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家校社”联动 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建设

日期:2024-03-15 来源: 普陀区政协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先后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明确将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作为整体工作目标。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

一、上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本市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制度建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积极推行“家校社”联动机制,不断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加强对未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引导未成年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深化工作网络、课程与活动、咨询干预、专业化师资、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建设。

二、存在问题

当前,“家校社”三方配合度不高、家庭教育科学性不够、社会资源信息不对称等现象的存在,对“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提出了现实挑战。

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发挥主导作用,以家长学校作为抓手,联合专业社会组织,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推动家庭教育科学性改良,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真正发挥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实现家校协同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将会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三、相关建议

构筑新时代下的家长学校可从以下几点考量:

一是建立三维系统课程体系,“三维”即是“家长、教师、社区志愿者”,全方位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素养。针对家长开展正向养育团辅系统课程和正向养育主题讲座;针对教师开展正向养育家庭教育指导体验式、案例式课程;针对社区志愿者开展正向养育沉浸式工作坊等。

二是设计分龄化系统课程,提升定制化的问题解决能力。根据未成年人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不同特征,针对其家长对应开展分龄化、沉浸式、体验式正向养育团辅系统课程,可包括:家风家教、生命教育、安全素养、家庭教育类型与后果、情绪管理、有效沟通、内驱力与抗逆力、习惯培养、亲子关系等等内容。

三是根据未成年人心理、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分类施教,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属于同类型问题,为家长对应开展工具式主题课程。属于个案问题的,联合专业社会组织或社会工作者开展开展1对1的心理辅导或家庭监护指导,辅以社会情感课程或艺术心理疗愈等专业的个案管理服务。

四是建立数字化家长学校管理系统。依托数字化技术,建立家长家庭教育档案,以学校为圆心联动未保站、妇联和专业社会组织形成同心圆,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同心发力,共同护航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