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丰富学生校外学习生活的有效途径

日期:2018-01-23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探索丰富学生校外学习生活的有效途径
普陀区政协教育界别组
    一、议题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这一教育发展新任务。这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定位、重新思考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围绕教育承载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实践和探索“两个结合”的有效途径,始终是一个重大的教育命题。
    随着教育综改全面推进,以评价改革引发教育的全面深入的变革逐渐成为本次综改的关键,其中将学生的校外学习纳入综合评价系统是亮点之一。目前高中已全面实施,初中阶段的综合评价也将于2018年全面展开,因而,学生校外学习资源的建设成为了这轮改革赋予全体教育人的新任务。
    根据普陀区政协2017年度协商工作计划安排,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提案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专家与教育局等部门围绕“探索丰富学生校外学习生活的有效途径”议题开展对口协商,这为我区进一步对接教育发展要求,整合利用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两大资源,融合社会和学校两股力量,更深层次地服务学生校外学习生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本次调研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案例剖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调研,排摸教育资源的在运行和管理中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种类和分布,形成普陀区学生校外学习生活的实践版图,就丰富学生校外学习生活的有效途径给出意见和建议。
    二、基本结论
    (一)现状
    普陀教育围绕全面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的教育追求,在丰富学生校外学习生活的有效途径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十多年来形成了以红色学堂、公益学堂、河湾学堂、田园学堂、创新学堂、体艺学堂、职业体验学堂、财智学堂等为主题的“普陀大学堂”实践版图,基本形成了学段纵向衔接、家庭学校社会横向贯通、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校外教育与实践体系。(详见附表)
普陀大学堂资源建设一览表
八大学堂
教 育 基 地
活 动 内 容
红色学堂
1.区内2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改革开放成就展示点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活动和改革开放成果考察活动
公益学堂
1.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实践点
2.社区街道所对口的各敬老院等公益性基地
劳模等先进人物寻访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
河湾学堂
苏州河两岸历史文化资源
苏州河历史文化探寻活动
田园学堂
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安亭基地
校园小农场
 “学农”实践活动、农业文化调查研究活动
创新学堂
1.区内的科普教育基地
2.八大创新实践基地
科技创新学习实践活动
体艺学堂
1.青少年中心
2.区内文化、体育运动场所
主题类体育健身活动
审美实践活动
职业体验学堂
1.普陀区职教联盟所属职业学校
2.各类企事业单位
职业体验实践活动
财智学堂
1.并购博物馆、金融博物馆
2.银行网点
社区周围金融机构和产品调查
理财实践活动
    经过调研发现,近年来,教育系统内部以项目推进为主要方式,体教、医教、科教、文教、社教结合工作扎实展开。在教育系统外部,依托区文明办、区文化局、区科委科协等相关委、办、局,各街道镇的大力支持,已经建立了150多个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为普陀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场所   
    (二)存在问题
    1.校外教育资源不足
    一是基地数量明显不足。根据综改要求,能承载学生社会实践、职业体验、公益劳动的基地数量不足。学生社会实践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区内现有的122个各级各类志愿服务基地仅能基本满足7900名高中学生的实践需求。而全区中小学生总数64000人,其中中学生18997人,基地供给与实践需求之间的矛盾明显存在。此外,满足学生体艺兴趣发展的基地数量不足。在现有体艺学堂资源中,77%为学校城市少年宫,其余体育类社会场馆均为市场类,艺术类场馆(含文化馆)也仅有5个。二是高品质的基地明显不足。“高品质”的标志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化发展需求。
    2.社会企业参与力度不够
    在现有校外教育资源中,以政府和事业单位承担为主,企业单位仅有5家,占比3%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主动提供服务的意愿明显不强。问题症结在于基地与学校之间双向沟通的渠道尚未建立,基地对学生校外活动的需求缺乏了解,部分基地对社会开放信息未能到达学校和学生,致使部分基地的教育资源闲置或针对性不强。
    3.系统性管理尚未建立
    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全区没有对这些教育资源进行集中管理的、常态化的实体管理机构;二是教育资源的管理标准不统一;三是针对社会积极参与学生校外学习资源建设的单位,缺少全区性的评价激励制度。
    4.资源的教育性不突出
    综观现有的资源服务方式,主要以“统一的参观活动”和“规模化的集中培训”,而缺少“个别化或群体性的探索体验性学习”活动方式,这与“主体性、体验式、活动化”的校外学习活动原则不一致。要解决这一问题,首要应解决学生校外学习课程建设。
    三、对策与建议
    1.坚持“三个注重”的工作原则
    “丰富学生校外学习生活”务必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了这项工程的教育主体地位;二是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反映了校园课堂与社会课堂、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注重全域育人的理念,用一个“大”字,形象地凝炼了“大学堂”丰富的教育资源、多样的教育方式和主题鲜明、包罗万象的教育内容。
    2.完善“三级”建设网络
    建议将中小学校外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全面纳入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形成“区级统筹、部门管理、学校实施”的上下街接、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系统,切实保证每位中小学生能从校外学习生活教育资源中受益。
    (1)区级有效统筹。重点有二,一是完善组织机构。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这项工作的总体部署、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简称“区校外联”)要切实推进管理办公室实体化建设,除原有的9个委办局、10个街道镇成员外,建议增加社会组织及其主管部门成为其成员单位。二是提供政策支持。首先要修订《普陀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实施教育法规职责的规定与要求》,进一步明确街道镇、人社局、财政局、发改委、公安分局、建交委、民政局、卫生局等33个委办局街道镇在教育资源保障上给出明确的职责要求。其次,出台支持教育发展的教育免税政策和配套的经费保障制度。
    (2)各委办局街道镇根据新修订的《普陀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实施教育法规职责的规定与要求》,一是设立“教育联络员”,二是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到位。
    (3)各学校要将学生校外学习生活纳入工作计划,形成适合各学段的活动序列;区教育局将学校开展活动的实际情况纳入其年终考核。
    3.实施“三步走”的资源开发策略
    我们遵循“注重品质、全面盘活、分步到位”的工作原则,分步扩容教育资源。一是“聚集区内资源”,主要依托各委办局街道镇,逐步把区内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纳入现有资源版图,到2020年,每年要保持30%以上的增幅。二是“整合市内资源”,用走出去的办法把市里的优质教育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实践基地等)纳入至我区的实践版图。三是“精选外省市资源”,根据《普陀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办法》,区教育局指导各学校把外省市有教育价值的资源有机纳入我区的普陀大学堂。
    4.形成“开发、共享、购买”的课程保障办法
    本着“开发一部分、共享一部分、购买一部分”的工作策略,全面推进区域课程建设。建议做好三件事:
(1)构建区、校两级课程开发网络。区级课程开发委托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所进行,相关部门要在“教育联络员”的带领下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工作。鼓励学校自主开发活动课程,并加大馆校合作力度,形成校本活动课程资源包。
(2)优质课程资源全区共享。一是区级课程资源全区共享;二是校级成熟的、优质的课程资源区域共享;三是成功经验、优秀案例全区共享。
(3)购买社会专业机构的优质课程。社会专业机构中如有合适的、优质的课程资源,区教育局在慎选、精选的基础上,通过购买一部分课程的形式弥补课程资源不足。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