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设普陀区集成电路人才高地的建议

日期:2024-03-15 来源: 普陀区政协

一、 背景情况

集成电路产业是现代信息产业的基础,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中美科技竞争的主战场和被“卡脖子”的主要领域。上海将集成电路确定为三大先导性产业之首,上海是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基地,先进工艺集成电路制造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2023年上海市“两会”期间,陈吉宁书记在与浦东团代表对话时,特别关注了集成电路人才建设。

普陀区历来重视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推动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并为此打响“中华武数”科创品牌,加快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特色承载区。2023年12月1日,《普陀区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实施意见(试行)》正式实施。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作为普陀区重点打造的一张科创名片,正围绕集成电路等领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开展前沿科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强化硬核科技企业引育,已经引入了沐曦等高端芯片企业。这是普陀区依托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推动区域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苏河芯湾”的新举措。

集成电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才高地的支撑。普陀区内的华东师范大学拥有历史悠久的微电子专业历史,为行业输送了大量的半导体人才。近几年,华东师大以国家需求作为自己的使命,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学科,成立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上海市确定的四大集成电路学院之一、上海市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目前已有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

二、 主要问题

1、集成电路人才缺口持续加大。集成电路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集成电路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据测算,2023年集成电路全行业人才需求76.65万人左右,人才缺口19.58万人,缺口比例高达34.3%;到2030年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120万人左右,人才缺口的制约影响将进一步扩大。因此,集成电路行业人才短缺问题亟待重视和加快解决。

2、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目前高校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方面,除了数量上难以满足需求外,与产业的脱节现象也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培训才能上岗。此外,集成电路是交叉性学科,涉及的知识多,技术发展快,因此,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需要紧密的产学合作。

3、集成电路人才技能培训不足。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不仅需要高校的培养,还需要根据技术发展持续获得教育。目前,集成电路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系统还不完善,主要依靠企业自己的小规模培训。行业技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也有待完善。

三、 建议

我们认为,普陀区具备建设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高地的良好基础。基于普陀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高校资源等有利因素,就建设立足普陀、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高地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育平台。依托华东师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方面的现有资源,建立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育平台,在培训场地、培训设备、项目运营等方面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引入相关集成电路企业、高校、培训机构等,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建设平台。

2.促进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产学共育。在建立人才培育平台的基础上,推进区内重点集成电路企业与高校专业学院的人才培育产学共育,为企业定制化培养所需人才,缩短企业的上岗培训周期,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形成普陀吸引更多集成电路企业的独特竞争力。

3.加大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训补贴。在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育平台开设在职人员培训课程,形成相对完整的技能提升体系。通过出台扶持政策,给予技能提升培训一定补贴,对其中的重点岗位技能培训补贴适当提高标准。

4.完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技能鉴定。“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已列入国家职业技术技能目录,但随着“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退出技能类专项职业能力目录,目前上海社会化职业技能评价目录中没有集成电路相关内容。可在培育平台引入人才技能鉴定,更好的服务区内集成电路企业,吸引更多人才。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