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家庭低碳行 垃圾分类要先行
普陀区政协妇联界别组
一、调研背景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每年急速增加。上海平均每天的生活垃圾处理量超过1.9万吨,每天一个人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
据此,市绿化市容局、市妇联、市文明办等部门联合推出“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实事项目。2011年年初,该项目被市政府列为2011度实事项目。各区县也相应将此作为实事项目。一年来,我区在区委、区府的领导下,由区市容绿化局、区妇联、区文明办牵头,联合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环保局、区住房保障和房管局、区科协、区商务委等单位,在曹杨街道开展试点,围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和减量化工作目标,着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综观全市推进情况,这项工作开展还存在不平衡现象。巩固垃圾分类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总结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是作为该项目工作推进小组成员单位之一的区妇联组织的重要责任。因此,妇联界别组就普陀家庭参与“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这一实事项目过程中取得的成绩、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开展了调研工作,以期为完成市政府确立的“以区县为主,2013年在本市城市化地区完成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体系建设;力争垃圾分类知晓率在2013年覆盖本市城市化地区家庭;以2010年为基数,2012-2013年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每年降低5%”这样一个目标和任务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普陀区开展“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活动情况
1、完成任务情况。我区今年列入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区域是曹杨街道,曹杨街道共有居住小区59个,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生活垃圾新分类(六分类,原为四分类),目前该区域已建成5个分类示范小区,54个分类试点小区,曹杨街道所有居住小区已全部实施生活垃圾新分类。比照“进入未端处置设施的生活垃圾量比上一年度(2010年)减量5%,日均计划量1077(吨/日)”这样一个设定的目标,截止
2、宣传培训情况。垃圾分类减量实事工程的实施期为3年,第一年目标是提高市民知晓率与参与度,因此,重点抓好宣传培训工作是关键。今年来,我区印制了4万份(册)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投入使用,并在曹杨社区对居委干部、物业管理人员、保洁员、收运员、社区居民等开展了43场,共2140人次的专题培训,同时,建成了一个供长期宣传教育的阵地——垃圾分类专业宣传教育展示厅。
3、装备配备改建情况。购买了6辆分类垃圾收运车,厨余垃圾分类桶1500只,垃圾袋2万只,入户分类桶40000组。在曹杨街道试点示范小区安装了利乐包装纸盒专业打包机1台。根据“垃圾就地处置”的要求,已改建垃圾中转站1处。此外,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还引入上海傲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区投资建设厨余垃圾终端处置厂。该厂建立在山华果品市场,通过粉碎、脱水、厌氧发酵等工艺流程,对厨余垃圾进行科学利用、减量处置,其产品作为土地肥料,还肥于田。目前,该项目已建设完毕,投入试运作,初步解决我区大型蔬菜、水果、水产批发市场等农贸集市产生的厨余垃圾的处置难题。
三、存在问题
1、宣传氛围营造不够,市民知晓率高参与率低。生活垃圾的分类、减量涉及人们的思想认识、行为习惯,需要反复予以宣传引导,激发市民自觉意识才能见效。这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目前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大,氛围营造不够浓。从试点小区家庭看,垃圾分类的知晓率高,但参与率不高。参与第一批试点的小区约50%的家庭能参与分类,而此后试点的小区家庭参与率仅20%,同时分类的准确率普遍较低,80%以上的小区需要二次分类。
2、末端处置设施建设滞后。垃圾要分类、减量,应先建设好分类后的末端处置设施,目前我们的末端处置设施建设普遍滞后,面临着缺用地、缺资金、缺技术的窘迫局面。分类出来的厨余垃圾、园林修枝垃圾、建筑装潢垃圾没有得到统一、规范、科学的终端处置,成为限制垃圾分类发展的一大瓶颈。试点家庭发现家庭分类后垃圾又被集合在一起运输后,积极性大为挫伤。
3、社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企业的参与、市民的行动,需要在立法、科研、经济循环使用、市民文明习惯等各方面予以明确与加强。目前,资金投入还不能匹配目标要求,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法律尚不全面;各类生活垃圾转变为资源的技术与设备还很欠缺与落后;社区推广活动中,还没有形成全方位共同努力的局面。
四、对策和建议
(一)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形成整体宣传效应
1、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加大垃圾分类和可循环利用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改变家庭生活垃圾处理的原有方式,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通力协作,更需要媒体的鼎力支持。媒体具有社会责任,作为政府也有能力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建议集全区力量,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移动媒体、户外广告、实物广告等,集中开展公益宣传,有效地普及垃圾资源的再利用知识教育,提高市民知晓率和社会影响力。
