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政协侨联界别组
一、相关背景
伴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上海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失业贫困等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面对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上海在综合运用传统的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之外,开始努力寻求一种更加强调人性、个性和柔性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并逐步引入社会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社会化运作”的优势,积极探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社会建设的新路。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在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现代社会工作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创新管理体制、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会服务、促进人与社会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发展,上海初步建立了社会工作制度架构,培育了一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组织,打造了一支多领域、广覆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初步统计,目前全市各行各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已达4万余人,发挥了社会工作在提供专业服务、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执行社会政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获得了中央和国务院以及各地的充分肯定并加以推广。
二、重大意义
(一)预防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社会工作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二是通过预防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如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团市委为了构建预防犯罪体系,相继成立了禁毒办、社区矫正办、青少年事务办公室,自2004年2月起,通过社会化的运作方式又先后成立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新航社区服务总站和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三个社工专业机构,近1500名职业社工为分布在全市社区的17.9万多名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和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提供专业服务。在这推进实务的进程中,能把系统内成立的专业化工作机构,转换成一个系统的社会管理模式,这是社会建设中的一大创举。
(二)满足多样化需求,完善社会服务。
社会工作是一种利他行为,在本质上是服务性的。社会工作丰富了社会服务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工作的对象由社会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和问题群体拓展到所有需要社会支持和帮助的人群。服务领域己从传统的福利服务拓展到救灾救济工作甚至新农村建设工作。
(三)介入公共危机处理,缓解社会矛盾。
在某些社会危机事件发生时,社会工作者可以介入,通过了解参与者的要求和沟通解释,协助政府平息事件。2008年清明节,面对上海700万人流、52万车流的历史最高人员流动,上海社工组织开展了以“哀伤服务,文明倡导,人流疏导”为内容的墓园服务,优化了管理,维护了秩序。
三、主要问题
(一)社会工作职业认知度不高。由于现阶段社会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加上社工自身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以及相关行业的社会宣传不够,公众对社会工作和社工的认知度偏低,甚至有不少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也是一知半解。
(二)社会工作管理体制不顺。当前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行政管理体制的不顺。一是缺乏统筹协调的领导机构。二是缺乏工作平台和网络。三是管理力量薄弱。
(三)社会工作运作机制不畅。一是政府内部工作机制不健全。政府各部门缺乏协调统筹的工作机制,社会工作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二是财政保障机制缺失。财政预算中,没有用于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专项经费。三是社会运作机制难运转。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行缓慢,民间机构生存困难,社会化运作机制难以运转。四是机构和社工互动机制难形成。五是社会工作人才政策不到位。
(四)社会工作法制不全。社会工作既牵涉社会管理中的公权力问题,又涉及公民服务中的伦理问题,法制化是确保其规范发展的唯一途径。一是缺乏法律对管理体制的确认。二是缺乏法律对运行机制的规范。三是缺乏法律对社工职业的保障。
四、普陀区社会工作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不断发生变化,各种民生问题、社会矛盾也愈益凸现,关乎社会和谐、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等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成为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必然选择。
从社会发展、社会服务、民生需要的角度看,在社区发展、家庭和谐、残障康复等领域又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服务。
为此,解决大量社会工作服务需求与专业社工机构服务,必需积极推进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建设,大力培训社会工作机构,鼓励民间社工组织承接政府服务项目。通过这些措施,加速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促进我区社会和谐发展。
五、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对策措施
(一)积极营造社会舆论,为社会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一个职业出现的社会工作,需要一些特殊的社会环境作为支撑,尤其需要社会自身的发育。要借助目前已经建立的上海社工网、《上海社工》等媒介推广社会工作,还可以在电视频道开辟专栏。从而不断营造社会舆论,为社会工作造势,认定社会工作服务是社会人文传统传播和构建社会体系的重要载体与形式。
(二)理顺社会工作管理体制,搭建社会工作工作平台。首先是行政管理体制。社会工作分布领域广泛,涉及各个部门,为此,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管理、组织协调有力的行政机构。其次是社会工作行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区社会工作协会,发挥其管理、服务、监督的功能,承接政府委托或转移的部分职能,并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化服务。通过健全体系,完善社会工作的行业自律管理。
(三)建立社会工作运行机制,完善社工职业制度建设。制定社会工作发展规划和相应政策;形成协调各系统社会工作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政府购买社工机构服务”的扶持机制;建立健全社工职业发展、岗位配置、薪资福利、教育培训等一系列人才吸引、使用和培养的社会工作制度;落实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经费保障。
(四)加快社会工作法制进程,推动社会工作立法工作。将有效的社会工作体制和机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和保障,切实保障社工的职业权威和基本权益。
(五)加大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培育。全面推动传统的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机构向专业化社会工作机构的转变;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新型的民间社会工作机构;积极引导社工机构的实务建设和专业发展。
(六)多渠道开发社会工作岗位。一要培育社会服务组织作为吸纳社工人才的重要载体。二要转化存量岗位资源。按照社会服务机构的性质、规模和服务对象的数量、服务内容等,明确规定必须设置一定的社工岗位,将社工服务嵌入具体工作。三要拓宽岗位开发渠道。一方面,在不改变现有机构设置、编制的情况下,逐步引入专业社工,逐步实现社工岗位人员由非专业向专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