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我区招商引资质量和税收落地率的建议
民盟普陀区委
近几年来,我区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促进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喜人景象。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推开,我区招商引资工作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大型项目不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不够。全区区属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极少,单个项目投资相对较小。从经济增长来看,起支撑和拉动作用的还是广大中小型企业,它是我区经济主力军。因此,不能削弱街道服务经济的职能,忽视其招商引资的功能,而我区恰恰忽视的就是这点。
2、引资项目质量不高,财税贡献率较低。有不少大集团投资的企业,看上去投资较大,产值规模也不小,由于往往产品都是外销的,对地方财税贡献率很低,而且这类企业都是享受各类政策的,有的甚至还要地方财政补贴。
3、项目投资强度不高,资源消耗量偏大。不少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同样消耗资源,如房产开发。但我区土地资源也将耗尽,却没有多少可持续的产值和税收,且需大量财政配套投入;还有一些企业占有我区资源很大,产值规模也不小,大量消耗着我们的资源,但却经常亏损。
4、非可持续类项目居多,给我区环境保护带来隐患,如人口的大量移入。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设法减少这方面的投资,那无疑就转嫁给政府的投入。
5、在招商引资力度上侧重外资。对街道招引资工作的变动快,折腾多,走弯路,严重伤害街道经济工作。
6、政府的不作为及腐败作风时有发生,打击了正常引资招商。
二、招商引资中需树立的几个观念
1、尽早出台符合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实际的规范性意见。明确规定哪些项目是禁止的,哪些项目必须经过规定程序审批等等;同时要强化各级有关部门责任,发现问题一查到底,少折腾,多干实事。
2、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税收核算意识。招商引资的最终目的是要产生效益,带来税收,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如仅有产值,没有税收,我们在没有得到实惠的同时还有可能给我们留下了麻烦。还有投资额大的项目,地方政府前期投入社会成本,经济成本也是很大的。对此类项目如果只看重投资额,不注重价值预期论证,我们就有可能出现消耗大量资源,却只有少量税收的现象。如果被大量低附加值、低税收的企业占用,那么今后,一些高附加值、高税收的企业就无法入驻,我们的经济就无法实现持续增长。
3、坚持大、中、小引资并举,侧重内资。据估算,如果都是新办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由大到小的顺序应该为:内资小、中、大型企业,外资内销、内资外销、外资外销企业。由于内资企业的产品大都以内销为主,新办内资企业也不享受“免二减三”的税收优惠,因此,应加大招引内资的考核和奖励。
4、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针,大力推进“招商选资”。靠资源性的项目,不可持续发展。因而重点强调要从“招商引资”走向“招商选资”。有选择地引进符合产业发展规划、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产业带动型项目,引进IT、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引进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和总部经济,引进少占地、低能耗、低排污的生态环保项目,引进高税收、高就业率、符合我区产业规划和经济发展实际的好项目。这要靠政策导向,靠一系列的政策配套,加大推进服务外包的力度,出台鼓励发展服务外包的扶持政策,为服务外包的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5、进一步发展楼宇经济。这方面我区已经滞后、起步晚、层次低、智能化不足,要亮出“上海西大堂、紧连大虹桥、面向长三角、服务更优越”的品牌,积极引导现有楼宇主动调整,实现“腾笼换鸟”,把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低、税收不落地的企业用政策导向调出去。对房产商相应的政策配套跟上去,要有激励机制与具体举措,包括在提高物业品质中的装修、设备改造、通讯扩容等都要给以经济扶持、技术支撑、信息通畅等方面的支持,帮他们引进高端客户。连保安人员也要培训提高,礼仪有加,体现良好的风貌。对于发展楼宇经济的三年行动计划,我们认为还值得商榷。
三、招商与地税相关的几点建议
1、招商引资工作应调动各方面、各部门的积极性,包括街道(镇)为经济服务的职能不能变。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不断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以经济为中心,为经济服务的功能不能削弱,只能加强。新的机制下,要充分发挥街道为经济服务的积极性,提高税收落地率。
根据经济杠杆作用,职、权、利要科学合理,协调一致,要尽快完善体制与机制。确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队伍要稳定,经济要落实,人心要稳定,政策明确了,才能打开新局面。
2、引进有个过程,需放水养鱼。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尤其对中小型企业,抗风险差,需给以更多的关切,需要针对性的扶持。各区竞争激烈、要广泛吸取外区的经验,制定出本区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就没吸引力,就不愿来,来了,也留不住,税收就流失。招商要大中小并举,小的也可聚沙成塔,形成相当效应。留得住,商富了,地方政府的财力就能不断壮大。
3、税收落地,无非两个“优”字,即“优”化环境,政策上给以“优惠”;“优越服务,增强吸引力。做到七个“心”,要使客户来普陀投资“顺心”、“放心”、“舒心”,而“安心”扎根在普陀。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须“细心”、“用心”、“贴心”服务,有关部门都要齐心协力为投资者“细心”服务。工商、税务等窗口要前移,主动为客商出主意、给补助、想周到,不是单纯的“审批”,真正“一门式”便捷通畅,使得客商“顺心”不烦心。各项政策要兑现,承诺变现实。包括发票供给后勤服务的水、电、煤、通讯等都要帮企业解决困难与问题。职工的就餐供应,也不是小事,卫生、食监等部门就要给以照顾。孩子入托、入园、入学、转学,教育部门要给以方便,让客商“舒心”搞经营。以企业需求为服务的内容,真心“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本”,“贴心贴肉”地支持企业发展,使客商真实感到普陀是自己经营的福地,“安心”再次“安营扎寨”,给以回报,作出贡献。以他们的亲身感受来“以商招商”,扩大引资规模。宜川街道是最好的例子,这种良性连锁效应,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宜川,2009年引入注册资金高达6个亿,这是很大的突破,应该总结、推广、发扬。
4、招进新的,更需要留住“老的”。特别对中小企业需要更多的关注,需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对原有的“协定”、“协议”需稳定不变或少变,尤其对5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广大纳税户的扶持奖励,要规范,比例适当,能留得住。
对外资、三资、外省市驻沪企业、外区企业要区别对待。对不占用本区资源的、争取注册性的企业,更要加大力度,更要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能具有吸引力,以增强区的财力。
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合力,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各部门的积极性,有宽松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把“服务是第一资源”真正落到实处,定能使我区的招商引资和税收成效更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