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

日期:2022-02-17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一、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重要趋势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后,更广范围的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与紧迫,纷纷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持续推进,叠加疫情因素影响,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最具活力、最具创新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形态,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之一。 据麦肯锡预测全球数字化转型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4698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0098亿美元,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6.5%。欧洲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约46%,美国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约54%,而中国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目前还只有25%,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势头正猛,并呈现三大趋势: (一)趋势1: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成熟度进一步提升 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成熟度,以及数字化转型在企业的战略高度均有提升。众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资金、人才等资源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管理者到员工都普遍参与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 且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深。 (二)趋势2:数字化推动价值链的再造升级给产业生态带来变革与重构 传统线性价值链正扩展为多节点立体价值网,其中的竞合与依存关系也在发生改变,而价值创造的产业边界则不断模糊。随着头部企业及协作者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与联动,头部企业基于自身的数字化转型领先优势,普遍谋求价值网中的主导者角色。 (三)趋势3:疫情加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2020年突发的疫情对企业近年来的数字化转型成果进行了检验。已经上线的数字化系统全力支持和保障了 企业在疫情期间的生产和管理,凸显出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在应对危机中的价值。同时,疫情也向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挑战,迫使企业强烈地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快了各类数字化项目的建设和上线速度。 总的来说,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重要趋势。在国家战略层面,“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也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的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同时“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也强调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活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 二、普陀区企业数字化发展的成绩与主要问题 (一)普陀区企业数字化发展成绩 普陀区作为全市数字经济起步较早的城区,基因厚、发源早、行动快,数字底座和数字产业具有良好基础。 1、数字企业有亮度 2020年以来,头部企业京东、360等纷纷把相关产业或区域总部落户普陀,一批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科技等数字产业形成集聚。同时积极培育依托施耐德电气等平台和企业的带动效应,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推动区内外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 2、载体平台有高度 普陀区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7个、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30个,拥有17家大院大所、集聚439家高新技术企业、市区科技小巨人企业251家。现有科技园区、产业园区也主动对接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腾笼换鸟、产业转型、能级提升、坪效增益。 3、数字基础建设有速度 2019年,普陀区成为上海市首批5个5G示范区之一。2020年与四家运营商正式启动5G精品区建设,完成《普陀区5G移动通信基站布局规划》编制。截至2021年8月,累计开通5G室外基站1904个,2020年度,普陀区固定宽带和移动通信用户感知度水平分列全市第一、第二,5G网络与应用水平位列全市第三。 (二)普陀区企业数字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门数字化思维仍未渗透 少数部门对数字化转型等还持观望或被动接受的态度,对数字化都存在不同认知,整体上还未完全形成数字化驱动的思维模式。 2、数字化产业链还不完备 整体集群态势尚不明显,数字产业链还不完备,尚有绝大部分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中处于滞后位置。 3、数字化与产业优势协同有待深入 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领先产业领域,与数字化技术的交叉跨界融合的广度与深度还不够,结合的协同点还不多。 4、数字化服务产业还有待提升 在数字化服务产业领域方面总体规模还不大,发展还不快,产业辨识度和影响力还有待加快提升。 