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片区中心为老服务供给 助力老龄社区生活品质提升

日期:2023-02-15 来源: 普陀区政协

        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片区中心(也称“党群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普陀区秉承“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落实“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引导 “辖区群众共享共建共治”的重要载体。截至2022年11月,全区已建成32个中心,“十四五”期间将加密至40个。中心配有党建引领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功能(简称“1+3”功能),管理和服务半径分别在1500米和500米范围为老服务是中心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解决了辖区群众、主要是老年群众就近就医、配药,就餐、送餐,日间照料、服务咨询,交友、学习,活动场地需求,个人价值体现,日常行政事务等诸多问题。但由于服务内容多、涉及方面广,实际运营面临如何平衡广度和深度,如何平衡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的难题。

一、中心为老服务供需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基于高龄、独居老人比重相对较低,服务压力相对较弱的现状,中心在引领高龄、独居老人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方面作用不够显著,在全市的显示度不够高。2021年的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普陀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位列全市第3,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则位列第15、独居老年人数所占比重位列第12。相对较低的高龄、独居老人比重本应能为普陀区政府减少高龄、独居老人服务压力,为中心近距离提供较高质量为老服务,让辖区内高龄、独居老人提升生活品质创造契机,但是由于中心的普惠型服务定位和集中服务数量的考核指标,导致有限的财政资金和服务资源无法更多向重点人群倾斜,相关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升反降。

        (二)中心形成的“大而全”为老服务模式将给政府带来更多负担和财政压力。根据区民政局提供的最新信息,截至2022年10月,普陀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2.1%,比2021年上海市统计数据增长了0.5个百分点。随着低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中心提供的为老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社交、娱乐”“老年教育”“个人价值体现”等服务内容迅速增多。与此同时,平衡重点人群的“助医”“助餐”“养老服务”难度开始增大,挤占重点人群服务资源现象越来越突出,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三)相对于较高的中心知晓率,实际的为老服务利用率并不高,专业性老年照护类服务利用率则更低。2022年区政协社法委“关于片区中心知晓度、利用以及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接受调查的老年人的中心知晓度较高、占比85.04%但是实际的为老服务利率用不高,如中心卫生服务站和社区(老年)食堂的利用率同为33.38%,日间照料服务和长者照护服务的利用率分别为3.6%和2.49%。

        (四)中心内部日间照料服务的调整和转型将增加未来辖区内落实上海市为老服务政策的难度。截至2022年11月,普陀区共建有48个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其中21个建在中心内部,供给比重为43%。受建筑面积和床位数限制,中心内机构的服务人数一般在10人左右,但是调查发现,除了个别中心以外,大多数的服务利用不仅低于规定人数,而且利用人数还不断减少,日间照料服务的实际运营出现困难,功能调整和转型已形成趋势。可是,这种变化趋势与上海市强化社区重点人群服务形成鲜明对比,很可能会增加今后落实上海市为老服务政策的障碍。

二、均衡为老服务功能提升重点人群生活品质的对策建议

        针对普陀区老龄化程度高、低龄老年人增长快的现状,特别是中心为老服务供给不均衡、专业性为老服务利用率不高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建议把握时机积极应对长护险政策变化,做强做优中心日间照料服务。日间照料服务经上海市“十一五”至今的政府实事项目和2017年至今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项目,服务对象已从最初的纯老、独居、空巢老人扩大至了高龄、失能半失能和部分失智老人,服务内容也从简单陪伴、助餐、社交、娱乐等扩大到了照看、照顾、护理等。2021年新修订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办法》明确将社区日间照护服务作为三大类照护服务之一,专门为轻度需照护者(长护险评估等级2和3) 提供每周3天、中度需照护者(长护险评估等级4)每周5天的社区服务,并安排照护总费用85%的基金补助。虽然受疫情影响这项服务尚未实际展开,但是此项新政将成为推进中心日间照护服务供给,优化日照服务运营管理,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和质量,特别是提升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及其家庭照护者生活品质的良好契机,需把握时机积极开展需求调查,挖掘、推广成功经验,打造普陀样本。

        一是建议结合最新数据组织针对性地需求调查,精准把握服务需求,做好重点人群服务保障。上海市医保局2021年6月数据显示,普陀区实际接受长护险服务的有4.01万人,其中在社区和居家接受照护服务的轻度和中度需照护者有2.20万人。建议定期跟踪最新数据变化,以已建成运行的中心(目前有32个)为单位,联合下辖各居委会、签约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开展针对性需求调查,细化服务规则和流程,尽最大可能满足重点人群日间照料服务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对象范围。

        二是建议认真总结并推广各中心日间照护服务的成功经验,结合针对性需求调查结果,优化服务供给。经过多年的运行,各中心均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需要认真总结并加以推广。建议参考现存服务数据遴选实际服务人数位列前3的日照服务机构展开经验交流。同时为凝练并打造普陀样本,建议确立两条基本原则:其一,确保更多有照护需求的老人和家庭可以享受中心的日间照护服务,破解照护人数仅限于几张老面孔的困局;其二,确保中心日间照护服务成为居家照护服务最坚强的支撑和后盾,不仅为需照护老人提供更专业的服务,还能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必要的喘息支持。

        (二)完善中心为老服务相关配套支持体系的建设

        中心五年来的运营实践也带来了一些重要启示,即人力资源、政策资源的统筹协调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服务效率、强化服务功能;服务精准度、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缩小街镇间服务差距。

        一是建议完善中心党群组织在统筹各部门资源、协调各方工作的体制机制,助力其优势得到更全面充分地发挥。首先在体制上确保政府各部门的为老服务政策,各条线配送的服务资源(项目和资金) 真正下沉到中心;同时在机制上确保政策、资源使用的公开透明,通过优胜劣汰的原则引导政府资源更多支持优质的第三方或社会企业,提升为老服务水平和质量。其次创造更多利于实现“老有所为”的机会或舞台,发挥低龄·健康老年人资源优势,引导更多有能力、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老人参与中心为老服务并出谋划策。

        二是建议街镇主管部门重视中心老年食堂在维护老年人健康饮食、提升服务精准度方面的特殊作用,积极推进并引导中心增强老年健康餐食供给的力度。在满足最基本饮食前提下,结合数字化健康管理,打造更多健康餐食,如软糯套餐、减盐套餐、糖尿病餐等,为身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健康餐饮指导和服务,协助老年人改善不良饮食习惯,引导其逐步步入健康、有质量的老年生活。

        三是建议区级主管部门从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视角确立为老公共服务基本内容和标准。在倡导自下而上、特色发展的同时,广泛宣传为老公共服务的概念和内涵,提高管理者、服务供给者、服务需求者对为老公共服务的认知水平;其次确立人均为老服务标准,结合各街镇实际服务需求变化,构建年度动态调整机制,均衡区级财政对为老服务项目的支持力度,抑制街镇之间为老公共服务差距的扩大和不公平竞争。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