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上午,区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举行“深化文旅商融合,扩大普陀文化影响力”专题协商会议,中共普陀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长刘东昌出席并讲话。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厉蕾,区政协副主席顾薇玲、秘书长钱军梅出席会议。顾薇玲主持会议。14位委员作了发言,现将委员发言内容摘编如下:
杜沁源:建议:1.数字赋能,构建普陀文旅商融合数字化应用场景落地的集成平台,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和新媒体渠道,探索智慧文旅与公共服务、文旅事业和产业相结合的新模式,不断促进文商、文旅、文教、文体、文绿等项目落地;2.打造“半马苏河”时尚消费新地标,吸引全球顶级品牌首发、首秀、首展集聚,培育一批特色“支马路文化”小街小巷和引领性本土品牌、原创品牌集聚地,采用微更新的方式释放更多公共空间,形成文旅商融合的“网红”打卡地标景点;3.深入挖掘普陀区本土文化精髓,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音乐创作,结合传统节日和文化节庆,与知名IP、动漫、游戏产业合作,开发联名商品,举办主题展览、快闪店等多种活动形式,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普陀文旅商超级IP。
朱芳芳:建议:1.充分利用对文化旅游节活动的数据分析,沉淀出几个规律性的周期品牌活动,举办一些与宠物产品、运动相关的活动;2.加强对天安千树的营销宣传;3.将招商引资的侧重点放在文化产业上。
李 夙:建议:1.借助“半马苏河”这个文化载体,将苏州河沿线的老厂房改造为非遗文化体验中心、艺术创作空间和文化交流场所,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打造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2.打造现代化的街区和文化品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结合,推出具有“普陀特色”的文化创意园区;与机场、铁路等交通枢纽合作,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接待服务;3.依托购物节等创意,借助直播带货、短视频平台等新型渠道,与电商平台联合推出线上线下结合的购物活动;4.注意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加强商标的长期保护,为具有商业或文化价值的品牌申请注册商标,防止他人恶意侵权或仿冒。
沈 霄:建议:1.活化滨水苏河,继续推动两岸步道双向开放,设立专版讲述苏河故事,加强与周边街道、社区的联系,在河岸居民区设立缓冲地带,拓展河岸发展空间;2.打造生态苏河,以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为活动基地,设计生态科普展览,组织生态科普讲座;3.凸显艺术苏河,挖掘文化特色优化文旅场馆VR模式,开展更多元的科普体验活动;4.立足人民苏河,增设个性便民服务措施,设留言板收集群众意见,并向相关部门及时反馈,扩大对周边区域的服务范围,不断提高苏河水岸驿站服务质量。
孙 卓:建议:1.进一步挖掘历史遗迹、民俗风情、非遗项目等文化资源,提炼出具有普陀特色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旅游产品和商业元素中,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文旅商融合产品;2.通过规范的管理、完善的经营,深入发掘普陀历史文化,将普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打造具有普陀特色的“烟火气”。
余雪峰:建议:1.利用好苏河这一载体,结合非遗文化传承,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文化展览、体育赛事、购物节等各类活动,推动文旅商的深度融合,擦亮普陀的苏河名片;2.擦亮宜居名片,将文旅商的深度融合紧紧嵌入普陀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紧扣高质量发展总目标,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直达基层,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3.加强规划引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以创新的方式将中华文化价值融入文旅体验中,通过“上海普陀”进行传播,擦亮普陀科技创新的文化名片。
邱 婕:当前,普陀区在会展经济方面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其发展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并对周边的零售业,餐饮业以及文创、文旅产业等形成拉动效应。建议:“十五五”期间,发挥好普陀区在发展艺术展览场馆和艺展经济的独特优势,加快发展普陀艺术展馆,重点打造苏州河沿岸与真如副中心的艺术场馆以及艺术展览经济。
胡慧源:建议:1.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引入第三方力量,利用好闲置资源;2.破解资金短缺的问题,大胆采取“以空间换服务”“以对外收费换对内免费”的社会化运营策略;3.把育人才、强队伍作为重要任务,形成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文化人才队伍,优化领军人才选用机制,建立高校文化人才“特派员”制度,激发社区群众参与主动性;4.创新内容供给,增强服务意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建设为人民”理念;5.借助社会力量,借助第三方团队专业力量,直面老龄化问题,与属地街镇联合创作针对老年人的媒体作品,做好本地故事社会化传播,擦亮普陀特色文化品牌。
杨 飞:建议:1.优化空间布局,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重点,打造滨水休闲旅游带,合理规划交通线路与停车设施;2.深入挖掘普陀区“半马苏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工业文化、红色资源等,打造区域特色品牌;3.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打造一批特色旅游项目,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提供多种语言服务;4.促进商业创新,增强消费活力,推动商业业态创新与升级,引导商家结合文商旅融合主题打造特色店铺与消费场景。
辜 井:建议:1.丰富家庭文旅商体验。突出“合家同乐”、“亲子游胜地”等家庭旅游关键词,推出符合当下热门需求的文化和旅游路线;在活动中融入商业促销策略,发放家庭专属消费券,激发消费活力;设计寻宝游戏、体育挑战、文化打卡等互动环节,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感;2.成立并运营“家庭文旅商联盟”。研发适合家庭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建立联盟内部的资源共享机制,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3.建立社区社群。依托“家庭文旅商联盟”,在各大社区建立相应社群,为家庭提供一个交流、分享和互动的平台。
周世宽:建议:1.挖掘和整合普陀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持续推进“苏河水岸”文化品牌建设,一方面,通过完善设施布局、推进水岸联动、提升文旅体验,打造一批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文旅新地标;另一方面,打造“苏河之冠 ”城市文化生活街区、苏河左岸人文艺术街区,桃浦都市生态旅游区等;2.持续释放文化产业新动能,继续推动文化旅游商务的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旅游体验,拓展智能体验场景;3.进一步提供财政支持,聚焦重点区域和项目,如真如主城副中心的建设以及上海西站作为城市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释放,推动区域文化旅游商务的集群发展。
马 乐:2025年,进一步聚焦文创产业,以苏河·梦立方等项目为载体,推动广告、影视、电竞等产业集聚发展,同时积极推动政策扶持和企业走访,加大文化消费券发放力度。建议:1.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与传播力。开发“半马苏河”主题文创产品,策划“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与文创企业合作,推动非遗IP化开发。加快“文化普陀云”平台升级,建立线上预约和线下体验联动机制;2.提升沉浸式文旅体验,在半程马拉松和龙舟赛期间,设置水岸市集等文旅活动,延长赛事消费链条;3.推动体育和商业融合联动,设置特色“打卡点”,赠送消费券,激发区域消费新动能;4.推出季节性、针对性主题赛事,例如:滑冰、滑雪等活动等。
戴 琼:建议:1.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华地图社的资源优势,通过家校合作、街镇融入和家庭参与等多种方式,与“苏州河书房主题空间”形成互动联动,营造阅读风景线;2.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推出特色书籍、图册和文创产品,结合多媒体数字技术,构建更加多元的文化传播体系;3.充分利用高校深厚的学术资源,厚植文化底蕴、追溯历史文脉,挖掘普陀区的人文风貌和高校发展脉络,塑造“半马苏河”独特的文化气质。
周 斌:为进一步利用好普陀区在文旅、体育、商业各方面宝贵的IP资源,建议:利用新手法、新渠道,深化原有的IP以及资源,例如,打造精神消费与场景消费相融合的情绪化消费场景,并配套设置艺术疗愈等相关课程,创造深入人心的新型消费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