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女性志愿者团体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日期:2022-02-17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以真如“益夫人”志愿者团队为例 普陀区政协妇联界别 近年来,普陀区女性志愿者服务工作得到了扎实有效的推进。我区现有各类巾帼志愿服务组织近2000个,女性注册志愿者达14.6万余人。其中,普陀区巾帼护家志愿者、“邻家妈妈”、万里心理健康公益互助联盟等团队在妇女维权、监护缺失儿童的帮扶、家庭教育等领域都已颇具影响力。 2018年,真如镇街道组建了一支由700多名妇女骨干组成的“益夫人”巾帼志愿者队伍,她们用“巧手”打造美丽楼道,用“智慧”化解婚姻纠纷,用“爱心”关爱妇女儿童,在疫情防控、创城巩卫、家风传递等方面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来自曹杨花苑等居民区的“爱织路”益夫人编织社,她们积极参与“恒爱行动”,每年冬日用编织架起温暖的桥梁,三年来共为边疆地区的孤残儿童和我区的外卖小哥编织了300多件毛衣和围巾。 相较于普通的志愿者,女性志愿者团体具有温柔、细腻、周到等特点,她们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多的责任感、亲切感和母性本能,是活动顺利进行的柔性助推器,女性志愿者团队的发展也是整个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之一。基于此,普陀政协妇联界别就如何发挥女性志愿者团体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这一主题开展了调研。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随着社区治理环境日趋复杂,女性志愿者团体参与社区治理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第一,团队发展不均衡。以“益夫人”为例,退休或家庭妇女占比约为88%,大专以上学历仅有13%,具有专业职称的更少,她们往往在常规志愿服务方面能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面对日益高涨的专业化需求,还缺乏有效力量。 第二,供需对接存在壁垒。现有志愿服务平台社会知晓率还不高,供需对接多在政府内部流转,社会外部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响应度较低。 第三,组织内生动力不足。目前活跃于社区的志愿者队伍多为基层社区组建,普遍存在行政化管理约束的现象,团队内部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组织缺乏创新活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界别建议可以采取三项措施: 第一,团队赋能,打造“靠谱巾帼志愿团”。 建议采用以老带新、广泛招募等方式,吸纳不同年龄层次、职业类型的妇女加入志愿组织,提高各年龄层妇女群众的参与度,鼓励在职妇女在工作之余,以灵活机动的方式参与到各类志愿活动,发挥其专业技能,将服务扩展到基层、落实到社区、延伸到邻里。并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定期开展专业化、职业化培训,对于经过培训获得专业证书的志愿者予以激励,打造更多“家门口”的专业志愿团,比如心理、法律、家庭教育等领域,这对于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构建妇女关爱服务体系,无疑更靠谱,也更接地气。 第二,畅通渠道,实现志愿服务“双向奔赴”。 一方面要加强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新时代文明实践信息平台”,利用新媒体号等渠道发布志愿服务需求,吸引更多女性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另一方面要提供保障,相关部门及街道、社区应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建立保障体系,特别是要考虑到女性志愿者须兼顾家庭、事业及志愿服务的特殊之处,建立更具弹性的时间管理制度,让女性志愿者能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从事志愿服务,并通过整合网格化管理片区、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提供更加温馨舒适的场地,在组织活动时多设计一些家庭亲子的服务场景,让女性志愿者“大手牵小手,全家一起来”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形成“小家带大家”的社会共治氛围。 第三,激发活力,提升组织“造血功能”。 要充分尊重女性志愿团队的组织特点和发展规律,减少行政管理及约束,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激活志愿服务“干细胞”。首先,要对志愿者赋权,政府要弱化对志愿者团队的行政化管理约束,适当的把社区建设、社区活动、社区营造等设计权利给到志愿者,给予志愿者充分尊重,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加大资金支持,除了政府提供一定的扶持以外,可以通过众筹、义卖等多种形式解决运营成本,提升“造血功能”,使志愿服务焕发生机、长效运行;再次,要培树品牌,在巾帼志愿服务过程中,应当采用妇女儿童家庭喜爱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引入社会组织参与,以项目化形式汇集各类资源,组织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活动,培育更多像“益夫人”一样自带“吸粉”功能的金牌团队或品牌项目。 希望女性志愿者团队能够在普陀这片热土上,不断演绎志愿精神,传递城市温度,为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现代社区自治共治共同体”贡献巾帼力量。谢谢!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