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实施城市更新,是城市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与普陀实际相结合,对标“十四五”规划,统筹谋划产业定位、功能承载、空间布局、政策引导,分层、分类、分区域、系统化推进城市更新,着力推动城市更新系统治理、更可持续发展,打造持续升华、有温度、有内涵的生动样本。但当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为:一是面临较大资金需求。如据了解,2024年初我区集中开工(启动)1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额就达300多亿元,建设体量大、资金需求量大,亟待补充项目资金来源,拓宽资金渠道。二是产业用地有待优化。我区是上海发展成熟的中心城区、人口大区,也是上海的“西大堂”,与长三角交往频繁,但目前总体上形成了居住用地占比大、产业用地占比小的特点,有待营造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灵活、功能更加多元的新业态环境。三是公众参与程度不够。目前城市更新策划实施阶段对外征求意见程度不够,居民对更新计划及实施内容了解度不高,部分居民对参与城市更新意愿不强,影响项目实施。为此,
建议:
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鼓励我区金融机构为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主体提供长周期、低利率信贷支持,也可积极争取市城市更新专项基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贷款贴息,还可探索引入“合伙人”机制、“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实施模式等协作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此外,在保障公共利益前提下,对可经营、可出售、可出租的更新项目或资产,可通过REITs、社会投资人+EPC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优先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
二、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原则,深入挖掘存量资源价值,有序盘活长期闲置但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的项目资产,包括老旧厂房、文化体育场馆和闲置土地等,以及国有企业开办的酒店、餐饮、疗养院等非主业资产,并引入新产业、新科技、新文化、新业态,实现腾笼换鸟、价值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如可对我区重点楼宇进行分级分类评价,形成楼宇更新项目清单和台账,通过业态升级、功能调整、立面改造、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等多种方式拓宽产业空间。
三、加强公众互动交流。完善公众参与城市更新决策、实施、监督机制,优化决策程序,注重听取公众意见,如对于更新过程中的片区,可借助多元化互联网终端,通过更新平台征集公众意见,形成规划编制单位、更新实施单位、社区居民等多方互动交流机制。在后续城市更新中应进一步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如通过集中宣讲、入户走访、网络平台意愿征集等形式向公众宣讲城市更新方案、听取意见建议,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四、坚持合理开发方式。特别是对历史街区、老旧居住活化利用等城市更新项目,建议不沿用过度房地产化的开发方式,而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的原则,采用微改造的“绣花”“织补”方式,以小规模、渐进式节奏实施有机更新,推动由“开发方式”向“经营模式”转变。尤其对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可通过“绣花”“织补”等方式,完善社区各类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能力和水平,切实构建起与上海超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区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