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普陀区委
物业纠纷矛盾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热点,也是难点。以普陀区为例,据统计,全区涉及住宅小区物业纠纷矛盾约占“12345”日常投诉的三分之一;约占信访集访案件的六分之一;每年在区法院受理的物业纠纷诉讼达到上千件;在市级媒体上曝光发酵形成舆情事件超过百起。个别物业纠纷矛盾,由于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已经出现了一些威胁执政基础的苗头和倾向问题。可以说,住宅小区治理得好不好,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治理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2017年底致公党普陀区委提交《关于在街道设立物调联中心的建议》通过市委统战部《统战专报》上报中共上海市委后,尹弘副书记批示,市政府决定在浦东新区、普陀区试点物调联工作机制。今年以来,中共普陀区委、区政府通过“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专业治理”三策并举,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7月12日,区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和各街镇物业纠纷调解联合中心揭牌成立。9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党建引领推进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普陀区创建满意物业“三年行动计划”》以及33个政策规范指引,形成了“2+X”的政策体系。10月,提出“六个一批”专项行动,力求在居委会业委会交叉任职、重大矛盾化解等方面取得实效。近期,致公党普陀区委重点围绕区物调委运作和重大矛盾化解开展专项调研,区物调委及街镇物调中心,本着“工作中心下沉,就地化解”的工作理念,搭建沟通平台,进一步整合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专业调解等多方资源,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努力实现物业矛盾纠纷不出街道(镇),矛盾不上交。截至目前,已成功化解突出矛盾29起。(真如12起,桃浦8起,石泉1起,长风3起,长寿5起),积极有效的助力社会治理工作的推进,但在调研中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是物调工作定位需更精准。物业纠纷调处工作既有延续性,也有创新性。既涉及到传统的相邻关系纠纷,也涉及业委会运作、“三驾马车”协调等新问题。既需要具备法律、房屋管理等专业知识,也离不开扎实的群众工作经验。目前,区物调委以及街镇联调中心、司法人民调解、区房管局、街镇房办、居村委会都有一定的物业纠纷化解职能。总体上看,矛盾纠纷归属还不明确,缺乏指导性的划分规范。如何明晰定位关系,发挥协调合力值得思考。
二是物调工作力量需更充实。区物调委从退休法官、检察官、房管干部、居村干部中选任了4名专职调解员。但是通过前期运作,也发现有些矛盾纠纷仅仅依靠区物调委和街镇物调中心已无法彻底化解,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比如宜川街道中远两湾城等,作为中心城区特大型居住小区的代表,其社区综合治理中遇到的矛盾问题,已不是仅仅依靠宜川街道一己之力就能化解的。对于类似重大矛盾的问题的集中攻坚,仅靠4名专职人员也是远远不够,需要以各街镇为主体,广泛动员社会各方的力量,尤其是吸纳律师、调处型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形成多元参与格局,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深入居村一线,持之以恒推进纠纷矛盾的化解。
三是物调运行机制需更完善。目前,区物调委在区信访接待室和真如西村60号开设有接待专窗。从区物调委的运作模式来看,仍较难突破人民调解制度的约束。一方面,人民调解存在“不告不理”的制度设计。另一方面,传统信访接待比较刚性生硬,有“机关化”“坐班制”现象,停留在“为民做主”的传统思维模式,亲切亲近感不足,存在老百姓不了解、不熟悉、不敢进、不愿进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进一步完善区物调委的体制机制,加快实现两个转变,即“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单一向多元转变”,我们的思考和具体建议是:
一是明晰职责边界,加强工作衔接。区级物调委抽调专业力量,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司法、法院等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明确职责范围,解决响应速度。制订操作细则,将各个层级的管理范围划分出来,提高矛盾解决的工作效率,为区物调委和街镇物调中心的发展和具体应用提供方向。
二是强化预防为主,引导自治共治。区物调委要加大指导力度,各街镇物调中心可以发动社区居民成立物业专业委员会,在规范本社区的环境、物业管理、法务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形成一股专业的志愿者队伍,做好社区各类规范,将触发矛盾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协助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共同管理好住宅小区。
三是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六个一批”。区物调委的专业人员和专业志愿者,可以运用自己自身专业的优势,在“六个一批”专项行动中提出相关建议,为每一项行动的开展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和服务,提升普陀区物业管理、业委会运作水平。最终建立更为优质的物业管理体系,提供更为全面的物业服务。
四是规范介入机制,迅速化解萌芽。区司法局要大力协调律师等法律资源,建立固定的律师志愿团队进驻区物调委和街镇联调中心专业窗口。对于双方当事人要求通过法院的诉调或诉讼程序解决,以及一些较为复杂的物业纠纷案件,由第三方律师指导双方当事人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准备法律文书和相关证据资料,遵守相关程序到普陀法院进行诉调或诉讼。
五是优化场地设置,营造良好氛围。建议区物调委和各街镇物调中心精心设计,优化布局,营造“家庭式”的温馨氛围,打造老百姓身边关于物业问题的公共会客室、谈心室、咨询室,让更多老百姓了解、熟悉,亲近物业调解机构,从而增强物业调解的质效。
物业纠纷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是建立物调机制的核心理念,也是提高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的关键举措。相信随着“六个一批”行动的深入和区物调体制机制的完善,普陀区的物业纠纷矛盾化解一定能够提升到新的层次,在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为建设普陀美丽家园打下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