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上海五大新城探索的1-2平方公里的绿色低碳试点区及“15分钟社区生活圈”都以中观层面城市街区为空间抓手。普陀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之一,具有高密度街区、空间集约与资源高耗等特点,低碳街区发展策略的研究对推动上海及全国城市同类型街区的高品质提质增效和绿色低碳改造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现实意义。国际发达国家在低碳街区方面已经形成较多可借鉴与推广的研究成果,能为普陀区低碳街区发展提供成功经验。通过对伦敦贝丁顿碳中和社区、德国弗莱堡沃邦社区、瑞典哈马碧湖城等国际案例研究发现,现阶段的城市街区减碳技术往往根据不同功能地区的碳排放活动特征,重点集中在能源利用、交通运输、资源流转、水资源、土地使用、建筑和材料、公众参与和智慧管治等不同维度。“十四五”期间普陀区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不断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长风生态商务区作为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的重点片区之一,逐步实现工业区到生态商务区的华丽蜕变,未来塑造高品质的空间载体和绿色低碳的生态街区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一、长风生态商务区发展低碳街区的基础优势及必要性
1.生态优势:作为上海首个以“生态”命名的商务区,拥有占地面积36.4公顷的长风公园和岸线长达2.7公里的苏州河滨水绿化带,有先天的生态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作为示范区绿色创新发展,具有较好的标杆价值。2.产业优势:区内已有360华东大安全总部、上海现代汽车服务产业集聚区(上汽长风)项目、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产业基础,未来哪吒汽车等新能源相关产业的入驻利于低碳生态形象塑造,提升营商环境,增强对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相关产业的入驻吸引力,助力普陀区经济发展。3.改造优势:长风作为成熟的商务区,楼宇经济发展质效较好,区内已有生态商务综合体长风中心、国盛中心、上海跨国采购中心等代表性项目及完整成熟的住区,在低碳方面的改造和提升,对上海市其他区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易打造成为低碳改造建设的标杆区域。4.科研优势:可利用华师大丰富的科教资源及华师大科技园、上海化工研究院、中国建科集团等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及建筑创新技术发展,具备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低碳协同示范区的优势。
二、长风生态商务区低碳街区碳排放影响因素
长风生态商务区中产生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建筑、交通、能源供应和废物处理等四个方面。碳源可分为建筑碳排放、交通碳排放、市政基础设施碳排放;碳汇主要则是吸收温室气体的城市植被。因此长风生态商务区低碳街区发展重点主要在于降低建筑、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碳排放量,增加街区内碳汇。同样,这对整个普陀区低碳街区“创新发展活力区、美好生活品质区”具有普适性指导和借鉴。
三、普陀区低碳街区发展策略建议:
1.做好做实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符合普陀区的街区低碳行动方案。全面建立科学合理的清洁能源应用鼓励措施,覆盖如建筑、交通、社会等多个领域;广泛开展建筑物绿色体检行动,跟踪计算建筑碳足迹,并对碳耗大户进行低碳改造;充分发挥景观碳汇作用,利用景观带和街区空地布置因地制宜的碳汇植物及设施,在丰富美化街区空间的同时,增加街区碳汇效能。
2.空间集约紧凑布局:提高街区的空间密度与紧凑程度。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建设,鼓励地块进行中等强度开发,增强资源、服务、基础设施的共享率,打通与加密现有大尺度街区支路网,形成“中层中强度”“小街区密路网”的空间形态,降低街区内能源消耗的成本;利用街区地下空间增加空间容量。参照近铁广场、环球港的TOD开发模式,结合地铁站点引导土地开发,提升空间密度和紧凑程度,确保街区地下空间资源的高效开发;结合苏州河沿岸的会展、商业办公,建设相互贯通的地下停车系统;充分考虑人民防空空间与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增强地下空间在恶劣天气和不利条件下的防灾能力,提高商务区的社会韧性。
3.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加快普陀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以低碳商务为导向,以科技金融、互联网+、智能科技、国际教育为产业发展特色,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产业门类筛选机制,提高入驻门槛,引入总部型高端技术研究开发组织,确保产业结构高端化、集约化、智能化,实现产业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目的。
4.公交绿色低碳出行:推广清洁能源公共交通工具。合理布局可再生能源充电站、加气站、新型燃料加油站等设施。鼓励园区、企业开展共享班车服务,开通地铁-企业园区的早晚班巴士,提升绿色出行比例,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发展与完善慢行交通系统。依托“15分钟生活圈”,完善慢行交通基础设施,与街区内住宅、开敞空间、公共活动中心、学校、体育设施、公交站点、自行车站点等各类设施相串联。
5.绿色建筑节能改造:推动符合条件的公共建筑及住宅开展超低能耗建筑改造。推动既有建筑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推动建筑采用LED光源、光感照明调节技术,提高照明效率,降低电能消耗;推动建筑采用高效保温隔热外墙,降低采暖制冷能耗;推广新风系统、节能门窗、绿色建材等节能产品,降低建筑本体用能需求;推广建筑立体绿化、绿色屋面系统。通过在建筑的外墙和屋顶上种植各种树木和草皮,调节建筑室内温湿度与街区内的微气候环境,减少建筑本体在制冷设备上的使用频率,还能增加街区绿化量与空间层次。
6.生态绿地均衡配置:注重普陀区生态廊道建设。充分发挥绿地公园体系及苏州河黄金水岸生态绿化优势,沿城市道路打造绿色生态长廊,打造街头口袋公园,提升区域内绿地可达性,增加碳汇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提升高碳汇乔灌木配比,增加街区碳汇量。
7.资源循环系统利用:提升本地可再生能源比例和加强资源循环。推荐采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采用直流微电网技术,降低能源转换损耗,提高能源利用率。重点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减少废弃物领域的碳排放量;加强水资源的循环与利用,减少消耗传统水资源,降低污水排放量。加大雨水渗透铺砖的应用面积,提高雨水下渗量,并对雨水径流进行过滤,减少污染。提高下凹式绿地、植被草沟比例,实现雨水的再利用,可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清洁与水景补给。
8.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构建:重点在于完善能耗监测,构建碳排放统计机制。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先行区建设,借“数字之力”驱动节能低碳,以实现“城市绿心”的愿景。在街区内建立能源监测管理系统,通过智慧建筑管理平台,实时能耗监测、分析、改进,实现能源的自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