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中引导 在引导中规范

日期:2009-02-10 来源: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
在服务中引导  在引导中规范
——普陀区群众体育健身团队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区政协文化和体育委员会  区政协体育界别组
 
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健康的愿望日益强烈,参与健身的热情不断高涨。经济体制的转换,使群众体育由传统的“单位模式”变为“社会模式”,人们体育健身的取向更多地指向社区,社区便成为群众体育健身团队发展的基本载体,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也随之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基本需求,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和抓手。
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前不久,我们对活跃在全区范围内、由专人组织,具有相对固定人群、固定健身项目、固定地点和时间的体育健身群体进行了自下而上的调研。本次调研,主要采取实地走访、数理统计、全覆盖登记的方法,对区域内群众体育健身团队的基本情况、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动态管理等进行了摸底,进一步了解各群众体育健身团队的现状、需求和发展,并针对群众体育健身团队在组织、活动、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
一、群众体育健身团队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目前分布在我区相对固定的群众体育健身团队共有825支,总人数为18968人。其中男性3056人(占总人数的16.1%)、女性15912人(占总人数的83.9%),党员2606人(占总人数的13.7%),社会体育指导员450人(占总人数的2.4%);锻炼时间主要是在清晨5点至8点时间段,少量的放在傍晚前后进行;锻炼地点基本上以“就近、就地、就便”为原则,以街心、公园、广场、绿地、小区和各健身场所为主阵地;以自发、自愿、自我结合的形式加以组建并逐渐扩大,其人数最多的一个团队为曹杨骑游队,目前已发展到近300人,最小的三、五一群的也有;主要锻炼项目为:木兰拳、太极拳、太极剑、练功十八法、功夫扇、手杖操、绿色保健操、甩手操、呼吸操、乒乓球操、手杖健身操、橡筋操、彩巾操、沙球操、京韵操、121韵律操、排舞、健身秧歌、海派秧歌、扇子舞、迪斯科、腰鼓、扁鼓、中长跑、桥牌、自行车骑游、羽毛球、乒乓球、门球、足球、柔力球等30多个。从参与的人员来看,参加团队晨晚练点健身活动的人群绝大部分是退休或不在岗的中老年人,而且尤以女性居多;团队负责人基本上是有一技之长、有一定号召力和群众基础、热心社区工作的志愿者担任。据调查,89%的参加者是为了“强身健体”,也有11%的参加者是为了“交友叙情”,而大多数参加者在选择项目时,不是因为适合而参加,而是喜欢什么就参加什么。
二、群众体育健身团队的管理归属
社区体育健身团队是群众自发组织形成,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一种充满活力的组织形式,是市民进行日常锻炼、交流信息、扩大交往的载体,也是群众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健康权益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应积极地加以培育、扶持、引导,帮助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增强自治和管理能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从我区的调研情况来看,近几年来,各级领导高度关注、重视探索研究社区群众体育健身团队建设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服务措施加以扶持和引导。目前,我区在团队的管理归属上主要有三种模式:如长风、宜川、长征、桃浦、真如、曹杨等社区组建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将社区群众体育健身团队逐步吸纳为会员,通过体育社会化路径来实施群众组织的“自治”管理;长寿街道成立了社区文体活动联谊会,负责对团队的日常管理,并将社区中的各支团队按活动项目进行归类,组合成若干个协会(块),通过授旗、命名、明确责任人、建立章程等形式,倡导在政府的引导下,由民间团队自主管理的模式,学会“日常管理自己负责、一般困难自己克服、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甘泉和石泉社区基本形成了街道社会发展事业科指导下的——社区体育指导站——社区体育指导块(由若干个小区组成的网格)——小区体育指导点(居委会)——群众体育健身团队的运作机制。据了解,各街道(镇)还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模式,把支部建在群众体育团队上,通过建立临时党支部,选派党建指导员,来加强与健身团队的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群众健身团队的动态状况和社情民意,化解矛盾,形成上下贯通的信息网络。目前,全区825支社区体育健身团队已全部纳入社区建设工作的日常管理中。
三、群众体育健身团队的服务指导
自2001年起,我区即选择长寿和宜川二个社区实施对群众体育健身团队的建设试点工作,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摸索、实践,在取得较为明显成效的基础上,于2003年初,所属的9个街道(镇)全面展开了此项工作。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现已初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服务机制。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我区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建设”的要求,力求在方法上加强指导、实践上不断创新,做到精心培育、大力扶持、主动服务。