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政策目标与实际服务间差距的建议

日期:2016-02-03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基于普陀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研

致公党普陀区委

一、引言

“居家养老”这一概念在一般人脑中直接意味着家庭内养老,因此“居家养老服务”也自然意味着为那些在家庭内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各种为老服务,如帮助老人做做家务、照顾患病的、智障的老人等。但若从政策上解读,这一概念是被限定在两个前提之下,一是低收入老人、二是身体状况差的老人,即政策允许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仅限于满足上述条件的贫困、非健康的老人。根据上海市的“9073”计划,能享受该项服务是占市老年总人口7%的那小部分老人。那么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是划入7%的那部分低收入、身体状况差的老人们究竟收入低到什么程度?身体差到什么程度?他们需要的居家养老服务与政策提供的养老服务正好吻合?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本调研就是鉴于以上诸多问题展开,调研的结果发现这类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目标与实际服务之间存在的差距

附件是本年度在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门的协助下完成的入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首先按政策类别划分了五类需提供服务的老人,他们依次是轻度老人、中度老人、重度老人、90岁以上老人和独居老人。前三类是按老人身体状况划分的低收入的政策内老人,后二类属于需给予特殊关注的政策外老人。其次根据政策规定的服务内容设计了问卷,一方面了解政策的实施情况、另一方面了解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人普遍无法自己回答问题。大部分问卷是由子女们或陪同的居委干部们代为回答,无法从老人们自身那里得知他们需要怎样的服务,对现在提供的服务感受如何等。如果有,反应的大都是子女们的要求。

2、老人对于助餐服务的利用不热情。首先这些老人身边大都有子女照顾饮食,或请保姆做饭。其次是认为社区提供的盒饭不适合老人。因为这些纳入政策内服务的老人都多多少少患病,盒饭不会考虑太周全,因此不适合这些老人。

3、老人及家庭对于日托服务基本不了解。首先,这些老人身体状况欠佳,能自己走动外出的老人非常非常少,自己不行或家庭陪同去日托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其次,提供日托服务的点很少,基本每个街道设置一到两个点,即便需要服务,距离也是一个大问题。再次,现在的日托服务中心没有配备接送老人的专用车辆,导致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结果就是原来设想的以贫、弱老人为主要对象的日托功能弱化。

4、老人及家人们利用助医、助浴服务的次数也很少。因为医院排队时间长是很大问题,家人们不乐意让仅有的几小时政策服务用在去医院的路上以及排队的时间上。对于助浴,因为政策要求需家人陪伴左右,因此大部分也不依赖家政服务而是家人自己帮忙。由于政策提供的服务基本以小时为单位,因此老人和家人大都选择家中最能充分利用时间的工作让家政人员做,改变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初衷。

5、老人及家人大多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这除了传统的思想观念外,一个引人深思的答案是家人们认为即便想去也没钱支付。养老院的费用对这些低收入老人及家人来说还是相当昂贵的。

三、缩小政策目标与实际服务的对策建议

通过入户问卷调查了解到很多政策的目标实际上都无法实现,原因是服务对象的收入太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采取的虽然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但由于对老人需要服务的内容细化程度太低,因此产生了上述问题。为了让美好的愿望和政府的政策得以更好地实施,让这类老人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政策服务,建议如下:

1、改变以小时为单位的服务标准,实施项目化服务。即完善评估体系,明确每位老人所需要的服务内容,根据所需提供相应的服务,而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家政方面。

2、政府应扩大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力度,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社会组织、非营利机构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中。现在虽然有很多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在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但现实情况是他们的服务对象更多的是“9073”计划中90%的那类有一定收入或身体情况比较健康的老人们,而参与真正政策意义上的服务十分不足。

3、完善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让政策落到实处。从调研结果看,政府多年来投入建设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并没有被很好地利用,相反很多已经改变了用途,成为了政策外老人们的娱乐、活动场所等。其原因主要是维持资金不足和相关服务不到位,如无接送老人专用车辆、缺少专业护理人员、个性化老人营养餐的供应等。为了让先期投资发挥更好效用,政府有责任确保维持和运营费用的到位。调查发现街道财政维持运营难度较大,造成现在的各类设施用途变更也主要迫于街道财力,因此增加区财政以及市财政在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有效利用的运营费补助十分必要,而且为保障居家养老政策目标的实现角度更为重要。

 

:2015年社区居家养老入户调查结果总汇

调研主题:普陀区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情况调查

调研时间:20158月上旬

调研方式:入户、一对一式(提问-回答-记录)

问卷情况:问卷总数122份,有效问卷116份;普陀区四个不同类型街道(最富裕、最贫穷、收入一般、有二级财政)

调查结论:

一、基本信息呈现

1、性别——女性调查老人的大多数

2、所有老人平均年龄 87 岁。

3、所有老人平均养老金为1843/月。

4、老人绝大部分居住在没有电梯的楼房。

 

5、身体健康状况轻、中、重,以及政策外独居,高龄老人分布情况:

6、绝大部分问卷是由老人的子女回答。

二、主要结论

1、调查老人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年份平均为 5.33 年。

2、大部分老人是接受服务员的直接服务,也有相当一部分老人是接受现金补助。

  3、接受现金补助的老人中有一部分将其用来补贴聘请保姆的支出,很大一部分给予其子女。

4、不同身体状况、不同生活状况的老人接受的居家养老服务员每周服务次数不同,期望的服务次数也不同。

轻度老人每周实际接受居家养老服务员服务最少2次,最多2.2次,期望每周最少能来3.15次,最多4.35次;中度老人每周实际接受居家养老服务员服务最少2.5次,最多2.7次,期望每周最少服务2.8次,最多3.2次;重度老人实际最少3.6次,最多4次,期望最少4.2次,最多5.4次;政策外独居老人实际最少2次,最多2次,期望最少2次,期望最多4.5次;政策外高龄老人实际最少1.9次,最多2.1次,期望最少2.3次,期望最多3.1次。

5、大多数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

6、愿意去养老院养老的老人平均年龄为88岁,平均收入1787/月。

愿意去养老院养老的男性为6人,其中2人健康状况为轻度,1人重度,政策外高龄3人;愿意去养老院养老的女性为19人,其中5人身体状况为轻度,3人中度,7人重度,政策外高龄老人4人。

7、调查老人中有23人给出去养老院养老每月费用的心里预期,平均为1334.78/月。

8、调查老人中有22人给出订餐价的心里预期,平均为12.23/餐。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