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界公益慈善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

日期:2013-01-21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普陀区政协宗教界别组

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为佛教界指明了发展方向。刚结束的十八大再一次强调这一基本方针,随着这些政策及纲领的深入贯彻执行,相信佛教界会把奉献、服务社会的公益慈善事业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认真研究与探索佛教界公益慈善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这个命题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当前佛教界公益慈善事业大力发展的社会动因

    中国佛教界历来具有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优良传统,历史上一直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佛教教义中,广作资生福利事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倡导慈悲济世的大乘菩萨精神,“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佛教立世的根本宗旨。这一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指导着中国佛教信徒在修行自利之外,还从事着急难救助、扶弱赈灾的慈悲利他实践。进入21世纪以来,“人间佛教”思想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导思想,而通过参与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既体现了佛教自身的价值,也促进了佛教自身的发展。

在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下,佛教各寺院场所得以恢复宗教事务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佛教的发展佛教信徒可以公开合法地在场所内开展宗教及相关活动,这也保证了寺院可以在弘法的同时,发扬佛教利生的优良传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关于加强发展慈善事业的号召,将慈善事业作为佛教与社会沟通的最直接、最可接受的桥梁和方式,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动。 

同时,我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需求缺口很大,随着绝对人口增加、老龄化加剧、种种社会福利慈善需要与时俱增,有限的政府资源不能满足所有的缺口,所以要开辟更多的慈善渠道。而发挥宗教界这一特殊的社会资源,是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惯例。事实上,佛教界的公益慈善活动在国内各类救助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悠久的历史传统、坚实的信仰基础、以及佛教界丰富的资源优势,成为佛教界社会服务的强大优势。以上海玉佛禅寺为例,继前任方丈真禅法师于1984年设立专项慈善基金,二十多年来,玉佛寺在赈灾济贫、赡老抚幼、帮困助残、希望工程等公益慈善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日益成为上海慈善救助及社会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玉佛禅寺也因此连续两次荣获市民政局颁发的“上海慈善奖”。

    二、当前佛教界公益慈善事业呈现的特点

佛教界对公益慈善事业有着普遍的共识,服务观念与时俱进,近年来,佛教界的公益慈善事业呈现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成立专门机构,体制日趋完善比如玉佛寺于2008年5月31日成立了觉群慈爱功德会,该部门的设立,旨在将慈善事业从源头上着手,整合资源,归口管理,改变过去佛教界从事慈善工作的无计划、非常态的状况。之后,上海很多寺庙(包括道教场所等)都纷纷成立了各种功德会,以此推动了宗教公益慈善的专业化、制度化道路。

    2、主动募集善款,培养慈善习惯。我国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资金来源不尽相同,有在寺院的收入中定期拿出一部分,有活动时拿出一部分,也有为某活动定向募款但是现在各寺院越来越重视主动劝募善款,改变过去因急、灾而动以及劝募面窄的情况。比如玉佛寺主动开设独立慈善账号,专款专用,并通过慈善理念的宣传,让大众培养慈善习惯,觉群慈爱功德会“365”的会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们每天节约1元钱,既不影响生活,又能每天播种慈善种子,也为自己培植福德。“觉群慈爱功德会”的口号就是“日行一善,快乐365天”。

