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政协教育界别组
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底,上海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347.7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4.5。我区人口老龄化更为显著,截至2011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5.7%,达22.68万人。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强老年教育作既是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权利的需要,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的需要,更是建设普陀新兴商贸科技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我区目前老年教育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老年教育,研究并创新老年教育办学模式,坚持普惠性原则,着眼于满足各类老年群体的受教育需求,下移工作重心,合理配置资源,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就近便捷的老年教育新格局,把更多的老年教育资源配置到基层、送到老年人家门口,办好让老年人满意的老年教育。在区级层面上,由区老龄委下设了区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并成立了由民政局、教育局为主体,体育局、文化局、文明办等部门参与的老年教育办公室具体负责和统筹全区的老年教育工作;在社区层面主要由街道通过居委会负责老年教育的工作。目前我区的教育资源主要由区老年大学(上海市老年大学普陀分校)、各社区学校、设立在居委会、敬老机构、公园的区老年教育学习点、市老年大学远程教学点组成,初步形成了以老年学校教育、老年远程教育和老年社会教育为主体,区、街道(镇)、居(村)委三级网络相衔接的老年教育体系。据统计,2011年,我区共有7.6892万人次的老年人接受了各类老年学校的教育。
二、我区老年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育资源还不够丰富。截至2011年,我区60—65岁的老年人为7.65万人,65-80岁的老人为10.56万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4.47万人。有接受老年教育需要的重点人员——60至80的老年人在我区的老年人口中占有80.3%,老年教育资源的需求量是很大的。目前,全市市级老年大学有5所,区县、高校老年大学和市级老年大学分校、系统校有58所,街道、乡镇老年学校有214所。而我区现有市老年大学普陀分校一所,区级老干部老年大学一所,社区老年学校9所。由于学习场所、师资、课程等种种条件限制,许多老年学校人满为患,这些资源还无法满足老年人求学的需求。尤其是对于不断增长的年轻老年人(60——65岁)群体,7.6万人次的学员数还远远不能涵盖,还有着许多潜在的需求量。
第二,老年教育办学质量还不够平衡。2011年,我区老年学校中接受学员最多的有2.2万人次,最少的只有1723人次。这固然和区域的老年人口数有关,同时也和老年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对老年人的吸引力高低有关,老年学校的办学质量还不平衡。2010年,区老年大学挂靠区业余大学,成为市老年大学的分校,软硬件得到充分提升。目前,学校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专用教室9间、普通教室6间,设有计算机房、演播室、舞蹈房、钢琴房、电子琴房、摄影 房、健身房、阅览室、团队活动室、展厅、休息室、大小会议室、一站式服务大厅、教师办公室等;学校开设的了保健型、知识型、休闲型、技能型等四大类课程,2011年秋,共开设课程39门,2012年春,开设课程57门,2012年秋,开设课程60门。优质的教育成为老年学员向往的地方。同样,有的街道(镇)老年学校下属的教学点则存在着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无法为老年学员提供优美的学习环境,这就造成了许多老年人舍弃教学点蜂拥到街道(镇)老年学校或老年大学学习,导致区内教育、学习资源利用不均衡,老年大学变成“托老所”,许多学员进入老年大学后不愿意结业,因此,“名牌”老年大学入学难。
第三、老年教育工作者队伍还比较缺乏。目前,我区老年教育工作者主要由两部分人员组成:老年大学、社区学校的专职教师和招募、引进的热心老年教育事业、有一技之长的退休教师、医生、教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兼职教师。由于用人体制、传统观念的限制,街道(镇)老年学校、居委会教学点难以吸引年轻的优秀人才,尤其缺乏年轻有为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授课教师,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存在着老年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导致老年教育工作的发展受到限制。我区目前从事老年教育的专职教师(区老年大学、社区学校)共有59人,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组织者,更是教学研究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承担着很沉重的责任。
三、加强我区老年教育的几点建议:
1、切实保障老年人享受教育的权利。老年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是一项惠民的工程。各级政府部门要自觉承担推进老年教育科学发展的重任,加大发展老年教育的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供和保障每位老年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老年教育的普及率。建议政府各部门进一步加强老年教育组织机构的建设,明确责任,强化落实;有关部门要提高目前仍实施年人均2元的终身教育预算标准,可进行发放老年教育券的可行性研究,以增加老年教育专项资金补贴的方式,鼓励每位老年人积极参与老年教育,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学,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2、进一步完善老年教育资源的布局。面对我区老年教育资源还需进一步丰富的现状,要进一步完善我区老年教育资源的布局,统整现有的一切教育资源,按照上海市老年教育“个、十、百、千、万”发展计划的要求,加大示范性老年社会教育基地及学习点的建设力度,提高其硬件设施水平,为老年人提供优美的学习环境,鼓励老年人就近、就地上学。同时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丰富教育资源,建立老年教育网,做好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将市老年大学、区老年大学、社区、街道(镇)老年学校及教学点的教育资源互接,做到网上资源共建共享。这样,对老年学员的教学就不再仅仅局限于实体院校,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将老年学员分流到家中,分流到老年人自己的书桌前。
3、提升每一所老年学校的办学品质。调查发现,我区9个街道(镇)老年学校硬件设施已趋于完善,但是由于专职师资力量、科研力量的匮乏,造成课程开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每一所老年学校的办学质量,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能明确区老年大学(市老年大学普陀分校)在普陀老年教育工作中应承担示范和指导的责任,给与相应的政策支撑。区老年大学要通过加强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完善老年学校的办学标准和评估指标,明确老年学校软硬件建设的要求,由此有效指导各级老年学校的办学。在课程建设上要强化研究意识,开设更多适合老年需求的课程,注重因材施教,拓展老年教育的形式。
4、加强老年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好老年教育工作,队伍是关键。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我区老年人口数配备老年教育专职人员数,对于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及学习点进行有层次的定编定岗,稳定老年教育师资队伍,还要加大专职、专业人员的投入,实现管理、教学、科研三位一体、同步前进。并能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老年教育,同时也可利用各类社会公共资源,例如在政府机关、街道,招募志愿者参与老年教育活动,既进一步营造尊老爱老的氛围,也可提升老年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老年教育的渠道需要拓展的更宽、更广,老年教育的覆盖率需要更高、更密,老年教育的品质需要更高、更优。相信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老有所学,一定会成为普陀老年人幸福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