5、数字化产业人才较为紧缺 由于数字化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集聚,产业显示度不高,行业高端人才紧缺,现有的人才政策和产业发展需求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三、有关意见和建议 (一) 发挥政府职能,多维度支持普陀企业数字化转型 1、发挥政策引导的作用 完善顶层设计,优化数字化发展生态体系,包括数字产业生态、数字化生产要素、生产关系等多方面内容,有效分配资源,提升资源效益。相关部门应充分挖掘区域经济中各细分领域的数字化需求,完善供给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供需匹配体系,让数字化生产要素流通更顺畅、数字经济技术和场景供需更合理、数字经济领域交易规则更透明。 2、发挥方向把控的作用 汇聚政府、企业、技术专家等各方智慧,推进“海纳工程院”内涵建设,发挥经验共享的作用。作为产业社区,要从整个产业专业角度思考,在数字经济产业链完备性、数字变革技术标准、数字变革经验模式、数字变革成果推广、数字变革风险防范等方面开展探索研究,将“海纳工程院”打造成上海数字产业“核心”引擎,吸引集聚一批数字经济企业落户普陀,同时要组织市场化运营专班,加快培育数字化发展。 3、发挥专项资金支持 政府可配套专项资金支持,与做数字化转型服务的企业联手合作,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解决企业成本之忧,促进企业扎根发展,加速整个区域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二)落实产业集聚发展,加速数字技术产业化应用 可采用“围绕各领域龙头企业,打造相应的生态产业聚集”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数字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共同推进数字产业化,进而形成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的普陀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推动企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支持区域内企业向网络化、数字化转型,加快智能软件与研发服务的数字化应用,拓展金融、生命健康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化场景边界。依托龙头企业,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至2025年,通过建立全区数字经济生态圈“圈长制”或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应当力争在普陀区引进、打造20家以上不同产业的“链主”或平台型企业,带动培育2000家以上的数字化中小企业,形成100家左右“单项超强”的中小型创新企业,依托“海纳工程院”推动形成全区数字经济“链主”企业智库联盟。 (三)发挥普陀特色,金融科技产业优势反哺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近几年,普陀区已形成一定基础的金融科技产业优势。依托在长风和长征地区打造的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已集聚了交易平台、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金融要素,落户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等平台,拥有德邦证券、收钱吧等知名企业。普陀区应充分发挥目前的金融科技产业优势,统筹整合先进的金融科技技术能力,反哺区域内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与技术、数据等诸多因素有着关联性。其一,新一代金融科技技术从算力、算法、网络等方面为企业系统架构升级、业务流程再造、服务渠道拓宽等提供强劲的变革动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其二,金融科技创新兴于数据。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基于海量多维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能够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构建以用户和场景为中心的关系网络和知识图谱,推动企业业务流程更高效、用户服务更精准、风险防控更智能。 (四)培育新增长点,重点引入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的产业公司,如SaaS公司等 SaaS,也称为“按需软件”,对于企业而言,SaaS服务就像打开自来水龙头就能用水一样,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向SaaS供应商租赁使用相应的软件服务。SaaS公司是目前企业数字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通过选择快捷、安全、省心的SaaS云服务,帮助企业自身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效益。数据显示,中国SaaS行业的市场规模在2020年达到533亿元,预计2021年达到800亿元,2022年将突破1000亿元,年增长额度超过40%,目前全国提供saas服务的公司超过2000家。随着国内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企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服务市场需求均得到扩张,企业服务领域将继续培育大量独角兽企业。 普陀区拥有多样化的创新资源及平台集聚优势,已形成“一轴两翼”的产业布局。产业集聚区,主要包括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示范区、5G创新应用示范区等;园区载体平台,共有18个园区,包括6个科技园、6个工业园和6个文创园等。普陀区应充分发挥智能软件与研发服务的发展积累优势,抓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和机遇,积极引入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的SaaS产业,支持区域内企业向网络化、数字化转型,加快智能软件与研发服务的数字化应用,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五)深化数字专业人才开发与储备 1、政策鼓励政企合作 政府提供场地企业提供人才,双方合作面向社会举办数字技能线上线下培训班,为考虑向数字经济领域转行或者希望提升数字技能的人群提供培训服务,进一步强化数字人才培养。 2、政策鼓励高校开设专业课程 数字技能理论与应用结合的课程,以生动有趣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吸引学生参与。大力推进“人才+产业+项目”培养模式,支持企业面向高校和职业院校开放数字化技能实践岗位,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培养教育和实训基地。 3、政策鼓励引入海外数字化高层次人才 针对掌握数字技术、工业技术等的复合型人才提供适当的优惠条件,为普陀数字化发展提供外部人才支撑。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