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府公共服务为基本保障
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普陀区政协体育界别组
体育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关系到市民生存、发展和享受的三大需要,关系到市民健身健康需求的民生工程,因而成为建设国际大都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
近年来,我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保障广大社区居民的体育权利、促进社区居民的健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社区体育已基本形成“四化”
我区现有9个街道、镇,计200多个居(村)委会,活跃在全区各社区的体育健身团队有826个。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的同时,也为社区体育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坚实的基础。现行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可靠的保证。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紧紧抓住社区建设的契机,抓住城市建设的方向,及时调整战略,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组织网络化、管理制度化、设施便民化、健身科学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组织网络化
建立各级政府领导的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形成组织齐全、领导有方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是《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提出的任务,也是区政府和区体育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我区已于2000年完成了区、街道(镇)、居(村)委会和社区体育健身团队四级组织网络的建设,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目前,我区已拥有9个社会体育指导站、826个群众健身团队、15个体育单项协会和9个社区体育俱乐部、15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初步形成了以社区体育俱乐部为中心,社会体育指导站、群众健身团队和单项体育协会为辐射点的组织健全、程序规范、服务到位的社区体育组织网络。
★管理制度化
为了进一步加强社区体育的管理,我区通过实施“三个纳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
将社区体育工作纳入依法治体、依法行政的法制化管理轨道。2001年12月15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这部地方性群众体育法规的出台,为我区开展社区体育各项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将社区体育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区体育局将社区体育工作纳入到对各街道、镇的年终工作目标的考核内容之中。由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区体育局、区社区办等单位进行评定打分,使社区全民健身工作成为各街道、镇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奠定了体育工作在社区的地位。
将社区体育纳入全民健身机制建设范畴。随着全民健身工作的不断深入,针对区域社区体育的发展情况,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陀区社区体育健身团队建设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创建社区示范健身团队的标准》、《关于加强社区健身设施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的实施细则》等制度和文件。
★设施便民化
随着中心城区居民的迁移,我区的人口密集度也在相应提高。区域体育设施匮乏的矛盾较为突出。在历届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为方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健身,我区加大对群众身边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整合。目前我区已建成主题体育公园1个、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个(不包括在建1个)、社区公共运动场9个、市民体质监测站5个、社区健身苑(点)249个,开放学校体育场地76个,为社区居民健身锻炼提供了场地保障。
★健身普及化
自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区坚持科学、文明、健康的原则,在区域内大力开展人人运动,推广科学健身项目,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目前,我区拥有近千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社会体育指导站和市民体质监测站也应运而生,对于组织和指导社区居民开展科学健身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社区体育功能进一步凸现
我区社区体育的发展,历经了探索、改革、完善、突破等四个阶段,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同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部分。
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必须切合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地去适应社区居民的新需求,发挥社区体育新功能,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服务。
★凝聚功能
随着“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体育的重点要为“社会人”服务。通过开展社区体育,使体育健身进入里弄楼组,渗透千家万户。近年来,我区把健身工作重点放到街镇社区、居委会,充分利用社区的文化体育资源,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共建和谐社区、共创精神文明。如我区的长风、长征、长寿、曹杨、宜川等街道、镇,充分利用体育的载体,教育、凝聚居民,成为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
★组织功能
近年来,我区在开展社区体育的活动中,以创新机制与方法、创新过程与内容、创新形式与载体,使社区体育活动高潮迭起,成效显著。先后开展了覆盖全区、贯穿全年的年度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如:2005年的“运动无限嘉年华全民健身十、百、千、万系列活动”,2006年的“拥抱福娃、迎战市运,普陀区全民健身‘十福’人人行”系列活动;2007年的“携手奥运、群英争锋”全民健身大‘PK ’系列活动;2008年的“‘唱响奥运,脉动普陀’全民健身进行时系列活动”以及2009年的“拥抱世博、健康你我”生活体育社区行系列活动。这些活动设计巧妙,引人入胜,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家庭参与。
在组织形式上,转变过去组织活动由区体育局一家包办的形式,充分发挥社区的组织作用。如今全民健身活动已日益成为社区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社区体育更贴切社区,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市民。受到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欢迎。
★服务功能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群众体育以政府部门直接办为主,方式单一,指令性成分较多,社区体育缺少活力,服务功能难以发挥。
这些年来,我区注重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组织、领导、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对社区体育的领导、指导,从原先的以条为主,迅速转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体育行政职能部门通过对社区的“指导、服务、协调”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各街道、镇则根据各自职责,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实现共享利用,较好地发挥了社区体育的服务功能。
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区的全民健身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展现了光辉灿烂的前景。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既要有蓬勃开展的群众体育,又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来满足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的健身需求。