20003年4月起,由区体育局出资补贴,对各街道(镇)派遣一名专职社会体育辅导员,协助社区共同做好群众健身团队的指导服务;在此基础上,2006年我区又在各街道(镇)全面建立了社会体育指导站,并在长风街道率先进行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试点工作;区体育局的门户网站,还开辟专版,为团队建设搭建了舆论宣导平台,将各健身团队的基本情况进行网上信息发布,扩大团队影响,增加知晓率、参与率,提高覆盖率,努力营造全民健身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我区还以评选“旗舰健身团队”为抓手,充分发挥旗舰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了团队创优评估体系,落实评优激励机制,2007年我区将11支不同健身项目的群众健身团队命名为“旗舰健身团队”,并予以授旗、表彰;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还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陀区社区体育健身团队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明确在场地、资金、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群众体育健身团队的服务、扶持力度,并注重在社区群众体育健身团队中加快培养技能指导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今年,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专门对社区群众体育健身团队的十名“领军人物”予以了表彰。在日常运作中,各街道(镇)还设立了团队活动专项经费,用于团队的展示服装、器械、装备、奖励等。2005年,桃浦镇组织排舞团队16人,走出市门,赴北京-王府井-东城区进行交流、展示,街道一次性出资伍万多元;区老年拳操队自编一套“绿色保健操”荣获国家体育总局“优秀全民健身项目一等奖”,由区体育局出资,拍成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巡回展播;去年,区木兰拳团队专程赴浙江德清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全国武术木兰拳比赛,取得了木兰剑、木兰扇二个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与此同时,我区通过搭建群众体育健身团队“交流技艺、展示自我”的系列活动平台,积极打造一批精品项目,扶植一批精品团队,并以举办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赛为特色,积极打造城市景观体育品牌,以男性手杖健身操为亮点,吸引了一大批男性中老年人走出家门、加入健身行列,各社区现已基本形成了一街多品的全民健身特色项目。
、群众体育健身团队的现状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加强对群众体育健身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扶持和培育,使社区体育健身团队的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团队活动更加规范,团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团队的社会价值感和社区认同感进一步凸现。区域内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四增”现象,即: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进一步增加,有组织地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进一步增多,群众科学健身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社区“人人运动”的氛围进一步增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由于社区群众团队具有自愿参与、自由结合、自娱自乐的特点,其松散型、动态性和不稳定型,致使人员的随意性较强,队伍结构较为复杂,变数较大。作为政府部门,既不能因其松散而扯手不管、放任自流,又不能束缚过多、丧失其自主性,关键是要提高服务水平,在方法上加强引导,在实践上不断创新。目前在团队的建设与发展中,我区各街道(镇)之间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为“三个缺乏”:
一是日常锻炼场地的缺乏。尤其是老城区的场地匮乏,满足不了团队活动的基本需求,也制约了其活动的参与面。如某社区内一座占地为47.23 亩的公园内就有15 支健身团队800余人在此健身,常常为争抢一块健身场地而引发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居民健身的良好心情。
    二是团队科学健身意识的缺乏。由于大多数团队的健身项目是凭个人的兴趣爱好而定,而不是按个人的身体条件、健康状况来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加之大部分健身团队缺乏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作指导,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健身的问题,这样就难以达到科学健身的最终目的。
三是支持健身团队发展的专项经费缺乏。队伍的培训、活动的开展,是健身团队发展的需要,对于发展中的群众体育健身团队,需要得到社会各方方面面的支持,而街道有限的财力难以支撑。
、群众体育健身团队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三个缺乏”,下一步我们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索:
一是要挖掘潜力,整合资源。鼓励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健身团队建设与发展,动员社区内有条件的学校在早晨和节假日开放体育场地,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既能解决健身团队活动场所缺乏的问题,又能使青少年学生享受一个安全、愉快、运动、健康的节假日,身心得到放松,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积极探索和推进之中。
二是在健身团队中优先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体育健身团队骨干培训、培养机制,注重在现有的团队指导人员中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逐步使所有健身团队的指导人员都能通过培训掌握科学健身的本领,并在健身活动中发挥作用,形成群众体育健身团队与社会体育指导员互动发展的新局面,不断夯实团队科学健身的基础。
三是力求多方筹措资金,给社区健身团队一定的经费支持。要在政府财力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对群众健身团队建设的投入,确保一定的经费额度,进行相应的政策扶持,使经费投入更有保障,团队活动更有生气。

2018◎版权所有 政协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