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业教育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日期:2024-01-22 来源: 普陀区政协

让职业教育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界别

 

 

 

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习近平总书记也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并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

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我区6所中职学校积极对接区域企业需求,对标产业需求提升育人质量。其中曹杨职校作为唯一的区属职校,2023年荣获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金奖等30多项国家、市级大赛荣誉,与乐斯福(上海)、京东物流、圣诺亚等多个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共建,联合上汽集团成立智能汽车产业学院等。在校企合作工作对接中,多家企业在接受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成效的同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希望:波克科技有意向提供更多学生实习就业机会和技术支持,希望区内职校培养更多适应本产业需求的人才;徐工智能科技提出需要“懂产品—会测试—会分析”的燃料电池系统技术工程师,亟需职业教育开设相关专业、提供人才支持;传际信息技术希望加强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结合度,让学生毕业后更快投入工作,提升企业用工效率;饿了么则倾向加强骑手职业技能培训等。

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仍有很多社会人士、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或有误解。对职校生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工人”“浑身油”的陈旧观念里,认为职业教育层次低、收入低、社会评价低,仍是“差生”的无奈选择。二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不完善。我区无区属高职院校,区内中职学校无法直接对接贯通高等人才培养。同时受办学层次和技能人才培养规格限制,中职学校难以与行业头部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三是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相关保障在本区未能落实落细。新职业教育法要求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激励,但政策尚未完全落地,导致校企办学存在不少瓶颈和困境,校企协同育人规模偏低,难以有效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

有鉴于此,为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进一步提高对普陀未来发展的贡献度,建议如下:

一、广而告之,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

一是要利用新闻媒体、网络以及商圈等,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新政策和新发展、职业院校服务区域产业贡献及职校优秀学生成才成功案例等信息,为职业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是要发挥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通过提供公益服务,加大社区与学校交流互动。例如,餐饮专业,可与社区合作举办老年食堂;汽车维修专业,可向周边社区提供汽车保养和咨询等服务等。这需要教育、市场、税务、街道等多方支持与配合。

三是要定期组织中小学校师生到职业学校和合作企业参观、交流,深入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和生涯教育指导,提高学生对职业技能的兴趣和认同感,挖掘其职业发展优势和潜能,引导选择适合的生涯发展路径。

二、筹建高职,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级

普陀区近年来产业群发展迅速、生态多样,意味着对人才的需求多元化。企业不仅需要985、211等高校学历知识性人才,也需要高职学院培养的各种技术技能人才,具体落实操作、维护、管理以及相关的创作设计等工作。

首先要依托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和同济大学科技园普陀园及科研院所、研发平台的集聚优势,建设具备明显的地方性和行业性特点的区属新型高职院校,将专业结构布局、人才培养方向与本地产业、企业需求紧密挂钩,为本区产业需求匹配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赋能。

同时,与入驻普陀的波克科技、徐工建筑、360、饿了么等头部企业加强深度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定岗培”和技术研发服务等,推动学校实训基地建在产业园区、课堂设在企业生产第一线,提升特色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整体办学水平,打造职业教育强区品牌,实现普职教育均强的完整体系。

三、多措并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一是要加速区职教集团转型发展,在现有教育、人社、发改等行政部门和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平台基础上,探索建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区域内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

二是要搭建财政、税务、人社等多部门协作平台,发挥产教融合型企业作用,探索实施企业订单培养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三是要鼓励支持职业院校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担任兼职导师,支持职业院校建立“大师工作室”,开展新技术攻关、新工艺开发。

四是要破除公办民办的体制障碍,在推进多元办学的基础上,实行职业学校企业化管理,用企业管理的方法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学校松绑、为教师减负、为企业铺路。

四、加强保障,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从长远来看,职业教育最终的吸引力在于职校生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是否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和社会地位。建议财政、人社等部门要探索建立技能津贴制度,将技能型人才的薪酬和技能等级挂钩;同时,人社、民政等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在积分和落户方面的权重,在公共房屋租赁优惠方面扩大技能型人才受惠范围,改善其就业和生活环境,进而营造全社会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的浓厚氛围。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