近年来,随着养老、医疗、住房等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生活质量已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之一。普陀区是一个老城区,随着中心城区居民的大量导入,全民健身工作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民健身工作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为原则,围绕完善运动设施、团队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体育活动、信息咨询六大体育服务网络,努力打造以政府公共服务为基本保障、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目标的“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素质服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包括运动设施、团队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体育活动、信息咨询等六个体育服务网络。
★运动设施服务
加强对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规范服务标准,扩大服务内容。建立包括学校体育设施和社会体育设施的体育服务网络,实行多层次、多时段、多种优惠的多元化服务,为社区市民提供便利。
★团队组织服务
增加体育组织尤其是社区体育组织的数量,扩大有组织活动的体育人口。提高健身组织服务质量,加强群众性体育组织、体育团队的管理,帮助自发性体育群体增强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开展体育援助服务,培育和发展体育社团,建立体育骨干培训、培养体制,鼓励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活动。
★体质监测服务
加强社区居民体质研究和体质监测服务,建立社区居民体质监测服务系统,形成体质监测的预警机制,实施体质监控和追踪研究,引导社区居民关注体质和健身。
★健身指导服务
加强体育健身咨询、体育健康促进教育和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健身科学化程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实行分类指导和体育教学服务,引导社区居民有的放矢进行个性化健身。
★体育活动服务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体育活动效果。大力提倡体育项目创新,积极引进适合不同人群的新型体育项目,对深受群众欢迎、有较好健身作用的新体育项目进行资助。鼓励举办各种体育竞赛、展示、表演活动,吸引市民参与。
★信息咨询服务
强化体育宣传教育,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情报及咨询服务。建立包括网络、电话热线、居民信箱、有线电视、刊物等多渠道信息沟通网,加强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服务为主,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方便市民获得体育服务。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体现公平、公正、公益,能够为广大市民提供基本体育服务的体系,是一个保障市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保障体系,是一个政府领导、部门组织、行业合作、社会参与的多元体系,其实质是保障广大社区居民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这也是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本质要求。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需靠政策、财政、设施和队伍来支撑。如何构建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议着重实施三项对策措施。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落实“人人享有体育的权利”,这是法律规定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合理的经费投入是根本保证,建议政府制定专项财政政策,对体育公共服务提供财力支持,对各类公益性或非营利性项目提供财政援助。
★政府应设立全民健身事业专项资金
为保障社区居民平等地获得基本的体育公共服务,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主要用于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学校场地开放补贴、提供完善的科学健身指导和体质监测服务,以及快捷的体育信息服务等。为了保证政府体育公共服务投入的连续性,应当深化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将体育公共服务纳入区财政专项预算,在现有基础上,政府每年投入的比例应逐步增长。人均经费不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实行专款专用。
公共体育场馆是构建日常、双休日、节假日体育生活圈,实施体育生活化的主阵地,也是社区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区健身设施功能单一、设施简单的不足。尽管目前群众对于公共体育场馆应免费开放的呼声很高,但在实际运作中,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成本却居高不下。为确保三个必须,即:必须常年向社区开放,必须低收费开放,必须有相应的项目和时间段免费开放。一些差额拨款的场馆步履艰难,面临生存危机。建议政府能对公益性非营利性体育场馆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如:免去或优惠公共事业性收费和税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手段加以扶持,以调动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积极性,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是加快公共设施建设,为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供场地保障
我区目前人均体育设施场地面积距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5平方米有较大差距,应加快建设步伐,缩小区县之间的差距,使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设施短缺问题得到缓解。要挖掘潜力,多方配合,充分利用广场、绿化带、公园等公共场所和适宜的自然条件开辟健身设施。
★尽早完成《区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的布局规划与建设》方案
为创建一个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生活环境,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发改委、规划局、体育局已在编制《普陀区全民健身设施体系的布局规划与建设》方案,通过努力,力争使我区的人均体育面积在近几年有实质性的进展,逐步达到《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所确定的目标,即:市民出门500米就有基本健身设施,利用交通工具15分钟可到达综合体育设施,利用公共交通工具30分钟可到达绿化带、体育公园,为市民健身服务。
★加快学校场地向社会开放步伐
学校体育设施和社会体育设施要进一步按要求全方位向社会开放,规范开放标准,扩大服务内容,实行多层次、多时段、多种优惠的多元化服务,为市民健身锻炼提供便利。
★拓展全民健身场地新途径
我区规划确定的至“十一五”末完成12个社区公共运动场的建设总量必须如期完成;体育部门要主动取得区绿化、规划、建交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力争将体育场地纳入绿化规划。建议新建小区要认真执行国家社区体育设施人均用地标准,并由体育部门参与验收。各公共场馆要低费向市民开放。
三是加强公共服务机构,为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供组织保障
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指行政组织和社会组织。行政组织在体育服务中起主导作用,社会组织是体育服务的主体,应在组织的专业化、网络化建设上下功夫,提高服务质量。
体育总会和体育单项协会是公益性的团体,协助政府行使公共服务职能。发挥体育民间组织的力量,将大大增强体育公共服务的能力。当前要根据不同群体不同载体、实用管用有效有力的方针,根据学生靠学校、职工靠工会、老人靠社区、项目兴趣者靠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的原则,推进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如发挥各级工会的作用,广泛开展职工体育,举办职工运动会、企业运动会、行业运动会,掀起职工体育的热潮。要充分发挥体育总会的社会服务和协调功能,在体育公共服务的组织、沟通、协调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按千分之1.2的人口比例,加快我区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配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区、街道(镇)网格块和小区的四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网络,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登记和管理,继续派遣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到各街道(镇),指导、配合和组织社区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
★加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扶持力度
“十一五”末,我区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创建将达到街道(镇)的全覆盖,并由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承担更多的提供全民健身服务的责任。如组建社区体育健康教室,每年为小区居民举办科学健身公益讲座或培训,传播体育健身知识,宣传体育健身价值,组织社区各类体育比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