养技能等综合培训,依托民政系统,考核管理、持证上岗,切实稳定与提升护工队伍的建设。在出现护工季节性短缺的时候,可动员社会组织、社会志愿者对护工队伍进行补充。
 三是灵活采取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精英人士从事养老事业。可试点推行安排年轻干部到养老机构挂职锻炼。也可联合技能职校、培训机构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建立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既解决毕业生就业,又能够代培管理人员。同时建立相应的培训、评估、激励和反馈机制,是否可参照支边、支疆、支教等政策,在进修、考察、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和相应待遇。
四是关注从业人员荣誉和价值追求,努力提高养老社会地位。可出台支持养老事业发展的表彰奖励办法,对长期从事养老事业、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从业人员,在普陀区每年的“敬老节”活动中授予适当荣誉称号。同时积极探索志愿者助老服务长效机制,在台湾地区有18%的民众参与志愿者服务,加大社会力量开展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养老从业人员的良好氛围。
 五是加强对养老从业人员的心理干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可尝试推行定期释放身心活动的“彩虹计划”,如一周一天弹性工作日、一月一次温馨下午茶、一季一次欢歌舞蹈日,一年一次家属同游日等,目的通过多形式从精神和心理层面给予更多的心理疏导、情感交融,使其时刻保持健康心态、增强职业信心。
最后,我们要说:养老事业是一项特殊的事业,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让我们通过实际行动,让更多老人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让所有健康老人幸福地生活,让所有失智失能老人有尊严地活着,为普陀区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点评:
    从选题看:这是一篇关于养老问题的提案。随着老年化社会形势的发展,养老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自然也是政协委员们多年来普遍关注的问题,相关提案也较多。该提案从加强养老从业人员和护工队伍建设的角度提出建议,视角独特,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对促进政府加强养老服务管理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承办单位如此评价:“委员的建议切中了制约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凝聚了智慧,对我们加强养老服务管理,提升为老服务水平多有益处。”
从内容和结构看:该提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由现状分析入手,分别从人员规模、劳动强度、文化素质、福利待遇、心理健康等方面阐述了存在的问题,数据详实,论据充分,可信度高,说明前期调研非常深入。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提高待遇、加强培训、拓宽来源、吸引人才、提升地位、心理干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建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结构方面,全文主体按照“分析+建议”,行文简洁明快,表意十分清晰。
    精点:提案选题涉及的问题可能很大,但进入提案的主题切口不易过大,这样反而能把问题说清,提案写起来也容易驾驭。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