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妇联界别组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构建社会管理体制作出了完整的战略性设计。其中,加快形成“党委负责、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表明了多方主体在管理格局中的不同方位、作用以及多方主体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突出显示了社会组织是社会协同的重要主体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因此,培育和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共识和基本趋势。)
现代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因下岗、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引起的经济压力以及亲子间沟通的困扰、单亲或再婚家庭的适应、老人赡养、流动人口的文化融合等等,种种压力都日益突显并映射在家庭中。家庭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压力能折射出现代社会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由于家庭事务被认为是个人私领域的小事而非公共领域中的大事,因此,在社会关注和公共政策的设计上,通常缺乏家庭视角。可见,开展相应的研究尤为重要。
社会组织作为宏观社会资本的一种,应该可以成为应对家庭压力的重要资源。本研究主要通过调研问卷对普陀不同家庭女性的家庭压力进行研究,了解、分析和探讨家庭压力的状况、影响因素和培育女性社会组织对于缓解家庭压力的优势以及女性社会组织自身发展需要的支持。
二、现代社会家庭压力的表现
压力是身体对环境要求所作出的一种生理反应。家庭压力可以解释为:“家庭面临危机时,由于资源匮乏所产生的压力”。家庭压力不可避免。现代社会,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各种矛盾冲突集中地释放出来,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庭作为一种社会设置,社会的丝毫变化,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分配制度和保障制度的改革,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都可以从家庭问题中集中地体现出来。从这种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历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人们在决定情感归属时那么关切经济利益,致使家庭成员的关系显得如此微妙,甚至脆化。由此,人们在承受着一种难以名状的不安全感和漂泊感;另外,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延续施行,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整个社会的人口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至此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承受如此繁重的家庭赡养任务;随着教育的市场化,教育成本提高了,家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方面的压力;随着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代际冲突压力凸显。
可见,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压力正在越来越多地以各种形式集中地表现出来。
为了了解和分析普陀区职业女性的家庭压力,并据此探索缓解的方法和途径,我们采取抽样的方法选取普陀区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家庭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获得223份调研问卷。据研究需要,筛选后共有220份问卷符合我们的研究需要。
样本的特征如下表1:
调研对象年龄 |
人数 |
教育程度 |
人数 |
婚姻状况 |
人数 |
25岁以下 |
42 |
大专以下 |
36 |
未婚 |
51 |
26—35岁 |
78 |
大专 |
94 |
已婚 |
167 |
36—45岁 |
68 |
本科 |
82 |
离异 |
1 |
46岁以上 |
32 |
硕士 |
7 |
丧偶 |
1 |
合计 |
220 |
博士 |
1 |
合计 |
220 |
|
|
合计 |
220 |
|
|
调研问卷中的数据整理和统计结果显示,普陀区职业女性家庭压力源的排序情况,如表2:
普陀区职业女性家庭压力表现排序(多选%) |
排序 |
压力源 |
压力 |
1 |
工作紧张,难以顾家 |
55% |
2 |
子女教育 |
40% |
3 |
家务繁重 |
36% |
4 |
子女生活照料 |
35% |
5 |
老人赡养和照顾 |
35% |
6 |
住房困难、还贷压力 |
20% |
7 |
家庭经济拮据 |
10% |
8 |
夫妻感情难题 |
3% |
9 |
无压力 |
3% |
10 |
配偶下岗、待业、失业 |
2% |
11 |
配偶黄/赌/毒/暴力 |
0.10% |
12 |
其它 |
0.10% |
综合上表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职业女性家庭压力主要来自于难以顾家、子女教育、家务繁重、子女生活照料、老人赡养和照顾、住房还贷和家庭经济拮据7大方面。
三、家庭压力支持途径
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家庭压力,职业女性通过怎样的途径得到了支持呢?下面引用上海法政学院杨柳老师在2012年所著《社会组织:缓解家庭压力的新生资源》一文数据,如表3:
家庭因应不同压力的社会网络资源(多选%) |
压力源 |
无支持 |
非正式支持 |
正式支持 |
有压力未获得任何支持 |
亲戚支持 |
朋友支持 |
邻居支持 |
其他支持 |
社区支持 |
所在单位支持 |
家庭经济方面 |
25 |
56 |
40 |
3 |
2 |
2 |
5 |
家庭就业方面 |
25 |
45 |
54 |
3 |
1 |
2 |
4 |
家务方面 |
22 |
57 |
32 |
6 |
6 |
1 |
0 |
家庭关系方面 |
21 |
52 |
52 |
2 |
2 |
0.1 |
2 |
心理方面 |
19 |
40 |
64 |
3 |
7 |
1 |
3 |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当面对各种家庭压力时,亲戚、朋友、邻居等非正式的支持比例相对较高,而来源社区或所在单位等机构的正式支持比例相对较低。由此可见,人们解决问题的视野更多的停留在私领域,而相对于宏观视野下的公共资源特别是组织资源的利用比例偏低。
