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普陀区委
到2013年底,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约130万人,实现增加值25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1.5%。全市87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形成“一轴(延安路城市发展轴)、两河(黄浦江和苏州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多圈(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的空间布局,由前期快速的数量扩张逐步转型到以国家级产业基地为引领、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的新阶段,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依托主导产业集聚企业打造产业链。在一个集聚区内,一个行业的产出,可以作为另一个行业的投入品。二是专注产业细分,形成品牌特色。以创意设计产业为例,已经细分为时尚设计领域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时尚产业园、尚街、2577等;软件创意设计领域的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虹桥软件园;建筑设计领域的八号桥、文定生活、创邑金沙谷;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工艺旅游纪念品设计产业集聚区;设计外包服务领域的八号桥、江南智造;视觉艺术领域的映巷创意工场、M50创意园等。三是依托产业基地引领园区和产业整体联动发展。政府通过构建产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在推动文化创意园区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起到了整体提升能级的效果。超过80%的园区至少建有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内容涵盖产品孵化、展示推广、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政策咨询等。四是运作模式从企业自发向“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转变,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文化创意产业并不单纯依赖地段、政策,而是越来越依靠品牌、服务和内涵。五是社会参与形式多样,有的是校企运作,借助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对老厂房进行统一改造,典型的如同济大学周边的建筑园区、东华大学附近的时尚园区、上海交大周围的软件园区等等。有的则推进园区与街区、社区融合。一些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正利用集聚效应所形成的辐射功能,逐渐向街区和社区发展转型。最典型的如田子坊,将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文化、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休闲环境,也探索了城市旧区改造的新模式。六是市场运作方面,包括体制外企业投资运作、国有企业集团自行运作、大学投资建设、大集团合作、街道与经营者合作、行业协会牵头等,产权方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和专业管理团队参与运作和管理。
二、普陀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1、已形成一定规模。总建筑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创意产业园区13家,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4家,入驻企业总数超过900家,来自世界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从业人员超过1.7万人。
2、已形成品牌园区。天地软件园是全市11家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 2012年启用新的天地科技大厦,被认定为第一批市级科技孵化器,以动漫游戏和软件服务业为特色,已成功引进了微软首个全球游戏创新中心;M50创意园以当代艺术和现代设计为主题,是首家以英文字母和数字组合注册的企业, 也是首批挂牌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入驻创意企业133家,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逐步形成M50品牌体系和辐射效应。
3、扶持政策配套。设立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对园区、企业优秀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园区提升税收落地率;重视重点园区发展,对天地软件园、M50创意园等园区的平台建设给予扶持。
三、普陀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相适应
作为横跨文化、科技领域的新形业态,文化产业管理涉及发改、文化、科技、商务、规划等多个部门,按传统产业构建的政府管理体制不适应其兼容性、扩散性发展需求。目前,与科技融合较为紧密的园区主要由经信委管理,与艺术品经营相关的园区主要由商务委管理,但作为市文化部门命名的文化产业园区,区文化局也参与管理。这样的管理体制,一方面容易造成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相关政策难以落实、园区与企业盲目求助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导致一些园区和企业钻“多头管理”的空子,既向“东家”要支持,又向“西家”要优惠,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
2、集聚、集群效应有待增强
一是集聚效应有待加强。除天地软件园、M50、真如铁三角创业园外,其余文化产业园区普遍规模较小,其中3家面积不足1万平方米。园区大多以吸纳中小企业为主,规模低于100人的小企业比例超过80%,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链。
二是未形成集群效应。园区空间布局比较分散,单个园区建筑面积较小,园区与园区之间、园区与街区间缺乏有效互动,难以形成整体带动效应。比如,苏州河沿线虽汇集6家园区,但产业关联度不高,缺少龙头企业,没有形成鲜明特色和紧密联动,产业规模远低于杨浦区环同济设计产业集群目前150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300亿元的规模。
3、同质化严重
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缺少主导性产业,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缺少领军人物,缺少规模化人才队伍。比如,区内以艺术品生产、展示为主题的园区有5家,包括M50、景源、E仓、创意金沙谷、苏河汇和桃浦M50,园区内入驻企业产业关联度不强,原创产品、关联产品、衍生产品无法形成互动发展,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4、园区运营相对封闭,管理模式有待优化
园区之间、园区与区内研究所、会展中心等文化、科技资源之间信息不畅,没有形成联动、合作效应,不利于文化产业资源的互补、流动与共享。有的园区管理方简单地做“二房东”,除了日常物业管理外,不能针对大多数企业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公共服务。
针对以上四个问题,建议把“突破管理体制”与“优化运营模式”两大瓶颈作为突破口,在此基础上再顺应市场机制,把握各种机遇,逐步解决集聚效应弱与同质化程度度高等问题。
