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我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日期:2011-02-21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关于推动我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普陀区政协科技委员会  科技界别组  科协界别组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完成上述任务,既需要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与实力、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又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创新服务体系。区域创新服务体系是社会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保证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繁荣和科学发展有力支撑。
普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区科委积极贯彻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以优化区域创新服务体系作为提升我区创新能力的突破口,组织对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调研,目的在于全面、准确地把握企业对我区创新服务体系的现实需求,总结我区在促进科技企业创新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改善我区创新服务体系提供对策建议。
、我区创新服务体系的总体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科委、市科协的指导下,我区一方面充分利用上海市的各种科技和技术服务机构的资源,另一方面根据我区经济社会条件着力建设我区创新服务机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创新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总的来看,目前我区创新服务体系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以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科协组织、行业协会、情报信息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和科技项目咨询机构等。目前,在我区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有区科技咨询开发中心、区科技企业联合会、IT企业家联谊会以及区科技进修学校等等。
第二,以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为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技术交易市场、人才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交易所、科技招标机构等。目前在我区提供资源配置服务的有区人才交流中心与人才交易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等,还有如凯业必达(上海)网络信息有限公司等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
第三,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在我区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有区科技创业中心、区科技企业服务中心、区科技馆(前后有近2百家企业在其中孵化)和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园、武宁科技园、天地软件园以及未来岛物流信息科技园以及上海市LED应用研究中心、上海普陀区改性塑料技术促进服务中心和低压电器、智能电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等等。
第四,以金融服务为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风险投资公司、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风险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等。目前在我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有西大堂科技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宝祥小额贷款公司等等。
第五,以提供各种评估和认证服务为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技术经纪人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科技评估中心、无形资产评估中心、标准认证机构、信用评估机构等。目前在我区提供各类公益性专业服务的有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公共服务平台、LED公共服务平台、动漫制作公共服务平台、专利检索公共服务平台等等。另外,还有主要是社会力量设置的各类专业服务事务所。
二、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对区域创新服务体系的需求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为了促进我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和提高创新效率,最终提升我区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需要建设与优化我区创新服务体系。
1、我区科技企业对信息咨询服务的需求
在各种类型的创新活动中,企业需要从信息咨询服务机构获得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各种信息,为此,我们考察了企业创新信息资源(包括专利信息和技术文献等)的可获得性及保障情况。调研数据表明,我区58%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信息资源及时保障率较好,39%的企业一般,3%的企业较差。可见,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都认为创新过程中能够及时获取创新信息资源,我区创新服务体系提供的信息咨询服务可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当然,这也与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对外部信息咨询需求较低有关。
2、我区科技企业对科技资源配置服务的需求
科技企业需要借助技术交易市场、人才交易市场和知识产权交易所等外部服务机构提供的科技资源配置服务,从企业外部有效便捷地获得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资源。
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在谋求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也应该积极使用外部技术,既有效跟踪国际技术知识发展趋势,也有效降低创新成本、提升创新效率。当然,企业利用外部技术知识的比率与行业有关,也与企业规模及所处的市场环境有关。一般而言,保持10%至30%的外部技术知识利用率是必要的;很多跨国公司外部技术知识利用率已经超过60%,美、欧、日等世界一流企业外部技术知识利用率有的已经高达80%。调研数据表明,我区外部技术知识利用率大于30%的企业仅占15%,在10%至30%之间的企业占33%,小于10%的企业占52%。这一方面说明,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外部技术成果的能力总体上需要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虽然有各种类型的科技资源配置服务机构,但这些机构尚未成为企业获得外部技术的有力渠道,外部技术知识供给环境有待改善。
3、我区科技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需求
科技企业需要把研发阶段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要完成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外部服务机构创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调研数据表明,我区高新技术企业五年技术开发成果应用率大于80%的企业达到47%,应用率在50%-80%之间的企业为44%。大多数被调研企业都超过了50%。显然,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普遍较强。
但是,要顺利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企业还需要科研实力较强的外部单位和科研院所协助进行技术创新。调研数据表明,我区76%的企业有长期的创新合作伙伴或技术联盟;48%的企业经常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49%的企业偶尔开展,3%的企业没有开展。从上述指标可以看出,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借助区域创新服务体系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比例还很低。
4、我区科技企业对创新融资服务的需求
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进行大量的创新投入,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业,都需要依赖创新服务体系为创新活动融资。相对于政府的直接创新融资资助,包括风险投资公司、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风险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在内的外部市场化服务机构可以有效率和个性化地解决各种规模和各个行业的科技企业创新融资问题。调研数据表明,我区38%的高新技术企业感觉研发经费充足,46%的企业基本充足,只有16%的企业经费缺乏;32%的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经费充足,57%的企业基本充足,只有11%的企业经费缺乏。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我区高新技术企业群体而言,得到这样的调研结果令人感到满意,说明绝大多数能够保持相对充裕的创新经费投入。