3、开拓慈善视野,提高服务意识以往人们总是把慈善等同于捐款、帮困、救灾,随着佛教界慈善视野的开拓,佛教界正逐渐改变思维模式,尝试参与社区服务、机构关怀的社会工作。如玉佛寺经常组织深受社区居民欢迎的专家义诊、赠送腊八粥、法师题写春联,还经常组织志愿者去老人院陪伴老人、为老人过生日、去医疗机构陪伴贫病儿童,为他们送去关怀欢乐。同时还尝试进行监狱爱心帮教,在2009年3月和2012年5月分别由法师和爱心人士到白茅岭监狱和南汇监狱进行爱心帮教,开设讲座,赠送书籍,并与南汇监狱签署了长期帮教的协议,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4、加强社会合作,扩大慈善规模。自改革开放后,佛教界积极参与慈善,但限于政策及社会认知度等因素,还只是间接地发挥着作用。随着政策的放宽、公众包容度的增加,佛教界的慈善参与度也越来越深。比如说玉佛寺在2011年5月启动了“慈爱教师培训”的计划,但如果没有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合作,这样的活动只能是以向某市级慈善机构捐款来实现。但是,现在却不一样,正是因为在公益慈善的平台上,整个活动得到了普陀区政府、普陀区教育学院、云南省普洱市教育局、上海市援疆前线指挥部、新疆喀什地区教育局、新疆驻沪办、普洱市驻沪办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得玉佛寺能够直接参与到教师审核与筛选、课程设置、善款使用与监督等整个过程,也使得第一批49名、第二批47名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能够坐上飞机来到大上海,并得到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进修。尤其是普陀区教育学院还在事后进行教育质量回访和现场指导,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慈善活动,也扩大了慈善规模。

    总之,佛教界的公益慈善事业,已呈现出从零星的扶弱赈灾,扩展到日常的机构关怀;从简单的急难救助,深化为造血援助;从物质扶贫到心灵关怀、精神慈善;从上海走向贫困边远山区,辐射全国的特色;慈善活动已从最初的小规模、个体化及单一化,具备了大规模、社会化、多样化的特质

    三、佛教界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如上所述,佛教界为促进社会和谐做了很多努力,也得到了社会一定的肯定,但毋庸讳言,从长远或更宏大的范围来说,佛教界所起的作用还相当有限,在和谐社会建设的事业中,还有更多的空间与工作需要去做。

    1、加强自身建设,找准佛教界公益慈善的定位,深入参与公益慈善活动。

目前佛教界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尚处于自发自愿、分散无序的初级阶段,大部分慈善工作内部工作人员兼职,价值观有偏差、目标不明确,专业化程度低,在劝募能力、管理水平、办事效率、项目规划以及善款增值上还不成熟部分机构缺乏长远规划,长效机制不足,服务领域不合时宜,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所以,佛教界要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首先必须成立专业的机构,培养既具有佛教信仰和知识、又具有专业NGO管理经验的人才;其次是各佛教团体的慈善机构要明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找准自身的定位与发展目标,有重点地开展社会服务;再次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公信力的建设。开展项目也要做到深入调研、长久持续,坚持慈善受益面最大化。

 2010年春天,云南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玉佛禅寺为此募得善款50万元。按照以往的经验,要么将这50万元捐给市慈善基金会或红十字会,要么买50万元的水送到当地。但为了更扎实地开展慈善项目,玉佛寺派人前往灾区实地考察。经调研后发现,一次性的捐水不如长期的引水工程更能解决当地百姓的缺水状况。在普陀区政府的积极支持和牵头下,玉佛寺在2010年4月为昆明寻甸县和普洱镇沅县两地援建了两个人畜饮水工程,数千村民和学生的饮用水问题得到永久性的解决。而在当地开展慈善活动的同时,欣逢上海世博即将开幕,为使贫困山区的师生也能共享世博的精彩,玉佛寺又于当年8月举行了“一加一看世博”活动,邀请了部分大山里的孩子坐飞机来大上海感受城市的文明与辉煌。玉佛寺的法师和志愿者全程陪同这些师生,在与师生们的深入接触中,玉佛寺感受到教育对贫困山区的重要性,而教师的眼界将影响着孩子们的胸怀,于是在2011年春节晚会上将义拍所得的善款专项设立了“觉群慈爱进修班”的项目,并连续两年邀请了96名贫困山区的老师来沪开展了培训活动,其中来自云南普洱地区的有67名。2012年11月,玉佛寺又承诺每年援建两所图书室,云南普洱地区的两所学校首先通过了玉佛寺的审核。上述的一系列活动中,玉佛寺都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立项前一定经过深入、审慎的调研;立项时会提供恰当、细化的方案;开展项目时也会仔细审核受助对象,并全程参与;活动结束时全面总结,以此保证公益慈善事业能长久、持续的开展。

