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普陀养老服务体系 助力美好生活品质区建设

日期:2022-02-17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民进界别组 一、普陀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背景 老龄事业已成为国家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进一步强调了把“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的《“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着力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做好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 普陀区人口老龄化率位于全市前列。据202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数据报告,普陀区的老年人口比重高,且呈快速增加趋势:截止2020年末,普陀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6.68万人,占本区总人口比重为41.1%,全市排名第三;老年人口比重较上年增加1.2%,增长比例为全市第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69万人,比重为28.8%;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5.37万人,比重为6.0%;“纯老家庭”老年人数1.81万人,较2019年及2018年分别增加0.16万人及0.31万人。可见普陀区目前已处于深度老龄化社会且程度逐年加深,亟待引起各方重视。 二、普陀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1、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基本建成 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增养老机构30家(其中包含20家长者照护之家)。“十三五”末,新增养老床位2991张,养老床位总量达9208张,占区户籍老年人口2.5%以上。2020年底,全区有养老机构70家(其中包含20家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43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0家、养老顾问点100个、社区长者食堂(助餐点)66个、睦邻互助点50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270个。建设“普陀区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全区养老服务资源,通过与市级平台有效对接,加强民政业务“池海数据”共享应用。积极推动本区设施陈旧、薄弱的存量养老机构进行设施设备改造,提升养老机构安全运营水平。 2、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完善 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探索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加大社区“长者照护之家”等专业机构建设,推进日托、居家、机构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积极开展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以社区为载体,构筑社区照料、文化活动、卫生服务、法律维权、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在全市率先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老年福利优待政策全面落实,为低保、纳保老人发放助养金,大力推进“银发无忧”工作,开展“温馨八送”活动。实施“老伙伴计划”,推广养老辅具租赁服务以及老年人防走失定位和紧急援助系统的应用,保障老年人的安全。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和社会化有效结合,加强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各类为老服务社会组织。 3、养老服务统一需求评估和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形成 全面推进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建设,统筹老年照护服务资源,加强社区居家照护、养老机构、老年护理机构等老年照护服务的有机衔接,形成合理保障梯度。开展养老机构年度综合考评,实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动态监测。完善养老机构“以奖代补”运营补贴制度,引入第三方进行专业评估,建立考评结果与补贴扶持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落实养老机构备案工作,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机制,推动养老机构规范化建设,实现护理服务全流程监管。 三、普陀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有效供给与服务需求的脱节 依据全生命周期理论,老年期时间跨度大,从60岁到百岁以上,需要经过“低龄老年期(60-74岁)”、“老年期(75-89岁)”和“长寿期(90岁及以上)”的过程。“907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是养老服务体系能覆盖所有老年人群,并能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但现实是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而本区长期倚重对养老机构的投入建设,而对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机制的建设投入不足,使得机构、社区、居家三种类型的养老模式得不到均衡发展,部分涉老设施的供给无法满足所有老年人的现实所需。因此家庭 、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总体布局不够完善。 2、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脱节 主要表现为:一是照顾长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目前本区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三位一体”运营模式还不够健全,还不能做到为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经济状况和不同意愿的老年人提供持续照料服务;二是街镇的老龄工作人力资源配备不足,很多居民区没有专职的“老龄干部”,“养老顾问”工作流于形式;三是基层老龄工作队伍建设与老年人现实所需形成矛盾,在社区居家到养老机构的转换过程中,如何进行衔接和服务又成为主要矛盾,“找个养老院比孩子进好学校更难”的现象将越来越严重。 3、医养融合与民政卫生部门的脱离 养老服务应坚持“以老人为本”的理念,应全面加强医养的深度融合。但本区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情况还较少,护理院的建设还偏弱,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政局的涉老部门与卫建委的涉老部门相互脱节,各管一摊,有联系没有协作,有合作没有合力;二是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落实部门设置较弱,导致老龄工作委员会的统筹协调功能发挥不充分;三是老年人医疗健康数据在养老机构和医院仍然没有形成互通,各建各标准,各用各平台,区民政部门与区卫健委数据老年人健康医疗数据不能共享,不能有效推动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信息的有效运用。 4、信息运用与现实场景的脱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解决传统养老模式中的问题,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能够使养老变得人性化,多样化和高效化。但目前本区智慧养老和“互联网+养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信息运用停留于“数据化”阶段,仍然需要传统的人工方式来衔接,数据的信息化、智能化仍待改善;传统的养老服务方式,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停留在以人工养老服务为主的阶段,养老服务多为点对点或包对包的模式,不能做到信息化,从而养老服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品质不高; 四、进一步完善普陀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1、重视居家养老的投入建设,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 一是建议要强化分层次引导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在照顾高龄、失能和失智等困境家庭的积极作用。要制定激励政策,重点培养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团体、个人进行居家养老服务的创新创业,从而形成规模市场; 二是发挥社区养老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当中的良性互动,做好机构养老的服务转介和评估,促进居家养老的持续和支持,实现服务场景的有机结合; 三是建立服务供给清单,在全区层面进行统筹协调,设施分布均匀,服务有机互动,服务有效衔接。为老年人提供集托养服务、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紧急救援、精神慰籍、健康管理、康复辅助、家庭照料支持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2、构建医疗护理服务与生活照料服务相衔接的“一门式”养老模式 一是建议以统一需求评估作为重要的抓手,分类指导各类养老模式,居家养老应以能自理老人为主,机构养老以部分失能老人为主,护理院以全失能老人为主,分层次、分人群定位各养老方式,满足不同需求,打破全而不精,全而不专的养老瓶颈; 二是推进“养老顾问”工作模式,加强基层老龄部门对于本辖区内老人需求与供给的匹配,整合协调各方资源,将流程进一步简化、合理化,从老人个体出发,当其需要社区提供养老支持时,知道哪里可以求助,如何启动个人的养老计划; 三是深化医养结合工作,以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为基点,积极构建医疗护理服务与生活照料服务相衔接的“一门式”养老模式。 3、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基层老龄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基层老龄工作队伍配置及经费,夯实基层组织结构。 二是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全面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增加养老服务组织能力。 三是加大养老产业扶持力度,引进优质养老服务企业,特别是养老行业领军人才的激励,从培育、发展到激励形成工作体系。 四是发挥社区老年协会积极作用,建设低龄老年志愿者队伍,持续推进老伙伴等志愿结对服务,使老人们做到“心有准备,手有对策,身有安置”,从居家到社区、从社区到机构的流程体系。 4、大力推进智慧养老,提高智慧养老服务水平, 一是建议大力推进智慧养老,提高智慧养老服务水平,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动员各方力量,共建共享老年友好社会; 二是探索建立区养老服务平台与“社区云”的数据对接,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开放共享。依托区养老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养老机构网上备案管理制度,加大“互联网+”监管的应用。 三是要鼓励社会养老机构不断探索延伸服务,开展“家庭养老床位”模式,通过智能化、信息化,输送专业护理队伍,使老人原居安老。 四是运用智能技术,打通医疗服务与健康老龄之间的瓶颈,实现“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的链式服务。倡导全社会共同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通过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等项目,鼓励老人享受信息化带来的红利。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