本次调研中,我们还对职业女性今后遇到家庭压力时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支持进行了排摸。其中,26%的人愿意自己克服无需支持,74%的人希望在遇到各种家庭压力时得到社区和政府得到支持。
当前,现代家庭结构日趋简单化,朋友和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单位的服务功能日益减弱,想寻求亲戚、朋友、邻居和单位的帮助来缓解家庭压力也变得越来越不易。所以说,当遇到家庭压力时,人们期望有正规的社会组织或社团来缓解压力,尤其是女性。因此,扶持、培育和建立具备服务性功能的社会组织是当务之急。
四、女性社会组织现状分析
社会组织,从狭义而言,专指政府编制之外的,通过提供公益服务和调整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民办社会机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社团组织、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后来又统称为“民间”组织。目前对于“女性社会组织”尚未形成权威性的定义。这里,我们权且将“为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服务”的机构和组织或以“主要针对妇女儿童群体开展各类活动”所建立的组织都纳入女性社会组织的范畴。
从普陀社团局获悉,截止到10月,在普陀区注册的社团有121家,民非组织有333家。
从全市情况看,社会组织呈现出“三多”的特点:一是参与人群中女性多;二是女性社会组织多;三是组织负责人中女性居多。从普陀社会组织情况分析,社会团体中负责人共有777人,其中,女性383人,占49.2%。女性社会组织大多以追求公益,提供公共服务为目的。而女性社会组织关注度最高和投入最多的领域就是为老人服务、教育和婚姻家庭等等。从调研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陀区的职业女性家庭压力主要体现在子女教育、家务和老人赡养等方面。因此,培育扶持带有公益性、服务性的女性社会组织,是有效缓解职业女性的家庭压力的有效途径。
目前,女性社会组织发展的最大制约在于缺乏资金、缺乏政策的支持、缺乏相关法律政策和管理知识的学习机会(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王菊芬《上海女性社会组织发展》)。
五、发展女性社会组织的思考和建议
推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及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建设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未来普陀区应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创新,深化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引导、支持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其中当然也包括扶持推动女性社会组织的发展,使服务型女性社会组织能蓬勃成长、发挥更大作用,解普陀职业女性和家庭后顾之忧。
本次调研提出了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是建议政府加大对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持中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今年,全市妇联系统积极落实创建“上海市示范性家政服务站”市政府实事项目,在“家政服务业”管理相对混乱,服务质量不高,信誉不够好的情况下,妇联主动加强对家政服务业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我区2家家政服务公司获得“上海市示范性家政服务站”称号。妇联组织自身具备“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职能,要完成党赋予的职责和任务,必须去机关化、去行政化,工作内容由活动型为主向服务型为主转变,工作方式由行政化为主向项目化、社会化、实事化为主转变。建议政府大力支持群团组织主动加强对同类别、同性质社会组织的服务、引导和管理,给予群团组织更多探索扶持社会组织的机会,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从而使群团组织在政治上体现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发挥引领聚合作用,在服务上发挥平台整合作用,把群团的传统优势与社会组织的活力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利用现有社会组织专业化资源为缓解家庭压力提供必要支撑。普陀区存量女性社会组织中,尚有一批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她们通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后,由于这些机构宣传力度不强或者因为缺乏资源整合的平台,导致无法在全区范围内将其专业化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值。建议区社团局和妇联建立内部定期沟通和会商机制,共同合作孵化、培育女性社会组织,有效整合资源,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
三是以需求为导向,扶持领军人物创办专业化服务型社会组织。在充分挖掘现有存量社会组织的力量的同时,建议政府对于建立女性社会组织要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引导和促进女性社会组织相关行业的发展。对于新建立的女性社会组织,可以设立初创资金,无论是非登记注册或是登记注册女性社会组织都可以给予一定数额的启动经费,既帮助女性社会组织的建立,也吸引年轻人、大学生以社会组织的方式创业,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在培育新型社会组织的同时,以需求为导向,鼓励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女性和有一定社会资源和经验积累的领军人物,如三八红旗手、学校女教师、热心公益的“草根”妇女社团负责人等等创办女性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申报承接的方式,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确保女性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