    2、充分发挥佛教界深厚的信仰基础和自身优势,以各种方式团结、稳定和服务信教民众。

    据国宗局2008年文章中显示数据表明:中国基督教信教人数为1600万,天主教信教人数为5500万,伊斯兰教为2100万(依人口计),影响最大的是佛教,该报告没有统计出精确的数据,但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群。由此可见,佛教界要是能发挥在信众中的社会服务的自主功能,整合与优化社会资源众提供有效救助帮助困难信众、化解社会矛盾将为稳定社会、减轻政府负担做出多大贡献啊。   

佛教界首先可以联系大量信教群众,以佛教的“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作为宣扬基础,以五戒止恶,以十善修德,提升社会的道德,教导信众能“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由于信众涵盖社会各个阶层、遍布社会各个角落,如果广大信众能在佛教界的倡议和引导下,坚持五戒十善的行为准则,那么事实上也间接地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果再动员广大信众通过佛教的公益慈善活动改变自己的生命情态,确立自己人生的社会价值,把培植福德的信仰与奉献社会的行为有机结合,那就更是直接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了。

要服务好信教公民,可以对信众的困难进行及时的物质帮助,也可以在精神上引导大众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比如说环保是一项众所周知的公益活动,为了让信徒能乐于接受,玉佛寺就把佛教传统的护生理念与现代的环保理念相结合,经常组织慈善放生活动,以信徒喜闻乐见的形式,倡导信徒关爱环境、关爱母亲河,同时还邀请各方面的专家从“人与自然”、“吃素与养生”、“放生与环保”等不同角度举办公益讲座,并邀请国际环保专家在玉佛寺举行环保论坛,提出了上海佛教界的八年环保规划。

    3、物质慈善与精神慈善并重,加强临终关怀的研究和实践。

 在我国以政府为主导、不断扩大投人的国民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已经基本建立或将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教界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大的框架下可提供服务的宏观空间将会越来越小,而且这几项社会服务体系专业性非常强,佛教界要靠自身的力量很难独立完成,若要在此做贡献,可以用拾遗补缺的方式实现,比如支持慈善图书馆的建设,设立助学支教基金,购买医疗、养老服务(即由佛教界出资聘请专业人士管理医疗、养老等机构),提供志愿者服务,等等

佛教界除了可进行出资捐款、急难救灾、扶贫济困的物质慈善,更可强化精神慈善,如重大灾难事件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心理援助,对有需求的民众提供心灵关怀和心灵矫治。这个方面佛教界及其他的宗教界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2010年的静安11.15大火事件中,由于事发突然,又伤亡严重,很多居民对政府派来的协调人员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致使很多工作难以开展。玉佛禅寺除捐款捐物外,得知有本寺365会员在大火中丧生,第一时间派出了法师和工作人员到临时安居点进行慰问,并做了相应的安抚工作,同时免费为他们举办了超度仪式。基于同样的信仰和玉佛寺真诚的服务,会员家属终于泰然接受了这场灾难,度过了这一心理危机。

老年人的临终关怀,是放在佛教界面前的另一个重要的公益慈善课题。我国日趋老龄化,上海尤其如此。“十二五”以来,上海人口老龄化压力日渐增大。截至2011年底,上海户籍人口中老年人口为347.76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24.5%,相当于每四人中就有一名老人。怎样让老人的晚年过得幸福、安康特别是临终时能安详、坦然,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佛教对于临终关怀有很高深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由于其中涉及一系列的佛教理论和复杂的宗教仪式,鉴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做展开了。不过有一点相信大家都能了解,佛教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一种宗教,能够留存到今天,并有众多的信徒,与其对于生死的思考以及对于生命的态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佛教界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奉献一份力量。

 慈悲喜舍,大爱无疆。公益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佛教界服务于社会和谐建设的必由之途,期望更多的佛教寺院场所能坚持大乘佛法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无我精神,知恩报恩,力行慈善,与社会各界一起,共同缔造和乐共处和谐圆满美好明天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