2、以街道和社区为单位,培训宣传人员,进行垃圾分类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社区居民点是各类家庭残余生活垃圾,包括厨余垃圾、电子垃圾、废纸电池、塑料等的最重要集聚地,垃圾分类也最复杂。建议在社区干部或社区社会工作者中培养一批具有指导和管理社区环保问题的专业人员,并成为各社区环保工作的直接实践者和管理者。同时要培育一支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和社区干部一起,具体承担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指导工作,直至垃圾分类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
3、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专门的环境教育等内容。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国外特别是日本的成功经验之一。中小学教育中垃圾分类、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知识是解决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的根本环节。据了解,日本小学的环境教育,就是从垃圾分类做起的。这些学生回到家和在社会上也是很好的普及宣传员和监督员,将对家庭及周围人员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知识教育,使得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
1、以追求垃圾“零焚烧”“零填埋”为目标,改扩建各类基础设施,有效循环利用各类资源,减少垃圾处置量。垃圾处理目前主要还是靠填埋和焚烧。随着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和人类生存的需要,循环利用各类资源的实施建造迫在眉睫。目前,由于这类处置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建议政府要加大投入,对现有压缩站、垃圾箱房、中转站等设施抓紧改建,引进先进设备,加快对厨余、园林修枝、建筑装潢剩余物的资源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减少直至取消垃圾填埋和焚烧等破坏性处理方式。
2、建立社区垃圾分类回收站和旧物交换信息中心。追踪垃圾分类难以推广的原因,怕麻烦是主因。在“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指南中,仅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就有“日常回收”、“专项回收”和“废品回收”三大类和“其它垃圾(干垃圾)”、“厨余果皮(湿垃圾)”、“有害垃圾”、“玻璃”、“破旧衣物”、“饮料纸包装”、“可回收物”七个小项,并各有具体分类说明。建议,在继续推行垃圾分类实事项目的两年间(2012年—2013年),建立社区垃圾分类回收站,承担分类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垃圾回收奖励制度。同时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引导市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同时建议,在社区建立“物品交换信息中心”。对于家中不用的物品、旧家具,登记并在网站或宣传栏公布,适时举办“以物换物”,倡导市民变废为宝,减少资源浪费。
3、从人性化角度,合理设计家庭分类放置箱。从试点情况看,目前赠送到试点家庭的垃圾桶偏大。垃圾袋尤其是湿垃圾的垃圾袋也偏大。由于湿垃圾每天要丢,不能完全将垃圾袋装满,市民反映浪费严重。湿垃圾袋只要做成目前的四分之一即可满足每日湿垃圾产生量。垃圾集中投放点的分类垃圾桶上的垃圾类别标志不明显,给市民正确投放造成一定的障碍。建议为家庭设计宜于对垃圾进行分类放置的转盘式垃圾箱;分类垃圾投放桶上“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标志醒目而清晰,可用图片和文字两种形式标示。
(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确保垃圾分类回收的逐步推广和加快实施
1、政府主导,源头控制过度包装产生的资源浪费。目前,市场上所购商品中难以降解的包装袋、重金属含量超标的生活物件以及过度包装、豪华包装等,是家庭垃圾的来源之一。所以建议政府运用经济的奖惩措施和行政的管理手段逐渐培育“绿色环保型企业”,淘汰污染性强的企业,从生产环节源头上削减商品消费后的垃圾产量和物资浪费现象。
2、向社会开放垃圾处理产业市场,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扶持社会大型的回收企业等进入市场。建议由政府主导,建立一个企业管理、政府监督、法律保障的公平竞争平台,将垃圾的收集、分拣、回收、储运、处理、再生利用、产品经营等一体化,形成一个产业链,实现互动式发展。如引导大型企业、公司回收废弃包装材料,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建立环保公益机构,由政府免费提供场地、非政府组织赞助设备、企业提供垃圾分类培训,帮助建立扶持各类环保公益组织开展工作。上面谈及的上海傲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区投资建设厨余垃圾终端处置厂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3、在实事项目推进的日常管理中,建议要逐步建立区、街道、社区三层评价体系。全面跟踪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成效,与街道、居委、物业加强联系,及时掌握分类垃圾的运输处置动态,杜绝垃圾混装、混处事件的发生。对反馈的情况及时纠错、完善,确保分类实施的成效稳定,巩固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成果。
生活垃圾减量化已被设定为“十二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要指标之一。市委建议中已经把目标设定在“人均生活垃圾处理削减率达到20%以上”;市政协“关于‘十二五’期间应对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若干建议”中也提出“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将人均生活垃圾处理削减率达到20%以上”。要完成20%的指标也是非常艰巨的,是要付出极大努力的。妇联界别组借此机会,向社会呼吁:让我们行动起来,自觉主动地推动垃圾收集、分类、处理等工作,努力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