但是应该注意到,此次参与问卷调研和座谈会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大,科研实力普遍偏强,可能不能反映很多中小规模和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的创新融资需要。在座谈会上,一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出在技术创新中仍面临融资困难问题,并提出建议由区级政府对企业创新提供融资担保,在区科委的层面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助,解决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
5、我区科技企业对各种评估和认证服务的需求
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为了弥补自身创新资源的不足和降低创新成本,需要外部创新服务机构提供各种形式的评估和认证服务,例如技术评估、无形资产认证和专利申请服务等等。调研数据表明,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都有质量、成本、时间控制措施,但控制措施系统完善的只占39%;所有企业都有知识、成果的提炼和管理,但管理系统完善的占43%。说明这些企业研发项目过程管理还有待于提高,特别是科学化、系统化程度还亟待加强,我区科技企业对各种创新评估机构有巨大的潜在需求。
三、我区创新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为了解和分析我区创新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我们首先调查了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满意度,然后从我区产业创新集群基本情况、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政府对区域创新服务体系的引导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区创新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1、区域创新服务体系的总体满意度不高
为了调查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满意度,在调研问卷中,我们调查了企业对区域创新平台的需求满足度情况。调研数据显示,仅有32%的企业认为区域创新平台对企业创新需求的满足度好,68%的企业认为区域创新平台对企业创新需求的满足度一般。可见,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满意度并不高,大多数企业认为我区创新服务企业未能很好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
分析上述现象,我们科技企业对区域创新服务体系总体满意度不高的主要问题在于,我区现有的创新服务机构专业性不强,服务水平良莠不齐,未能满足我区科技企业的现实需要。由于企业规模和自身条件限制,我区很多科技企业缺乏有效地获取外部创新信息和创新资源的能力,迫切需要一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机构针对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的现状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化提炼,主动满足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
2、区域产业创新集群尚未成型
我区创新服务体系对产业创新集群的支持力度不足。一个区域创新总体水平取决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形成的整体力量。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企业创新能力总体水平较高的徐汇、长宁、闵行等区,不仅科技企业规模大,还都形成了比较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拥有一批特色科技园区。我区尽管已经具有109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先进制造等行业的高技术企业也有了一定规模,还建设了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园、武宁科技园、天地软件园以及未来岛物流信息科技园等科技园区,但真正的产业聚集还没有形成规模。当然,这既与我区处于中心城市,土地等商务成本较高,缺乏成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有关;也与我区创新服务体系,尤其是政府资助的各类科技园区工作力度不够大、缺乏主动引导创新产业集聚有关。
3、政府对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引导效应不明显
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关心下,我区建立起了一批区域创新服务机构,如:区科技创业中心、区科技企业服务中心、区科技馆和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园、武宁科技园、天地软件园以及未来岛物流信息科技园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科技咨询开发中心、区科技企业联合会、IT企业家联谊会以及区科技进修学校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公共服务平台、LED公共服务平台、动漫制作公共服务平台、专利检索公共服务平台等提供各类公益性专业服务等等。但是,在座谈会上,一些企业提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效率不高;一些企业认为缺乏有效的技术信息交流平台,企业缺乏足够的渠道获得所需的技术信息,获取分散在各个角落的零散技术信息成本过高;还有一些企业认为我区缺乏能跟踪当前热点技术和产业的政策。
四、推动我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根据科技企业对我区创新服务体系的需求以及我区创新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考虑到我区的政府职权范围和政策自主权限,我区可通过支持科技中介发展和直接提供创新服务两种方式来推动我区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具体来看,可以考虑采用如下一些对策和建议。
1、引导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良好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帮助企业从创新成果中获得收益。我区应在现有以科技信息服务为主的中介服务机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以科技评估、信息咨询、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等覆盖面广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同时,针对我区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较多但质量不高的现状,可由政府建立或政府资助建立技术中介机构的评级机制,提高我区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信息透明度,强化中介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规范与引导技术中介服务市场。
2、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服务意识
为改善我区企业创新网络,弥补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基础研发能力不足的现状,应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效率。应进一步增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服务意识,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各种形式和各种体制兴建技术开发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成熟和经济效益高的科研成果。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从事各种产学研联合开发工作,引导企业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本单位技术人员参与产学研联合开发,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
3、加快科技园区建设,增强科技园区的技术孵化能力
我区科技园区建设已初见成效,应该在此基础上强化科技园区的产业特色,增强科技园区的技术孵化能力。目前,华东师大科技园整体规划已形成,武宁园区的检测认证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天地软件园的产业集聚日益凸显。应继续鼓励各科技园区创建国家和市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制订专门的鼓励和配套措施,提高特色产业规模竞争力。强化科技园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使科技园区成为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载体与依托。
4、加强各种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建设
第一,加快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从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扶持中小企业成长的需要出发,应加快建立关键共性产业的检测、认证、试验分析平台,建立面向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培训平台,建立区域的科技情报系统与数据中心平台。同时,鼓励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健全自身的创新基础平台,并引导企业将创新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技术创新服务和支持。
第二,加快技术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我区企业缺乏足够渠道获得所需的技术信息,或者获取分散在各个角落的零散技术信息成本过高。对此,我区应加快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地提供政府有关产业技术导向目录信息,以及有关企业生产、开发技术和产品信息;完善网上技术市场,实现网上企业技术难题招标、政府科技项目招标;实现产学研联合信息共享,提供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信息,实现信息的多方沟通。
第三,加快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对于我区有一定产业集聚优势的重点支柱产业,可尝试以提供技术产品为目的,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一批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使研发平台成为产业升级和行业技术创新的源头,帮助我区建立具有技术优势的重点支柱产业。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