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日期:2022-02-17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一、提案的背景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相关文献研究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在5%-30%[注: 丁文清,周苗,宋菲.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Meta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7,39(07):785-791+795.],平均约为15.6%,略低于国际水平,具有轻度心理问题频率高达42.5%-63.7%,17.5%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区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团队2019年对本区2580余名小学生开展的调查结果,这些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行为问题或社会适应不良,有自信心不足、自我贬低或自暴自弃倾向;2021年对初中1400余名初中生开展心理调查,量表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初中生有较大的学习压力焦虑,近40%的学生有网络依赖,影响其睡眠质量。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等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现象。 二、工作与成效 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青年发展报告》到“双减政策”的推行,“健康第一”如今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关于保障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呼吁不断涌现。为此,区卫生健康系统不断探索新工作模式,积极守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一)组建专业团队,提供细化精准服务 近5年来区卫生健康系统积极引进精神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组建多学科协作队伍,推动我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践探索。2011年,区精神卫生中心挂牌成立全市第一家独立的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普陀区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目前已与区内10家中小学签订“心理健康教育医校同创共建协议书”,定期提供专业指导。 (二)医教资源联动,合力打造特色品牌 一是医教联动,打造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特色品牌。区卫生健康委和区教育局合力推进“健心引行 筑梦扬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项目,积极培育学校心理健康讲师团,通过举办心理健康大讲堂、制作动漫科普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多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重点守护,持续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2020年,区卫生健康系统联合多部门发起“成长守护——心理健康公益互助联盟”,积极构建“公益+普惠+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对特殊家庭儿童制定“一孩一方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合力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是专题培训,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育。每年2次为分管校长、班主任老师、新入职教师、心理老师等重点对象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并制作科普宣教标准化课件,供老师学生学习。每年在开学季、毕业季、“世界卫生日”等主题日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受众学生、家长、教师等共计5000余人次。 四是资源下沉,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优质服务。区精神卫生中心每月派出2-3名精神专科医生前往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坐诊,接待中、重性心理疾病中小学生, 提供咨询评估服务,累积接待个案300余例。并对在档重性个案进行研究,为学校突发危机个案提供医疗干预。 (三)开展科普宣传,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利用“健康普陀医立方”等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推送科普文章,总浏览量达3万余人次。区卫生精神中心每季度编撰《心理健康导报》,已累计发放约2万份;启动“悦心亭”项目,提供心理健康状况自评、心理援助热线等六大类心理服务功能;打造“心博士”心理咨询医生形象,科普青少年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学习强国、新浪、今日头条、云直播等平台进行近40期的科普宣传,获得了最高达16万点击量的关注度,受众数达数十万人。 (四)强化科研攻关,加快推进成果转化 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注重提升相关科研水平,围绕区内儿童青少年人群完成近10项市、区各级课题,如《普陀区中学生自杀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等,发表20余篇研究成果。2021年,“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申报立项为区卫健系统特色专病;“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与心理病理症状相关性及评估精准化和治疗阶段化的探索研究”获得市卫健委专项面上课题;“临床心理学科(儿童青少年方向)”申报立项为区公共卫生重点学科。我们以普陀区内儿童青少年为对象,着力关注情绪问题、厌学行为、自杀自伤行为及网络成瘾、睡眠等心身问题,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服务做深做实。 (五)完善服务体系,推进特色专病建设 针对我区青少年儿童门诊量大、增长率高的情况(目前每年门诊量2000人次、10%的增长趋势),区卫生健康系统不断完善以儿童青少年为中心、以1+N家庭工作系统为抓手的精神科医生问诊-心理治疗师干预-社会工作者宣教服务体系。同时,区精神卫生中心积极推进区级“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特色专病建设,着力打造 “睡眠障碍”特色专科。 三、存在的困难 (一)追踪问效难 医师下沉坐诊的后续追踪效果空白、缺乏延续性。部分“需要就医”的儿童及家庭接受专业诊疗服务的意愿低;不同程度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分层个性化治疗方案开展难。儿童青少年在筛查过程中会有应激反应,部分学生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高危学生需要较长疗程的治疗,部分家长在接受几次治疗后发现效果不明显就容易放弃,也有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无力承担治疗费用,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二)专业能力不足 医师力量相对紧缺,学校心理老师虽然数量不断增加,但仍存在配备不足、专业水平有层次差异等问题。社会心理咨询师资质不一,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识别、诊断和干预,有畏惧心理,专业能力不足。 (三)亲子关系待提升 家长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薄弱,对学业成绩的关注明显高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家庭成员关系教育亟待提升。家长及大众容易忽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生被养育、教育的家庭土壤和学校环境若不适宜,极大地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场地、经费保障难 厌学、因病休学在家的儿童青少年,社会活动区域受限,社区民政、管理部门的支持不足,专业医疗机构康复训练及培训中心缺乏,社会工作者精力有限。 四、建议与展望 (一)进一步加强多方联动、同向发力 从源头、过程、结果、保障四个方面综合管理施策,卫生、教育、街道、民政、政法等多部门协同,建立医院-学校-社区-公安的多方联动工作模式,成立项目工作组和专家指导组,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家庭参与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推动相关部门立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8]44】号 《关于印发普陀区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普卫健疾妇[2020]5号】]职责任务要求,加强沟通,合力解决难点问题。 (二)进一步加大宣教力度、营造氛围 一是加大媒体科普宣传力度,以专题讲座、义诊、线上发布科普文章等多元化的宣传形式,有重点、分阶段的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强化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二是加强网信、公安等部门对网络内容的监管,及时清理网上危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信息,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 (三)进一步提升培养力度、拓宽渠道 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健全由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学校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增设社会工作师岗位、拓宽职称晋升渠道。定期开展常见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健康评估、心理治疗、危机干预等系统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用心服务 一是将心理健康纳入学校常规体检内容,在体检中心、相关医疗机构设立心理测评中心,继续优化和完善“悦心亭”心理服务功能,扩大进驻场域,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扩大心理援助平台的社会影响力和利用率。在目前的学生档案中增加心理健康信息,推动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二是逐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心理咨询室,对心理咨询室设置提出专业指导建议。三是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热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热线等心理健康援助服务作用,开设睡眠、心理咨询等专科门诊,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预警和处置能力。 (五)进一步争取资金支持、强化保障 一是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专项经费,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支持课题调研开展纵向研究,完善监测评估干预机制,追踪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趋势。二是整合社区网格化管理、居委心理咨询服务点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配备必要的办公场地和设备,开设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基地。 医卫界别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