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普陀区委
长期以来,武宁路作为进出上海的重要通道,沿线集中了大量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但其作为创新发展轴的地位和功能并不明显,必须突破“一轴两翼”功能布局的地理空间内涵,在战略空间和创新空间层面上思考武宁创新发展轴在普陀科技创新网络中的战略定位和协同机制,以融合创新战略推动普陀区开放式创新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一、普陀区域经济协同创新发展面临四大困难
调研发现,当前普陀产业园区多处于第一代产业园区向第二代产业园区发展与过渡阶段,园区核心功能以产业集聚和土地经营为主,在创新孵化和社区服务,尤其是知识社区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
2、跨所有制、跨组织类别合作不足,科研创新优势待挖掘
相对聚集的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是普陀区的科技创新的重要优势,具备较强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共性技术研发服务能力,是普陀科技创新的坚实后盾。然而,在普陀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则呈现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创新的成功案例不多,一些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也并未留在普陀转化。
3、功能区块内部空间功能欠整合,区域整体功能需要融合提升
功能区块是区域产业和经济的空间载体,其内部空间的协同与配合是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功能区的重要保障。调研发现,普陀尚存在较多功能区块内部空间分割与不协同的问题,导致功能区块核心功能受阻隔、难凝聚。
4、创新文化载体空间有待整合,创新知识社区待培育
知识创新社区、科创企业孵化基地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空间。长期以来,武宁路作为进出上海西大门的主要通道,其“过境”通道特征突出。近年来,虽然新打造了武宁科技园、星工厂等一批新兴科创企业孵化基地,具体表现为交通流量大且道路拥堵、沿线科技服务和文化活动空间狭窄等,这使得武宁路两侧缺乏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文化载体空间。
二、关于推动普陀区域经济协同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1、提升政府部门区域创新领导能力,加快融合创新顶层设计
当前“一轴两翼”区域空间战略定位虽然已经明晰,但如何具体推进和实施仍然还存在较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诸如战略路径、方案比选、利益矛盾、观点分歧等。建议由科技与产业分管区长牵头组建武宁创新发展轴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综合协调、战略推进;同时广泛吸纳大学及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创新管理、城市规划等领域专业人士,组建武宁创新发展轴战略咨询小组,定期召集或以具体项目召集战略咨询会议,并将决议性意见作为武宁创新发展轴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实践依据。
2、梳理企业创新服务和政策需求清单,补齐政府创新治理与服务短板
深入开展大型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在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政策需求等方面的摸底与调研,整理普陀区科创领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政府服务需求清单和产业政策需求清单,在普陀科创“28条”基础上,力争做到对区域内典型性科创企业的清单式服务管理,使区域创新政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梳理“知识创新溢出清单”,对区域内科技创新主体的知识溢出做到“心中有谱”,使区域内科研院所及科技企业的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承接之间真正做到有机链接与融合,在公共创新服务领域补齐政府创新治理短板。
3、创新产业园区治理,促进园区核心功能融合提升
具体来讲,要对区内科技产业园区的总体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对重点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与功能进行科学调整与优化,突出产业园区的特色化和专业化领域;一些先进产业园区应当逐步强化创新孵化和知识社区等核心功能;加强园区精细化、数字化管理,增进科学服务。
4、推动区域创新文化建设与知识社区建设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