三、普陀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政策利好。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等九部门已联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已联合出台了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上海正也正在制订有关《实施意见》,同时,普陀区目前正在打造上海普陀并购金融集聚区。这些政策利好为园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2、自贸区机遇。普陀区已被列为自贸区自批推广示范区,为文化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文化交易的机会和交易中的服务机会随处可见。版权、书籍、电商、艺术品买卖、收藏、广告、展会,都是有可能进入并快速发展的领域,文化产品、文化技术、文化信息,各类产业延伸出的创意、信息数据都是文化企业可以发展的领域,国际艺术品拍卖、展览与广告、教育和培训等各种服务,甚至作为中小文化企业的孵化器都空间无限。
3、发展模式挑战。2013年底,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约130万人,实现增加值25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11.5%。全市87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已基本形成“一轴、两河、多圈”的空间布局,,基本实现了从招商引资向帮助企业孵化、参与企业发展与园区企业共同成长转变。在园区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是对文化创意企业的评估和服务,要求园区经营者具有识别文化创意企业成长性的能力和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四、普陀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相关建议
1、建立健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园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文化产业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政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成败。政府一是要将园区作为文化产业政策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财政、税收、科技、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从而吸引大批文化企业到园区和基地入驻,产生集聚效应,形成规模经济;二是要根据扶优扶强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作用,支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加快发展;三是要优先安排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试验区建设用地,支持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存量房地资源转型兴办文化产业园区。
2、完善区域文化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引导文化产业集聚
政府通过统筹协调,积极推进连片、连轴的组团式布局和产业投资式的运营模式,促进园区发挥规模效应,在“十三五”规划制订中,要结合区域发展“一河五区”空间布局,重点打造“一环、一谷、三圈”的文化产业园区布局:
一环,即苏州河文化创意产业圈:针对莫干山路至长寿路段时尚设计类文化园区密集的特点,打造苏州河创意设计圈,将景源、E仓等园区串联成片,对沿街建筑、集聚带内的单体园区进行整体景观规划与再创,对沿街商铺进行业态调整,积极引入创意产品的销售、时尚设计产品的展示及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行业,打造产业生态,同时将文化创意与历史底蕴结合, 赋予沿街绿化带、支马路改造更多历史人文元素,促进产业园区与生活社区的融合,营造集聚带内“创意式生活”氛围。
一谷,即天地文化科技谷。由天地软件园、华师大科技园、新曹杨科技园组成,以数字新媒体产业为主导,依托微软游戏中心的国际品牌,大力引进数字动漫、网游、手机游戏等新型业态,力争建成国家级高科技文化产业密集区,在5年内培育不少于3家上市企业,打造创业之谷、科技之谷、文化之谷。
三圈,结合真如城市副中心、桃浦科技智慧城、长风生态商务区三个重点地区的发展规划,布局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三个既特色鲜明而又互补交融的文化产业圈。
3、实施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建设工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要对接自贸区政策,依托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和特色产业群,筹划建设一批包括公共技术支撑、投融资服务、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统计分析、人才培训等功能在内的文化产业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二是要加强高技术文化产业孵化器建设,降低文化企业的创业风险和运营成本。三是要对具有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的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资金补助、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园区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水平。
4、加强文化产业资源的互动合作,促进产学研共同发展
一是重新整合资源,依托区域内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补充完善文化产业园区在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将文化与科技的结合落实到位。二是构建信息互通平台,促进各园区间、园区内外企业间的互通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实现全区创新创意类园区信息共享,鼓励各大园区跨区域、跨领域交流合作,夯实文化创意产业“大园区”概念。三是借鉴TED等国际知名创意交流论坛的经验,搭建一个专属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平台和企业“联谊会”,鼓励不同行业之间跨领域合作。四是每年向公众推介十大创意创新合作成果(实验),有导向性地营造活跃积极的跨界合作氛围,搅动我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热情。
5、完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
一是结合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制定符合本区实际情况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扶持计划,与园区、文创企业共同搭建平台,为广招人才摇旗呐喊。二是支持企业设计贴近市场的创意创业大赛,鼓励青少年加入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排头阵营和储备人才库当中。三是发挥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对文化创意人才孵化基地给予资金扶持,形成重视人才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